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历史
(一)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个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京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药学的影响。
(二)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羊羊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大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大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因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印度医药物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逆境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三)发展时期(公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将汉、茂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著《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方药,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集。18世纪蒙医药学家松巴,堪布?D伊舍巴拉吉尔著《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蒙医药学家洛布桑、索勒日哈木木著《脉诀概要》、《巴莎森制药法》、《药物识别》等著作。19世纪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蒙药正典〉一书。共收集了879种药物,共附有576幅插图。还有著名蒙医药学家罗布桑全普乐,全通过一生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著有《实用蒙医药学》一书。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如著名蒙医药学家化日格丹达尔著有《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等。库西卡编著了《蒙医验方集》,并附蒙、藏、汉、满四体合璧的蒙药名录;伊希丹森旺吉勒编著了《红珊瑚方剂》;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落编著了《普东方》;敖斯尔编著了《医方与手法》;阿格旺隆日格图布丹尼玛编著了《珊瑚珠方》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通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逆境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蒙医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蒙药的起源与发展
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兄弟民族药物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之益趋完善,总结出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了防病、治病和健身的目的。
1.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时期
在古代,蒙古族的祖先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四野临时住宿、饮食且以牛羊肉及乳汁为主,因此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特点的医疗方法和技术。在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的接触之中,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积累,并全靠言传身教。蒙古族有句古老的谚语:“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是说自从有了火,人们饮用开水后使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减少。如人们伤寒感冒时,服用苦参汤发汗治病;肝火旺盛、目赤、目黄时冲干红花与白糖饮服等等经验治疗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代代身教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药物应用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达到了用复方治病的程度,也有了一定的重量概念和制剂技术。早在公元前,匈奴人还将“磐石、桂心、附子、干姜各100g,研细制成丸,治疗寒病。”此方在7世纪时以“匈奴露宿丸”为名载入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2.形成学说时期
公元10世纪末至公元16世纪末是蒙药学的形成时期。公元10世纪末,蒙古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入封建社会,蒙古民族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在此影响下,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蒙药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公元1226年在蒙古军中瘟病流行就曾有用大黄治愈的实例。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当时的蒙古人不但应用“哈迪尔(一种烈性药)、大黄、肉苁蓉、沙棘棘等多种药物,而且有些部落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方法治病而闻名于世。”此外食疗、疗术、食疗本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饮膳大师忽思慧所撰写的《饮膳正要》记载了具有蒙古族特有的食疗配方,且广泛应用于宫廷及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在元代,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很频繁,占有重要历史位置。此期,蒙医药的理论及市场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内,各民族医药相互交流,而且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的医药的交流及传人,国内已有合法行医卖药,开办医院等机构。13世纪末,在元大都和上都分别建立了“回回药物院”。随着文化交流、药物交流,蒙古族医生用的药物品种也日益增多,药物知识更加丰富,药物理论也逐渐产生。
3.发展时期
16世纪以后,随着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医药学专家们在不断总结提高蒙药理论和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汉、藏等兄弟民族的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具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伊希巴拉珠尔用藏文编著的《认药百晶鉴》一书,这本书把药物分成宝物类、草药类等八大类,载入801种药物,并详细阐述了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和炮制法,还附有药引子、药浴、矿泉、温泉疗法等内容。
19世纪,著名蒙医罗布僧苏勒和木用藏文编著《认药学》一书,该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识别知识”“草类药物识别知识”“木、汤滋补类药物知识”“盐、灰、动物产品类药知识”等四部,这本书对每味药材又分为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类别、鉴别方法作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收载药物总计678种,约39万字。还有,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等等著作,对近代蒙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很多继承蒙医药事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医药事业的措施,建立了多个药厂、研究机构、学校、学院等。利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对蒙药特有的药物,传统单方、验方进行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剂型的药物,发挥民族药的特色,象“散普勒·敖日布”…古日古木一13”“那如注射液”等已经率先走出一步,为民族药的发展辟出了新路。
总之,我国的民族民间医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尚有许多的民族民间药未得到开发利用。丰寓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蒙药正典》《实用蒙药学》
(一)萌芽时期(公元7世纪以前)
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个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京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药学的影响。
