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熊维尼》经典影评10篇
[b]来源:文章吧
侵歉删!!
[/b]
《小熊维尼》是一部由斯蒂芬·安德森 / 唐·霍尔执导,约翰·克立斯 / 吉姆·库宁斯 / 巴德·乐凯 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熊维尼》影评(一):《小熊维尼》:“玩具总动员”的鼻祖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熊维尼》的影片。以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只貌不惊人的熊能成为迪士尼公司第二大好卖的形象,仅次于米奇和米妮系列。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想我都有冲动去买一只了。
《小熊维尼》文本的安全性高得令我乍舌。它太绿色了,对小孩子来说太安全了,这样的影片没有家长不愿意带着孩子去看。它里面没有一丁点暴力和血腥甚至没有尖锐的器物,它里面没有爱情只有真挚的友情和温馨的母爱,它里面没有可怕凶恶的事物,即使是“非常怪”这样的假象怪物,最终也有个可爱的收场。就是说,小孩子在看过这样的影片之后,脑海里不会留下任何不愉快的记忆,不会做任何噩梦,相反只有那些维尼和朋友们之间有趣的故事,以及美好而愉快的回忆。
这就是《小熊维尼》,一部完完全全献给孩子们的影片——当然,青年人和成年人如果带着一颗童心去看的话,也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为影片里的那些画面,已经足以把你带入到小熊维尼的世界中。
迪士尼动画片有个强调动作噱头的传统,就是主人公的动作特别丰富,其实这些动作用生活的眼光去看是非常多余的,但在动画片中它们一点也不多余。小熊维尼在罗宾的房间门口发现一张纸条,其实那张纸条一直就在它的脚边,但是它发现那张纸条却用了非常多的左顾右盼、扭头跳转等动作,生活中没有人会是这样的,但迪士尼的动画就要这样表达,因为这样的动作噱头是最吸引孩子们的视线的。
影片在色彩方面也延续了以往“维尼”系列的特点,即以暖色为主。维尼身上的红色上衣,让小孩子看着非常温暖亲切。试想用蓝色、紫色、黄色、绿色,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跳跳虎、兔子、猫头鹰、袋鼠、小猪,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都是暖色,只有毛驴是冷暗色调的,当然也只有它的性格是犹豫的。影片环境的整体色调也是偏暖的,当然除了个别为了营造神秘、诡异气氛的场景除外。
诞生在1926年的“小熊维尼”形象,是A.A.Milne笔下的一个人物。1930年Stephen Slesinger从Milne那里获得了维尼的形象衍生品开发授权。1931年维尼就成为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一个金字招牌。迪士尼在上世纪60年代获得了维尼的电影改编权,但是它对维尼形象的衍生品使用权始终处在官司之中。
提起这段往事主要是想揭示一点,就是今天的“小熊维尼”已经是经过80多年的一个形象了。从它的电影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的漫画风格和今天迪士尼成熟的美术风格。影片的背景我认为有着浓郁的欧洲早期写实派漫画的风格,那种小细线条勾勒出的树木和草丛,被非常广泛地运用于欧洲上世纪20、30年代的漫画中。但是在这样一个风格复古的背景下,却有着一批标志性的迪士尼主人公,它们有着简约而单纯的色彩构成和丰富精细的肢体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组合。
不给人物打影线是迪士尼动画的一个独特的表现手法。就是说,在日本动漫中,经常出现在人物头发上、脸颊上、衣服上的那条区分光线明暗的影线,在迪士尼动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人物的身体上没有影子,永远是纯粹的亮度颜色。这可能是因为迪士尼不愿意让观看影片的小朋友分精力在识别人物身体的光暗上,而希望小朋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人物表情、动作以及剧情等更为有趣的元素上。为小孩子制作的“小熊维尼”当然也延续了这一标准风格。
