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看一个叫王寅的诗人写的随笔。看到了写雨伞的那篇,停顿下来,伤神。诗人提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执伞的男人因此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们无一例外地沾染上了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毛病”。此类的男子具有的美应该不逊于小巷里走出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而王寅自己本身就有着这样的特质。
王寅,南方周末的文化记者,一个诗人,一个上海男人,半长的头发,喜欢埋着头抚弄他的照相机,有着理想化的诗人的特质,带着别人少有的贵族气。最要命的是他还是我极为喜欢女诗人陆忆敏——那个讲球形糖果就把死亡讲透的女诗人的丈夫。
像我读过的上海作家一样,王寅涉猎极广,有电影,有音乐,雕塑,摄影……于是,我跟随他的文字,来到古老的已消逝的百代唱片公司的二层小楼,重温聂耳的那把不知哪里去了的吉他;来到被遗忘的剧院,伤感地看着那群带着假发,抹着粉的演员;来到短而僻静的山阴路,再次把鲁迅怀念。跟随他的文字,重温忧郁的肖邦,再次走进卡夫卡,感受波德莱尔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极恶……
王寅的随笔还没有从诗歌化的语言中完全脱离开来,有种语言的跳动与闪烁,这让我想到另一位上海作家孙甘露的小说语言。王寅自己也说“随笔与诗歌的写作如此不同,以至于我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学习不分行文字的写作,其艰苦程度,不亚于学习重新写出流畅的汉语。”但对于我还说,我还是极为喜欢这还带着诗歌性跳跃的、漂浮的文字。
读这本书,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教室里,也就是说我在阅读的同时,另外的一个的角色便是像看管犯人一样盯着我的学生,烦躁与良心的不安,无奈与坐班的煎熬。我似乎如王寅一般在文字中逃脱现实的逼仄,试图从文字中找到片刻的安宁,躲避世俗残忍的逼迫。看旧时光繁华地奢侈地从你的头脑中闪现,看临近的老上海的旧梦似的芳华。曾经逼迫到上海开会的先生开车带我去寻鲁迅先生的足迹,不欢而回,而那些地方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我过于残酷了。不过那些想象中老上海独有的文化,我在王寅的文字中读到了,即使上海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欲望的膨胀,与市民对文化的淡漠。
我羡慕那些随意的工作,然而我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能看本书已经是很大的幸福了。我读书,因为能让我安静,我书写文字,只是一种自疗。
王寅,南方周末的文化记者,一个诗人,一个上海男人,半长的头发,喜欢埋着头抚弄他的照相机,有着理想化的诗人的特质,带着别人少有的贵族气。最要命的是他还是我极为喜欢女诗人陆忆敏——那个讲球形糖果就把死亡讲透的女诗人的丈夫。
像我读过的上海作家一样,王寅涉猎极广,有电影,有音乐,雕塑,摄影……于是,我跟随他的文字,来到古老的已消逝的百代唱片公司的二层小楼,重温聂耳的那把不知哪里去了的吉他;来到被遗忘的剧院,伤感地看着那群带着假发,抹着粉的演员;来到短而僻静的山阴路,再次把鲁迅怀念。跟随他的文字,重温忧郁的肖邦,再次走进卡夫卡,感受波德莱尔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极恶……
王寅的随笔还没有从诗歌化的语言中完全脱离开来,有种语言的跳动与闪烁,这让我想到另一位上海作家孙甘露的小说语言。王寅自己也说“随笔与诗歌的写作如此不同,以至于我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学习不分行文字的写作,其艰苦程度,不亚于学习重新写出流畅的汉语。”但对于我还说,我还是极为喜欢这还带着诗歌性跳跃的、漂浮的文字。
读这本书,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教室里,也就是说我在阅读的同时,另外的一个的角色便是像看管犯人一样盯着我的学生,烦躁与良心的不安,无奈与坐班的煎熬。我似乎如王寅一般在文字中逃脱现实的逼仄,试图从文字中找到片刻的安宁,躲避世俗残忍的逼迫。看旧时光繁华地奢侈地从你的头脑中闪现,看临近的老上海的旧梦似的芳华。曾经逼迫到上海开会的先生开车带我去寻鲁迅先生的足迹,不欢而回,而那些地方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我过于残酷了。不过那些想象中老上海独有的文化,我在王寅的文字中读到了,即使上海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欲望的膨胀,与市民对文化的淡漠。
我羡慕那些随意的工作,然而我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能看本书已经是很大的幸福了。我读书,因为能让我安静,我书写文字,只是一种自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