(二)形成时期(公元7-16世纪)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羊羊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大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大医院饮膳大医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因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印度医药物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逆境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
(三)发展时期(公16世纪以后)
通过国内各民族及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医药科学的联系与交流,这一时期的蒙医药学具备了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而且积累了极为宝贵临床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将汉、茂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著《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方药,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集。18世纪蒙医药学家松巴,堪布?D伊舍巴拉吉尔著《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蒙医药学家洛布桑、索勒日哈木木著《脉诀概要》、《巴莎森制药法》、《药物识别》等著作。19世纪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蒙药正典〉一书。共收集了879种药物,共附有576幅插图。还有著名蒙医药学家罗布桑全普乐,全通过一生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著有《实用蒙医药学》一书。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蒙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药学家和蒙医药学专著:如著名蒙医药学家化日格丹达尔著有《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等。库西卡编著了《蒙医验方集》,并附蒙、藏、汉、满四体合璧的蒙药名录;伊希丹森旺吉勒编著了《红珊瑚方剂》;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落编著了《普东方》;敖斯尔编著了《医方与手法》;阿格旺隆日格图布丹尼玛编著了《珊瑚珠方》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通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逆境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蒙医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蒙药的起源与发展
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兄弟民族药物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之益趋完善,总结出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了防病、治病和健身的目的。
1.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时期
在古代,蒙古族的祖先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四野临时住宿、饮食且以牛羊肉及乳汁为主,因此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特点的医疗方法和技术。在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的接触之中,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积累,并全靠言传身教。蒙古族有句古老的谚语:“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是说自从有了火,人们饮用开水后使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减少。如人们伤寒感冒时,服用苦参汤发汗治病;肝火旺盛、目赤、目黄时冲干红花与白糖饮服等等经验治疗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代代身教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药物应用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达到了用复方治病的程度,也有了一定的重量概念和制剂技术。早在公元前,匈奴人还将“磐石、桂心、附子、干姜各100g,研细制成丸,治疗寒病。”此方在7世纪时以“匈奴露宿丸”为名载入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2.形成学说时期
公元10世纪末至公元16世纪末是蒙药学的形成时期。公元10世纪末,蒙古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入封建社会,蒙古民族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在此影响下,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蒙药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公元1226年在蒙古军中瘟病流行就曾有用大黄治愈的实例。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当时的蒙古人不但应用“哈迪尔(一种烈性药)、大黄、肉苁蓉、沙棘棘等多种药物,而且有些部落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方法治病而闻名于世。”此外食疗、疗术、食疗本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饮膳大师忽思慧所撰写的《饮膳正要》记载了具有蒙古族特有的食疗配方,且广泛应用于宫廷及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在元代,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很频繁,占有重要历史位置。此期,蒙医药的理论及市场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内,各民族医药相互交流,而且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的医药的交流及传人,国内已有合法行医卖药,开办医院等机构。13世纪末,在元大都和上都分别建立了“回回药物院”。随着文化交流、药物交流,蒙古族医生用的药物品种也日益增多,药物知识更加丰富,药物理论也逐渐产生。
3.发展时期
16世纪以后,随着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医药学专家们在不断总结提高蒙药理论和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汉、藏等兄弟民族的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具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伊希巴拉珠尔用藏文编著的《认药百晶鉴》一书,这本书把药物分成宝物类、草药类等八大类,载入801种药物,并详细阐述了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和炮制法,还附有药引子、药浴、矿泉、温泉疗法等内容。
19世纪,著名蒙医罗布僧苏勒和木用藏文编著《认药学》一书,该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识别知识”“草类药物识别知识”“木、汤滋补类药物知识”“盐、灰、动物产品类药知识”等四部,这本书对每味药材又分为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类别、鉴别方法作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收载药物总计678种,约39万字。还有,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等等著作,对近代蒙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很多继承蒙医药事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医药事业的措施,建立了多个药厂、研究机构、学校、学院等。利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对蒙药特有的药物,传统单方、验方进行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剂型的药物,发挥民族药的特色,象“散普勒·敖日布”…古日古木一13”“那如注射液”等已经率先走出一步,为民族药的发展辟出了新路。
总之,我国的民族民间医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尚有许多的民族民间药未得到开发利用。丰寓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蒙药正典》《实用蒙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