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一直说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实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就一直被中国化着,从名称上就能看得出来,即在中国古代伊斯兰教并不被中国人称为伊斯兰教,而是叫做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事实也是,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1000多年来,就不断融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以儒释回”(回即伊斯兰教)、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为核心的中国伊斯兰教。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民族的先民。
这个传播与伊斯兰教在由陆上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基本是同步的,在同一时间段。最早记录伊斯兰教的是唐的杜环,他在高仙芝兵败大食后掳至阿拉伯,经过多年漂泊后由海路回中国,后来将所经历写出书,其中记载了当地的宗教传统称大食教。此名称一直沿用到南宋。而由大食教转变为“回教”则与今天新疆这一区域密不可分。

清代,人们把新疆称为“回疆”,但“回疆”并不是指整个今天整个新疆地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新疆的东疆与南疆地区。具体范围界定为,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东界为玉门关、阳关,西界在帕米尔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东疆吐鲁番、哈密两地。中间有库鲁克塔格山相隔,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西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为吐鲁番盆地。
那时候,北疆是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维吾尔族人的,他们是在晚清之后才被迁移至北疆的。而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即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维吾尔人的祖先是回鹘人,而回鹘在唐朝建立起的回鹘汗国的区域还不能达到这里。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后,回鹘人开始了西迁,具体的线路大约是从漠北草原至今吉木萨尔,再到吐鲁番盆地和南疆地区,其中还有一部分到了河西走廊,形成了今天裕固族。
清代有回疆也是这么在名称上加以区分的,回部与天山北路的准部(即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准噶尔部。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他们信仰藏传佛教)相对,并称“南回北准”。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回部成为新疆省的一部分。

这么一说,所谓回疆分明与历史上最早的“回回”称谓有了联系,即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但这一群体与今天的回民族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也就是说,“回回”一词最早是回鹘、畏兀的变音,是专指畏兀儿民族(维吾尔族)说的,与今天的回族人并没有多少关系。然而后来,人们又用这个名词兼称波斯人,再后来又泛指一切西域的人。
这里所说的“后来”与“再后来”是指元明时期。元时,蒙古人西征带来了一部人“色目人”到中国,而元朝也由于宗教政策的宽松,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域得到广泛传播,有不少蒙古人也改宗了伊斯兰教,甚至成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推行者。
当时,人们同样不将伊斯兰教称为伊斯兰教,而是把信仰伊斯兰教教士叫做为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或者达失蛮、答失蛮和达识蛮的,这些称谓都是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译,意思是有知识的人,是专指经师说的。信教的人们被称为没速鲁蛮、谋速鲁蛮、木速儿蛮、木速蛮或铺速满的,都是Mussulindn的对音,意思是顺从正教的人,泛指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此时,“色目人”以“回回人”自居,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开始由大食教被称为“回教”了。到了明代,“回教”一词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到明末至清又被称为“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又回称为“回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清真”一词在中国的古籍中,最早是出现在李白的诗句中:“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庙为“清真寺”(此前叫礼拜寺)。
后来,回族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地将“清真”一词使用在对伊斯兰教的称颂和解读中,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是为“清真”,如此,“清真”一词与伊斯兰教的关联便渐渐牢固了起来。

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并不将伊斯兰教称为伊斯兰教,而是称之为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直到1956年起才统称伊斯兰教。
当时的“统称”可能有着这样的考虑:即是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经很多,除回族之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等,如果将它再叫做“回教”,难免不会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即这些民族都是回族,或者,“回教”就是回民族的宗教。
现在,我们一直说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实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就一直被中国化着,从名称上就能看得出来。在百度词条里,也有着“伊斯兰教”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区分。事实也是,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1000多年来,就不断融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以儒释回”(回即伊斯兰教)、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为核心的中国伊斯兰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民族的先民。
这个传播与伊斯兰教在由陆上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基本是同步的,在同一时间段。最早记录伊斯兰教的是唐的杜环,他在高仙芝兵败大食后掳至阿拉伯,经过多年漂泊后由海路回中国,后来将所经历写出书,其中记载了当地的宗教传统称大食教。此名称一直沿用到南宋。而由大食教转变为“回教”则与今天新疆这一区域密不可分。

清代,人们把新疆称为“回疆”,但“回疆”并不是指整个今天整个新疆地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新疆的东疆与南疆地区。具体范围界定为,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东界为玉门关、阳关,西界在帕米尔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东疆吐鲁番、哈密两地。中间有库鲁克塔格山相隔,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西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为吐鲁番盆地。
那时候,北疆是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维吾尔族人的,他们是在晚清之后才被迁移至北疆的。而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即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维吾尔人的祖先是回鹘人,而回鹘在唐朝建立起的回鹘汗国的区域还不能达到这里。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后,回鹘人开始了西迁,具体的线路大约是从漠北草原至今吉木萨尔,再到吐鲁番盆地和南疆地区,其中还有一部分到了河西走廊,形成了今天裕固族。
清代有回疆也是这么在名称上加以区分的,回部与天山北路的准部(即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准噶尔部。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他们信仰藏传佛教)相对,并称“南回北准”。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回部成为新疆省的一部分。

这么一说,所谓回疆分明与历史上最早的“回回”称谓有了联系,即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但这一群体与今天的回民族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也就是说,“回回”一词最早是回鹘、畏兀的变音,是专指畏兀儿民族(维吾尔族)说的,与今天的回族人并没有多少关系。然而后来,人们又用这个名词兼称波斯人,再后来又泛指一切西域的人。
这里所说的“后来”与“再后来”是指元明时期。元时,蒙古人西征带来了一部人“色目人”到中国,而元朝也由于宗教政策的宽松,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域得到广泛传播,有不少蒙古人也改宗了伊斯兰教,甚至成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推行者。
当时,人们同样不将伊斯兰教称为伊斯兰教,而是把信仰伊斯兰教教士叫做为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或者达失蛮、答失蛮和达识蛮的,这些称谓都是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译,意思是有知识的人,是专指经师说的。信教的人们被称为没速鲁蛮、谋速鲁蛮、木速儿蛮、木速蛮或铺速满的,都是Mussulindn的对音,意思是顺从正教的人,泛指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此时,“色目人”以“回回人”自居,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开始由大食教被称为“回教”了。到了明代,“回教”一词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到明末至清又被称为“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又回称为“回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清真”一词在中国的古籍中,最早是出现在李白的诗句中:“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庙为“清真寺”(此前叫礼拜寺)。
后来,回族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地将“清真”一词使用在对伊斯兰教的称颂和解读中,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是为“清真”,如此,“清真”一词与伊斯兰教的关联便渐渐牢固了起来。

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并不将伊斯兰教称为伊斯兰教,而是称之为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直到1956年起才统称伊斯兰教。
当时的“统称”可能有着这样的考虑:即是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经很多,除回族之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等,如果将它再叫做“回教”,难免不会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即这些民族都是回族,或者,“回教”就是回民族的宗教。
现在,我们一直说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实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就一直被中国化着,从名称上就能看得出来。在百度词条里,也有着“伊斯兰教”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区分。事实也是,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1000多年来,就不断融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以儒释回”(回即伊斯兰教)、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为核心的中国伊斯兰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