迪士尼动画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不过它的表现方式很巧妙,不像中国动画片那样以长者和导师的口气讲出来,使得小朋友感到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从而与之产生一种隔阂。影片中在讲述“非常怪”会做哪些坏事的时候有一首歌,而“非常怪”做的坏事,其实都是平时小朋友们淘气爱做的事。影片并没有说小朋友该不该做这些事,但是却让所有小朋友感到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是被人讨厌的,是会受到惩罚的。
另外,影片从始至终在不遗余力地强调小熊维尼对蜂蜜是多么的渴望,甚至它出现了幻觉,觉得自己在蜂蜜的世界中。那段情节也是本片最有动画味道和最出色的一段表演。可是最终,在面对蜂蜜和朋友的时候,维尼还是放弃了近在咫尺的蜂蜜,而选择先去解决朋友的困境。这对小朋友的启示意义也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因为它的这一举动,它最终得到了更大罐的蜂蜜。我想,迪士尼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只不过它的手法很高明而已。
影片结尾处维尼与主人罗宾手牵着手,这个镜头颇为经典,可以说是“维尼”系列的标志性镜头。而在英国90年代一部叫《被遗忘的玩具》的系列动画片中,这个镜头出现在每集的结尾处,只不过牵着泰迪玩具熊的人不是罗宾,而是一个小女孩布偶。两个人总是一起踏上新的寻找主人的路。一个是拥有主人在身旁,一个是寻找主人但却用同样的姿势牵着手,维尼和另一只泰迪熊这两个动画系列彰显出了截然相反的表意。一种是纯粹的幸福,另一种是不幸中的幸福。而让这二者相联系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影片结尾总会出现的牵手镜头。
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提另一部伟大的关于“玩具”的动画系列《玩具总动员》。小熊维尼可以说就是“玩具总动员”创意的鼻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以玩具本身为主人公并且关注玩具与主人之间感情的故事之一。和刚才提到的《被遗忘的玩具》,刚好构成了玩具与主人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在小熊维尼中,玩具与主人公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互相帮助,这也是最单纯的真善美的表现。在《玩具总动员》中,玩具是有着自卑心理的,它们是需要依靠主人的,这层关系让影片有那么一点点感伤,也激发人们的反思。而在《被遗忘的玩具》中,玩具完全是被遗弃的,但是它们却在不停地以德报怨,这种人性的高度给人的震撼是最大的。
可以说,小熊维尼是给孩子们看的“玩具总动员”,而《被遗忘的玩具》是给成人们看的“玩具总动员”。小熊维尼中的角色,全部是扁形人物,就是指具有简单的一两种性格,这类影片靠人物与人物之间简单性格的对比与反差形成简单的矛盾。而无论是《玩具总动员》还是《被遗忘的玩具》,角色都是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变,这类影片靠刻画人物前后想法态度的改变而形成深度。
所以,去看小熊维尼的朋友不会享受到另两部影片中那种人性的深度碰撞,它的目的并不是刻画人性,而是构成一个让小朋友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真善美的空间。孩子们购买维尼玩具,是希望像罗宾一样,能和维尼成为最好的朋友。
《小熊维尼》影评(二):【小熊维尼】2011新版小熊维尼【我的观影评价】小熊维尼吧吧主带你看喔~
小熊维尼2011 土豆网观后感
昨晚还是进行了付费观看,15元,24小时。中文配音,没有字幕。
1 首先说一下画面,是360P的,由于是动画,还比较清晰,画风很不错,但是罗宾改成了大眼睛,这个不太喜欢,袋鼠妈妈和小豆画的也有点欠缺。其他人物都比较忠实原著。
2 再来说一下中文配音。我想说小熊维尼的配音很不好,很明显可以说这个声音很做作,装腔的调子很明显。英文原版的配音仍然是吉姆库明斯,他也仍然同时配音跳跳虎。中文配音里,背景解说和跳跳虎是一个人。
3 然后说一下翻译,翻译比较忠实,我还没有看过英文版,但是想说很多翻译犯了错误,比如片中至少两处跳跳虎喊维尼为“可怜的小熊”,而我们知道他一般喊维尼为“Pooh bear”,这个错误翻译很致命。还有一些翻译进行了中国化,比如喊东西为“东东”。
4 最重要的 ,来说一下剧情。全片长60分钟多一点,但是实际动画片只有50分钟左右,之后有10分钟的工作人员名单。剧情比较简单,这还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电影。我想这应该也是为什么不在国内上映的原因了。因为完全没有噱头,特别单纯。这个故事是《小熊维尼之寻找罗宾》的翻版,如果大家看过的话。
