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陵
根据藏文史书《贤哲盛典》、《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等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共有三十五代赞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层一陵。这些赞普和后妃陵亦称之为藏王墓。
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现在的西藏自治区琼结县境内木惹山上下。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发祥之地,是创业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视。也许除了自然条件之外,松赞干布还有一些怀念家乡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这里。
在木惹山上下,现在保存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个,占地方圆达3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与《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现存九个陵墓的形制大体相同。由于一千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有的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这九座藏王陵墓,根据历史文献和墓志记载,目前能认作墓主人的有:
松赞干布陵
据墓志上记载,松赞干布陵位于钦普沟壑口,即现在正遥对穷结县城,冲口当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与现状一致。墓志上说,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一仞长的珊瑚长明灯,四角殿堂储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墙,墓门西向,墓外复以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余。所描述的与现在情况相差不多。据传说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宫,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镶嵌有金银、珠宝、玛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当时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松赞干布陵顶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内有明楼二十余间,东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已残毁,近年来已将祠宇和内部塑像恢复,参观朝拜的藏、汉各族人民络绎不绝,对这位有功于藏族发展和藏、汉民族团结的藏王表示尊重。
赤德松赞陵
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赞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后归葬于穷结县的藏王陵区。根据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墓碑的清理发掘证实了这一墓的情况。从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松赞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干的人物。碑文说他:“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烜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碑文为藏文)这一陵墓碑,是西藏唐碑中保存最为完整者,其艺术价值较之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更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顶为一巨大的莲座宝珠,碑盖平面长方形,作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向上微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带飘扬,姿态优美的飞天四个。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长方形,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使碑身轮廓优美而富有稳定感觉。碑身的正面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为横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两侧浮雕两条升龙图案,飞舞升腾于云气之中。碑身之下为石刻龟座,雕刻亦极精美。整个石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见的珍品。现在这块碑已经新修碑亭加以保护。
距离这里不远,还有一块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顶刻出重珠,碑盖下有承柱,也刻有流云、飞天和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有3.56米,碑文已风化脱落,碑顶碑身也残损甚多。相传也是赤德松赞的墓碑。但其价值较之前碑已逊远了。
藏王陵石狮
位于木惹山的半山脚下,有一规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这里的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狮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高强,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较可靠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根据一些学者调查,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筑,夯土层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也有间以薄石板者,有的还露有木骨的痕迹。工程之艰巨不严于秦、汉诸陵。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它们也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吐蕃王朝
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自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王朝——吐蕃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松赞干布(亦称弃宗弄赞)赞普(即藏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他先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各部,定都拉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创制文字,立法律,定官制和军制,建成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为了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去求学,邀请汉人掌管其表疏(即公文书信等),派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等,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649年受唐王朝的封爵为驸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现在的西藏自治区琼结县境内木惹山上下。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发祥之地,是创业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视。也许除了自然条件之外,松赞干布还有一些怀念家乡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这里。
在木惹山上下,现在保存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个,占地方圆达3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与《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现存九个陵墓的形制大体相同。由于一千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有的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这九座藏王陵墓,根据历史文献和墓志记载,目前能认作墓主人的有:
松赞干布陵
据墓志上记载,松赞干布陵位于钦普沟壑口,即现在正遥对穷结县城,冲口当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与现状一致。墓志上说,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一仞长的珊瑚长明灯,四角殿堂储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墙,墓门西向,墓外复以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余。所描述的与现在情况相差不多。据传说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宫,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镶嵌有金银、珠宝、玛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当时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松赞干布陵顶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内有明楼二十余间,东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已残毁,近年来已将祠宇和内部塑像恢复,参观朝拜的藏、汉各族人民络绎不绝,对这位有功于藏族发展和藏、汉民族团结的藏王表示尊重。
赤德松赞陵
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赞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后归葬于穷结县的藏王陵区。根据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墓碑的清理发掘证实了这一墓的情况。从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松赞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干的人物。碑文说他:“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烜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碑文为藏文)这一陵墓碑,是西藏唐碑中保存最为完整者,其艺术价值较之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更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顶为一巨大的莲座宝珠,碑盖平面长方形,作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向上微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带飘扬,姿态优美的飞天四个。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长方形,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使碑身轮廓优美而富有稳定感觉。碑身的正面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为横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两侧浮雕两条升龙图案,飞舞升腾于云气之中。碑身之下为石刻龟座,雕刻亦极精美。整个石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见的珍品。现在这块碑已经新修碑亭加以保护。
距离这里不远,还有一块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顶刻出重珠,碑盖下有承柱,也刻有流云、飞天和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有3.56米,碑文已风化脱落,碑顶碑身也残损甚多。相传也是赤德松赞的墓碑。但其价值较之前碑已逊远了。
藏王陵石狮
位于木惹山的半山脚下,有一规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这里的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狮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高强,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较可靠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根据一些学者调查,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筑,夯土层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也有间以薄石板者,有的还露有木骨的痕迹。工程之艰巨不严于秦、汉诸陵。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它们也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吐蕃王朝
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自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王朝——吐蕃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松赞干布(亦称弃宗弄赞)赞普(即藏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他先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各部,定都拉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创制文字,立法律,定官制和军制,建成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为了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去求学,邀请汉人掌管其表疏(即公文书信等),派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等,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649年受唐王朝的封爵为驸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