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炉》读后感
贾平凹写小说,写到后来,就越来越注意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在他后来的小说中,往往会泯灭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展现出的超自然的情节来。
《怀念狼》就不必说了,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现代版的聊斋。
《废都》里的老太太天天睡在棺材里不说,别且时时能见到鬼,看它们拥挤的在本来就非常拥挤的人间,呵斥它们不要为了争夺一点点食物而打架,还看到了一个鬼跑去了炭客的老婆肚子里投胎。庄之蝶总觉得老娘神神叨叨,却往往半信半疑地将老太太神志不清的胡说记下来,居然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素材。
《秦腔》里面有个引生,患有羊癫疯,时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思维,在别人看来,那就是一个疯子哦。可是引生不以为意,时时派出蜘蛛去探听白雪的消息。
到了《古炉》里面,石头里蹦出个没爹媚娘的狗尿苔,“他实在是太丑陋,太精怪,太委屈,他前无来处,后无落脚,如星外之客,当他被抱养在了古炉村,因人境逼仄,所以导致想象无涯,与动物植物交流,构成了童话一般的世界。狗屎苔和他的童话乐园,这正是古炉村山光水色的美丽中的美丽啊。”(见《古炉》后记。)狗尿苔时时能闻见一种奇怪的味道,而每次闻到之后总要有灾难发生,不是死人就是事故,让人唏嘘不已。
贾平凹为什么要着意写出这些内容?我想了很久。
贾平凹继承了鲁迅以来最传统的作家思维,笔下始终围绕着最常见的两类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农民关心什么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春夏秋冬,耕耘收藏。自己的一口粮食,不仅是自己汗水浇灌,更是老天的怜悯和赏赐。所以,农民无一例外地特别注重人和自然的交流,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向自然的礼拜。所有的这一切,被贾平凹吸收在了自己的小说里。所以,贾平凹特别特别喜欢奇谈,喜欢奇人,喜欢奇事,他注重采访这些素材。他说,“陕西这地方土厚,惯来出奇人异事,十多年来时常传出哪儿出了个什么什么神来。……我见到过这些人,这些人并不是传说中的不得了,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有神性的人,要么天人合一,要么意志坚强,定力超常。”这些全部,构成了贾平凹的“究天人之际”。
“究”是个形声会意字,上面是个洞穴,下面的九既表音又表意,九是最大的数字,“究”因而也就有了洞穴的终点的含义,进而引申出探究、追寻、终极的意义。当年太史公的一部《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是想穷究人与自然的界限(“际”就是界限,就是分野),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贾平凹的“究天人之际”有点像这个,但不完全是这个,他大概更像在穷究人与自然的界限之后进一步泯灭这一界限,使人回到纯净的童真状态吧。
从他那著名的《鸡窝洼人家》一步步走来,《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不管是现实的还是魔幻的,不管是引生他们那些农民还是庄之蝶子路这些知识分子还是金狗这种由农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都是力图找到人和自然的结合点,力图发现人与自然的共振,力图回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就像孩子回到母胎。
他在小说里的一些细小的设置因此也就有了更深的寓意,比如《秦腔》里面省城作家夏风和秦腔民间演员白雪结合后的孩子,是个没有屁眼的怪胎,这不正是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结合所产生的怪胎的一种暗示吗?更何况夏风和白雪明明是两个季节,两个极端,不然他们最终为什么要离婚?《秦腔》里的“白”家和“夏”家,不也是两个极端吗?《古炉》里的“朱”家和“夜”家不也是两个极端吗?《白夜》里的夜郎和虞白不也是两个极端吗?这里面到处充斥了现实与魔幻、心性与兽性的角抵,当然,归根结底更是——天人之际的分野、人与自然的共振。这是贾平凹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兢兢业业在意的。贾平凹曾字书“上帝无言”大字中堂,他在《废都》里为人题字云:“百鬼狰狞上帝无言;星有芒角见月暗淡。”什么是“上帝无言”,这是贾平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