5 最后来讲一下音乐。预告片中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在片中没有出现。片头仍然是不会变的《winnie the pooh》主旋律,连动画都是和1977版的《小熊维尼历险记》差不多。不过这算是套路了。这首中文版的《winnie the pooh》和台版不太一样,因为我一般喜欢唱台版的,所以对一些改动有些不太适应。动画里面至少有3首曲子是在以前的电影里出现过的,比如小熊维尼摸肚子那首什么rumbly in my tumbly,跳跳虎的《the wonderful thing about tigger》等。片中有几首交响乐比较宏伟,很耐听。
这里不进行剧透了,大家去看看吧。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耐心的,虽然只有50分钟。其实我个人有点失望。因为这几乎相当于一个翻拍。罗宾的造型太让我失望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英文原版故事书,这里面的屹尔与尾巴那一段就是完整从原版故事嫁接的。所以想要看懂很多维尼的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整遍原版故事。
我表示很赞的是维尼的造型,从一开始的睡衣,到之后的肚子叫,到有一刻肚子里的棉花出来,笑死我了,,,还是最可爱的,维尼也算主角。维尼的动作做的也很经典,见到蜂蜜的表情,饿肚子时扯衣服,最后游泳吃蜂蜜特别的生动。超级喜欢。
最末,友情提示,迪士尼这回依旧有一个彩蛋,就是在你等待完10分钟的工作人员表后,有一个大约长度为半分钟的彩蛋。留有彩蛋的电影,都是会出续集的,就像上个月的加勒比海盗4的彩蛋就是佩内洛普的一个露面。此外,工作人员表加入了维尼人物动画,很好看,10分钟的工作表,有5首曲子,没事也可以听听。
等到大家都看过了,我们再来讨论剧情的内容吧~~~!!
《小熊维尼》影评(三):不需要一部动画来证明童心
维尼,小猪,驴子,跳跳虎……这些形象在我们生活中已是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熟到发烂。然而我却未曾真正认识他们。
直到一次不经意打开这部电影——哦不,打开这本童话书。有声读物般的旁白带我走进了传说中的百亩森林。
原来——
ooh的声音沙哑像曾志伟;Eeyore永远拖着gloomy的脚步;Tigger幻想自己是孤胆英雄;Piglet却是胆小如鼠;袋鼠妈妈是织毛线高手;兔子是智囊;而猫头鹰则是位夸夸其谈的伪君子。而所有的他们,其实都是小男孩儿身边的毛绒玩具。所以会有这部电影的主线情节:驴子Eeyore丢了它的用图钉固定的尾巴,所有人为它找尾巴。也会偶尔有抖机灵的片段:当Pooh太饿了,棉花从他破掉的肚子里跑了出来。
毫无疑问,这电影是全年龄低幼向的,没有任何限制级,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反派人物。只有扁平人物的典型性格。许多重要的梗也正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产生的。光是语言梗就层出不穷。为寻找屹耳的尾巴,猫头鹰提议“issue”一个告示,却被Pooh他们接连3次听成了打喷嚏的声音,并关心他是否感冒了;众人掉进坑里,只有小猪在坑外,兔子让小猪把绳子打结,问他:Can you knot?小猪颤抖着回答:I can not!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一个梗出自小男孩Robin留下的字条:Back soon,歪歪扭扭的字迹,被猫头鹰误读为:Backson,于是也就有了众人以为Robin被森林里的怪物Backson抓走而齐心营救的另一条主线。
(这里提一下我看的字幕组的翻译,把Backson译为“速鬼”,和原意“速归”契合得非常巧妙,绝对的信达雅)
然而除了欣赏工笔细作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布景画面,和欢快的恰到好处的音乐剧段落,电影中处处掉落的冷幽默和反讽,又使成年人也能兴趣盎然并津津乐道。表现得最隐蔽也是反讽得最厉害的一处,在大家掉进坑里那一幕。只有最胆小的Piglet在坑外面,于是大家需要Piglet穿越森林去寻找救援。Piglet瑟瑟发抖难以迈开脚步,此时,口才但当猫头鹰从坑里扑扇翅膀飞到小猪身边,发表了一通鼓励之词,完结后又降落到坑底,主意最多最聪明的兔子及其他人楞楞看着猫头鹰,之后赞叹到:天哪,多么精彩的一次演说!流畅又顺其自然,假如我们也是这百亩森林的一员,我们一定不会感到这中间有任何不妥!
电影最后的彩蛋也很有意思。You should not miss it.
