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 ,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1、清中期 缂丝双鹿图

2、朱克柔(款) 缂丝八仙图

3、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4、缂丝群仙祝寿

5、岁朝图 双面缂丝

6、清中期 缂丝群仙祝寿

7、清雍正-乾隆 缂丝盘金线长寿佛真身像

8、清中期 缂丝海屋添筹图横披

9、清咸丰 红地缂丝祝寿图

10、清乾隆缂丝群仙祝寿

11、清晚期 杏红色缂丝麻姑献寿挂帐

12、清晚期 缂丝麻姑献寿图及花鸟图 (两幅)

13、清乾隆 缂丝《清明上河图》立轴双拼

14、清18世纪中叶 缂丝群仙献寿图

15、清 五老观画 高士乘舟图缂丝 (两件)

16、清初 缂丝花鸟

17、清 缂丝织课子图

18、清 缂丝仙道镜片 (一对)

19、清 麻姑献寿缂丝

20、清 缂丝寿星

21、清 缂丝山水楼阁镜片

22、清 缂丝十二花神

23、清 缂丝群仙祝寿

24、清 缂丝秋艳双禽图

25、清 缂丝麻姑献寿图

26、清 缂丝虎啸山林 (一对)

27、清 缂丝虎啸图

28、清 缂丝百鸟朝凤

29、清 缂丝八仙祝寿图

30、清 凤穿牡丹缂丝缂丝

31、清 福禄寿缂丝挂屏

32、明 缂丝华封三祝图

33、民国 缂丝刀马人物纹横幅

34、民国 缂丝百子图

35、麻姑献寿图 立轴 设色缂丝

36、兰地缂丝寿星麻姑 立轴

37、缂丝三星拱照

38、缂丝四妃十六子

39、清中期 缂丝群仙祝寿图

40、缂丝麻姑献寿图

41、缂丝凤凰牡丹

42、缂丝锦鸡牡丹图

43、缂丝百子图大挂屏

44、翠羽秋荷图

45、缂丝 三阳开泰

46、18世纪 缂丝福寿花鸟四条屏

47、13世纪 朱克柔缂丝花鸟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8-08-21 16:3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