贾平凹写小说,写到后来,就越来越注意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在他后来的小说中,往往会泯灭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展现出的超自然的情节来。
《怀念狼》就不必说了,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现代版的聊斋。
《废都》里的老太太天天睡在棺材里不说,别且时时能见到鬼,看它们拥挤的在本来就非常拥挤的人间,呵斥它们不要为了争夺一点点食物而打架,还看到了一个鬼跑去了炭客的老婆肚子里投胎。庄之蝶总觉得老娘神神叨叨,却往往半信半疑地将老太太神志不清的胡说记下来,居然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素材。
《秦腔》里面有个引生,患有羊癫疯,时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思维,在别人看来,那就是一个疯子哦。可是引生不以为意,时时派出蜘蛛去探听白雪的消息。
到了《古炉》里面,石头里蹦出个没爹媚娘的狗尿苔,“他实在是太丑陋,太精怪,太委屈,他前无来处,后无落脚,如星外之客,当他被抱养在了古炉村,因人境逼仄,所以导致想象无涯,与动物植物交流,构成了童话一般的世界。狗屎苔和他的童话乐园,这正是古炉村山光水色的美丽中的美丽啊。”(见《古炉》后记。)狗尿苔时时能闻见一种奇怪的味道,而每次闻到之后总要有灾难发生,不是死人就是事故,让人唏嘘不已。
贾平凹为什么要着意写出这些内容?我想了很久。
贾平凹继承了鲁迅以来最传统的作家思维,笔下始终围绕着最常见的两类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农民关心什么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春夏秋冬,耕耘收藏。自己的一口粮食,不仅是自己汗水浇灌,更是老天的怜悯和赏赐。所以,农民无一例外地特别注重人和自然的交流,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向自然的礼拜。所有的这一切,被贾平凹吸收在了自己的小说里。所以,贾平凹特别特别喜欢奇谈,喜欢奇人,喜欢奇事,他注重采访这些素材。他说,“陕西这地方土厚,惯来出奇人异事,十多年来时常传出哪儿出了个什么什么神来。……我见到过这些人,这些人并不是传说中的不得了,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有神性的人,要么天人合一,要么意志坚强,定力超常。”这些全部,构成了贾平凹的“究天人之际”。
“究”是个形声会意字,上面是个洞穴,下面的九既表音又表意,九是最大的数字,“究”因而也就有了洞穴的终点的含义,进而引申出探究、追寻、终极的意义。当年太史公的一部《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是想穷究人与自然的界限(“际”就是界限,就是分野),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贾平凹的“究天人之际”有点像这个,但不完全是这个,他大概更像在穷究人与自然的界限之后进一步泯灭这一界限,使人回到纯净的童真状态吧。
从他那著名的《鸡窝洼人家》一步步走来,《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不管是现实的还是魔幻的,不管是引生他们那些农民还是庄之蝶子路这些知识分子还是金狗这种由农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都是力图找到人和自然的结合点,力图发现人与自然的共振,力图回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就像孩子回到母胎。
他在小说里的一些细小的设置因此也就有了更深的寓意,比如《秦腔》里面省城作家夏风和秦腔民间演员白雪结合后的孩子,是个没有屁眼的怪胎,这不正是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结合所产生的怪胎的一种暗示吗?更何况夏风和白雪明明是两个季节,两个极端,不然他们最终为什么要离婚?《秦腔》里的“白”家和“夏”家,不也是两个极端吗?《古炉》里的“朱”家和“夜”家不也是两个极端吗?《白夜》里的夜郎和虞白不也是两个极端吗?这里面到处充斥了现实与魔幻、心性与兽性的角抵,当然,归根结底更是——天人之际的分野、人与自然的共振。这是贾平凹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兢兢业业在意的。贾平凹曾字书“上帝无言”大字中堂,他在《废都》里为人题字云:“百鬼狰狞上帝无言;星有芒角见月暗淡。”什么是“上帝无言”,这是贾平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
[ 此帖被euphemia嬳在2019-03-21 13: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