这是迪斯尼众多作业中并无太多出彩的一部,然而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教科书的意义。音乐,画面,人物动态,情节铺垫,性格塑造……
经过这短短一个小时,当我再看到身边铺天盖地的依然熟悉的Pooh和他的伙伴们时,我已经对他们都有了更亲切更有生命力的感情。
《小熊维尼》影评(四):Oh, bother
小熊维尼最初是英国作家A.A.Milne为儿子Christopher Robin创造的漫画熊,自从上世纪60年代被迪斯尼买下版权后,立刻成为后者最著名也最赚钱的卡通形象之一。憨厚的Pooh、胆小的Piglet、好动的Tigger、忧郁的Eeyore,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所以拍一部剧场版的相关动画片势在必行。迪斯尼此前有过一部《小熊维尼历险记》的动画长片,但那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最近还有几部以小猪和跳跳虎为主角的动画片,是时候轮到维尼出场了。
绘画方面,作为迪斯尼的第51部动画长片,纯手工创作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其中描述Backson的一段粉笔画风格更是赏心悦目。剧情方面,实际是综合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找尾巴和捉怪兽等,原创性不多。细节方面,Pooh与旁白的对话、剧中人与图书字母的互动,都趣味盎然。音乐方面,Zooey Deschanel的歌很好听。最后的彩蛋不算出色,提醒观众下次再来,但聊胜于无吧。
总之,这是部简单、怀旧、甜蜜、无害的儿童电影。它也传达了友情比利益重要、不要盲从和轻信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保有那份童真。
《小熊维尼》影评(五):以伪成人的视角看迪士尼童话
作为一个”伪成年人”,我坦诚自己已经看不了动画片。开心还是一样的开心,但是当下不再沉浸其中了。 屹耳虽然是只很丧的驴,但他会在猫头鹰失去自己屋子的时候帮他寻找新家。 维尼虽然是只极为贪吃的熊,但是它也会在小猪要失去家的时候毫不犹豫邀请他搬来和自己同住。 跳跳虎虽然每天毛毛躁躁惹人烦,但他会在发现朋友不见时执意寻找,直到找到他们带他们回家。 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宽慰,有了困难,总有人帮忙。 同去的朋友看到屹耳最后为猫头鹰找到了小猪的家作为新家,而小猪最终选择沉默让步时,惊讶地叫到:”这就把家给他了?!” 我在旁边无法回答。有点无奈地想,可能这就是我们注定要成长的证明。开始质疑童话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而失去了选择无条件相信的单纯。 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但有所得就必须有所失吧。 我有时挺想不通的。幼时为每个孩子搭建了那么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却要他们在成长途中一点点否定自己当初所笃信的,多么残忍啊。 可是幼时不给他们讲这些,又该讲些什么呢?直接讲成人世界的残酷吗? 结尾的罗宾说中了也许只有在场的大人才能听懂的话。 上了学的罗宾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什么也不干。可是现在好像不能了。维尼,在我不能什么也不干的时候,你可以偶尔来找我玩吗? 维尼看起来很疑惑,但还是非常情愿的答应了。
就让它是一只永远长不大的小熊吧。
《小熊维尼》影评(六):时间是个怪物
“速鬼”(The Backson)究竟是什么?或许小猪和袋鼠妈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它们一刻不停,并且偷走你的青春。作为“速归”(backsoon)的误读,“速鬼”更像是一个时间的怪物。
尤其对于布偶和玩具们来说,小男孩罗宾涂鸦的纸条,仿佛一个写满咒语的封条,有着将它们永久存放在杂物堆里的危险。这种危险,在《玩具总动员》系列影片中反复上演。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结局,似乎总是不能避免的。因为时间一刻不停,并且偷走你的青春,它甚至让你无以记起自己的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更不用说发生在这些布偶和玩具们身上的想象。这好像是孩子们之间经常玩的捉迷藏游戏: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去藏好了,我一会儿(backsoon)来找你。然而那个藏起来的孩子却始终也等不来那个寻觅者,在这段时间里,他甚至会害怕地哭起来。
“一会儿”是多久,真是谁也说不好。就连生命本身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不足以用全部的力量来丈量“一会儿”的长度。正是在这样的遗憾中,“速鬼”登场了;与那个充满想象且热爱收藏小物件的男孩罗宾相比,它更像是一个时间的阴影,代表着——对于布偶和玩具们来说——多少有些伤感和孤独的遗忘。
在《天使艾米丽》这部影片中,艾米丽发现了很多年前一个男孩藏在隔墙里的玩具盒,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似乎有着魔法一般的小物件。当她看到这些小物件的时候,心中生出一个想法,就是把玩具盒还给那个已经垂垂老矣的小男孩。从守护时间的意义上,艾米丽的确是一个天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在每个曾经为孩子的人那里,这个作为我们伙伴的天使,始终是缺席的。我们或许幻想过这个天使是家人,是恋人,是朋友,但是最终我们情愿相信,这个伙伴只是一种幼稚的代名词。当我们为生命的光阴一去不返而长吁短叹,乃至黯然神伤之际,我们甚至会天真的想:假如时间只停留在那个门上写有简写“克里斯多夫·罗宾”以及“止步”字样的房间里该有多好啊。
但是“速鬼”破坏了这份天真。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不无讽刺的写道:“我的童年已死,而我还活着。”在死生之间,看似只是“一会儿”,也许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谁能填补这“一会儿”的空隙呢?谁又能让这“一会儿”只是一会儿?今天,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借着连环画、漫画、动画片以及各式各样貌似充满魔法的小物件,试图重新寻回那份天真和浪漫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完全掉入了那个布偶和玩具们为“速鬼”而设的陷阱。
这足以解释为何我们总能从布偶和玩具们身上同时发现可爱和可怖这两种东西。因为那个横在我们和我们童年之间的时差,即是“速归”,亦是“速鬼”。如此并非一种出于凝视的幻觉,而是源自——如前所述——我们无以在自身生命中用尽全部力量丈量时间的长度。换句话说,在时间问题上,我们只能对那些布偶和玩具们作出有限的承诺。
从此意义上说,《小熊维尼》也许可以看作一部关于“时差”的电影。所以,你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过于简单,你还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才塑造了那种强烈的“时差”感。为此,我绝不认为片尾出现的那个“速鬼”只是一个玩笑,我完全有理由认为,那个由猫头鹰先生描摹绘就的怪物,就是真正的“速鬼”。终有一天,它会出现在“速归”的路途中。而疑问仍然在于,我们无以知道这个“速归”到底要多少时间。
侵歉删!!
[/b]
《小熊维尼》是一部由斯蒂芬·安德森 / 唐·霍尔执导,约翰·克立斯 / 吉姆·库宁斯 / 巴德·乐凯 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熊维尼》影评(一):《小熊维尼》:“玩具总动员”的鼻祖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熊维尼》的影片。以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只貌不惊人的熊能成为迪士尼公司第二大好卖的形象,仅次于米奇和米妮系列。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想我都有冲动去买一只了。
《小熊维尼》文本的安全性高得令我乍舌。它太绿色了,对小孩子来说太安全了,这样的影片没有家长不愿意带着孩子去看。它里面没有一丁点暴力和血腥甚至没有尖锐的器物,它里面没有爱情只有真挚的友情和温馨的母爱,它里面没有可怕凶恶的事物,即使是“非常怪”这样的假象怪物,最终也有个可爱的收场。就是说,小孩子在看过这样的影片之后,脑海里不会留下任何不愉快的记忆,不会做任何噩梦,相反只有那些维尼和朋友们之间有趣的故事,以及美好而愉快的回忆。
这就是《小熊维尼》,一部完完全全献给孩子们的影片——当然,青年人和成年人如果带着一颗童心去看的话,也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为影片里的那些画面,已经足以把你带入到小熊维尼的世界中。
迪士尼动画片有个强调动作噱头的传统,就是主人公的动作特别丰富,其实这些动作用生活的眼光去看是非常多余的,但在动画片中它们一点也不多余。小熊维尼在罗宾的房间门口发现一张纸条,其实那张纸条一直就在它的脚边,但是它发现那张纸条却用了非常多的左顾右盼、扭头跳转等动作,生活中没有人会是这样的,但迪士尼的动画就要这样表达,因为这样的动作噱头是最吸引孩子们的视线的。
影片在色彩方面也延续了以往“维尼”系列的特点,即以暖色为主。维尼身上的红色上衣,让小孩子看着非常温暖亲切。试想用蓝色、紫色、黄色、绿色,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跳跳虎、兔子、猫头鹰、袋鼠、小猪,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都是暖色,只有毛驴是冷暗色调的,当然也只有它的性格是犹豫的。影片环境的整体色调也是偏暖的,当然除了个别为了营造神秘、诡异气氛的场景除外。
诞生在1926年的“小熊维尼”形象,是A.A.Milne笔下的一个人物。1930年Stephen Slesinger从Milne那里获得了维尼的形象衍生品开发授权。1931年维尼就成为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一个金字招牌。迪士尼在上世纪60年代获得了维尼的电影改编权,但是它对维尼形象的衍生品使用权始终处在官司之中。
提起这段往事主要是想揭示一点,就是今天的“小熊维尼”已经是经过80多年的一个形象了。从它的电影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的漫画风格和今天迪士尼成熟的美术风格。影片的背景我认为有着浓郁的欧洲早期写实派漫画的风格,那种小细线条勾勒出的树木和草丛,被非常广泛地运用于欧洲上世纪20、30年代的漫画中。但是在这样一个风格复古的背景下,却有着一批标志性的迪士尼主人公,它们有着简约而单纯的色彩构成和丰富精细的肢体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组合。
不给人物打影线是迪士尼动画的一个独特的表现手法。就是说,在日本动漫中,经常出现在人物头发上、脸颊上、衣服上的那条区分光线明暗的影线,在迪士尼动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人物的身体上没有影子,永远是纯粹的亮度颜色。这可能是因为迪士尼不愿意让观看影片的小朋友分精力在识别人物身体的光暗上,而希望小朋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人物表情、动作以及剧情等更为有趣的元素上。为小孩子制作的“小熊维尼”当然也延续了这一标准风格。
迪士尼动画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不过它的表现方式很巧妙,不像中国动画片那样以长者和导师的口气讲出来,使得小朋友感到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从而与之产生一种隔阂。影片中在讲述“非常怪”会做哪些坏事的时候有一首歌,而“非常怪”做的坏事,其实都是平时小朋友们淘气爱做的事。影片并没有说小朋友该不该做这些事,但是却让所有小朋友感到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是被人讨厌的,是会受到惩罚的。
另外,影片从始至终在不遗余力地强调小熊维尼对蜂蜜是多么的渴望,甚至它出现了幻觉,觉得自己在蜂蜜的世界中。那段情节也是本片最有动画味道和最出色的一段表演。可是最终,在面对蜂蜜和朋友的时候,维尼还是放弃了近在咫尺的蜂蜜,而选择先去解决朋友的困境。这对小朋友的启示意义也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因为它的这一举动,它最终得到了更大罐的蜂蜜。我想,迪士尼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只不过它的手法很高明而已。
影片结尾处维尼与主人罗宾手牵着手,这个镜头颇为经典,可以说是“维尼”系列的标志性镜头。而在英国90年代一部叫《被遗忘的玩具》的系列动画片中,这个镜头出现在每集的结尾处,只不过牵着泰迪玩具熊的人不是罗宾,而是一个小女孩布偶。两个人总是一起踏上新的寻找主人的路。一个是拥有主人在身旁,一个是寻找主人但却用同样的姿势牵着手,维尼和另一只泰迪熊这两个动画系列彰显出了截然相反的表意。一种是纯粹的幸福,另一种是不幸中的幸福。而让这二者相联系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影片结尾总会出现的牵手镜头。
说到这里,我就不能不提另一部伟大的关于“玩具”的动画系列《玩具总动员》。小熊维尼可以说就是“玩具总动员”创意的鼻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以玩具本身为主人公并且关注玩具与主人之间感情的故事之一。和刚才提到的《被遗忘的玩具》,刚好构成了玩具与主人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在小熊维尼中,玩具与主人公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互相帮助,这也是最单纯的真善美的表现。在《玩具总动员》中,玩具是有着自卑心理的,它们是需要依靠主人的,这层关系让影片有那么一点点感伤,也激发人们的反思。而在《被遗忘的玩具》中,玩具完全是被遗弃的,但是它们却在不停地以德报怨,这种人性的高度给人的震撼是最大的。
可以说,小熊维尼是给孩子们看的“玩具总动员”,而《被遗忘的玩具》是给成人们看的“玩具总动员”。小熊维尼中的角色,全部是扁形人物,就是指具有简单的一两种性格,这类影片靠人物与人物之间简单性格的对比与反差形成简单的矛盾。而无论是《玩具总动员》还是《被遗忘的玩具》,角色都是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变,这类影片靠刻画人物前后想法态度的改变而形成深度。
所以,去看小熊维尼的朋友不会享受到另两部影片中那种人性的深度碰撞,它的目的并不是刻画人性,而是构成一个让小朋友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真善美的空间。孩子们购买维尼玩具,是希望像罗宾一样,能和维尼成为最好的朋友。
《小熊维尼》影评(二):【小熊维尼】2011新版小熊维尼【我的观影评价】小熊维尼吧吧主带你看喔~
小熊维尼2011 土豆网观后感
昨晚还是进行了付费观看,15元,24小时。中文配音,没有字幕。
1 首先说一下画面,是360P的,由于是动画,还比较清晰,画风很不错,但是罗宾改成了大眼睛,这个不太喜欢,袋鼠妈妈和小豆画的也有点欠缺。其他人物都比较忠实原著。
2 再来说一下中文配音。我想说小熊维尼的配音很不好,很明显可以说这个声音很做作,装腔的调子很明显。英文原版的配音仍然是吉姆库明斯,他也仍然同时配音跳跳虎。中文配音里,背景解说和跳跳虎是一个人。
3 然后说一下翻译,翻译比较忠实,我还没有看过英文版,但是想说很多翻译犯了错误,比如片中至少两处跳跳虎喊维尼为“可怜的小熊”,而我们知道他一般喊维尼为“Pooh bear”,这个错误翻译很致命。还有一些翻译进行了中国化,比如喊东西为“东东”。
4 最重要的 ,来说一下剧情。全片长60分钟多一点,但是实际动画片只有50分钟左右,之后有10分钟的工作人员名单。剧情比较简单,这还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电影。我想这应该也是为什么不在国内上映的原因了。因为完全没有噱头,特别单纯。这个故事是《小熊维尼之寻找罗宾》的翻版,如果大家看过的话。
5 最后来讲一下音乐。预告片中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在片中没有出现。片头仍然是不会变的《winnie the pooh》主旋律,连动画都是和1977版的《小熊维尼历险记》差不多。不过这算是套路了。这首中文版的《winnie the pooh》和台版不太一样,因为我一般喜欢唱台版的,所以对一些改动有些不太适应。动画里面至少有3首曲子是在以前的电影里出现过的,比如小熊维尼摸肚子那首什么rumbly in my tumbly,跳跳虎的《the wonderful thing about tigger》等。片中有几首交响乐比较宏伟,很耐听。
这里不进行剧透了,大家去看看吧。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耐心的,虽然只有50分钟。其实我个人有点失望。因为这几乎相当于一个翻拍。罗宾的造型太让我失望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英文原版故事书,这里面的屹尔与尾巴那一段就是完整从原版故事嫁接的。所以想要看懂很多维尼的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整遍原版故事。
我表示很赞的是维尼的造型,从一开始的睡衣,到之后的肚子叫,到有一刻肚子里的棉花出来,笑死我了,,,还是最可爱的,维尼也算主角。维尼的动作做的也很经典,见到蜂蜜的表情,饿肚子时扯衣服,最后游泳吃蜂蜜特别的生动。超级喜欢。
最末,友情提示,迪士尼这回依旧有一个彩蛋,就是在你等待完10分钟的工作人员表后,有一个大约长度为半分钟的彩蛋。留有彩蛋的电影,都是会出续集的,就像上个月的加勒比海盗4的彩蛋就是佩内洛普的一个露面。此外,工作人员表加入了维尼人物动画,很好看,10分钟的工作表,有5首曲子,没事也可以听听。
等到大家都看过了,我们再来讨论剧情的内容吧~~~!!
《小熊维尼》影评(三):不需要一部动画来证明童心
维尼,小猪,驴子,跳跳虎……这些形象在我们生活中已是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熟到发烂。然而我却未曾真正认识他们。
直到一次不经意打开这部电影——哦不,打开这本童话书。有声读物般的旁白带我走进了传说中的百亩森林。
原来——
ooh的声音沙哑像曾志伟;Eeyore永远拖着gloomy的脚步;Tigger幻想自己是孤胆英雄;Piglet却是胆小如鼠;袋鼠妈妈是织毛线高手;兔子是智囊;而猫头鹰则是位夸夸其谈的伪君子。而所有的他们,其实都是小男孩儿身边的毛绒玩具。所以会有这部电影的主线情节:驴子Eeyore丢了它的用图钉固定的尾巴,所有人为它找尾巴。也会偶尔有抖机灵的片段:当Pooh太饿了,棉花从他破掉的肚子里跑了出来。
毫无疑问,这电影是全年龄低幼向的,没有任何限制级,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反派人物。只有扁平人物的典型性格。许多重要的梗也正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产生的。光是语言梗就层出不穷。为寻找屹耳的尾巴,猫头鹰提议“issue”一个告示,却被Pooh他们接连3次听成了打喷嚏的声音,并关心他是否感冒了;众人掉进坑里,只有小猪在坑外,兔子让小猪把绳子打结,问他:Can you knot?小猪颤抖着回答:I can not!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一个梗出自小男孩Robin留下的字条:Back soon,歪歪扭扭的字迹,被猫头鹰误读为:Backson,于是也就有了众人以为Robin被森林里的怪物Backson抓走而齐心营救的另一条主线。
(这里提一下我看的字幕组的翻译,把Backson译为“速鬼”,和原意“速归”契合得非常巧妙,绝对的信达雅)
然而除了欣赏工笔细作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布景画面,和欢快的恰到好处的音乐剧段落,电影中处处掉落的冷幽默和反讽,又使成年人也能兴趣盎然并津津乐道。表现得最隐蔽也是反讽得最厉害的一处,在大家掉进坑里那一幕。只有最胆小的Piglet在坑外面,于是大家需要Piglet穿越森林去寻找救援。Piglet瑟瑟发抖难以迈开脚步,此时,口才但当猫头鹰从坑里扑扇翅膀飞到小猪身边,发表了一通鼓励之词,完结后又降落到坑底,主意最多最聪明的兔子及其他人楞楞看着猫头鹰,之后赞叹到:天哪,多么精彩的一次演说!流畅又顺其自然,假如我们也是这百亩森林的一员,我们一定不会感到这中间有任何不妥!
电影最后的彩蛋也很有意思。You should not miss it.
这是迪斯尼众多作业中并无太多出彩的一部,然而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教科书的意义。音乐,画面,人物动态,情节铺垫,性格塑造……
经过这短短一个小时,当我再看到身边铺天盖地的依然熟悉的Pooh和他的伙伴们时,我已经对他们都有了更亲切更有生命力的感情。
《小熊维尼》影评(四):Oh, bother
小熊维尼最初是英国作家A.A.Milne为儿子Christopher Robin创造的漫画熊,自从上世纪60年代被迪斯尼买下版权后,立刻成为后者最著名也最赚钱的卡通形象之一。憨厚的Pooh、胆小的Piglet、好动的Tigger、忧郁的Eeyore,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所以拍一部剧场版的相关动画片势在必行。迪斯尼此前有过一部《小熊维尼历险记》的动画长片,但那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最近还有几部以小猪和跳跳虎为主角的动画片,是时候轮到维尼出场了。
绘画方面,作为迪斯尼的第51部动画长片,纯手工创作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其中描述Backson的一段粉笔画风格更是赏心悦目。剧情方面,实际是综合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找尾巴和捉怪兽等,原创性不多。细节方面,Pooh与旁白的对话、剧中人与图书字母的互动,都趣味盎然。音乐方面,Zooey Deschanel的歌很好听。最后的彩蛋不算出色,提醒观众下次再来,但聊胜于无吧。
总之,这是部简单、怀旧、甜蜜、无害的儿童电影。它也传达了友情比利益重要、不要盲从和轻信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保有那份童真。
《小熊维尼》影评(五):以伪成人的视角看迪士尼童话
作为一个”伪成年人”,我坦诚自己已经看不了动画片。开心还是一样的开心,但是当下不再沉浸其中了。 屹耳虽然是只很丧的驴,但他会在猫头鹰失去自己屋子的时候帮他寻找新家。 维尼虽然是只极为贪吃的熊,但是它也会在小猪要失去家的时候毫不犹豫邀请他搬来和自己同住。 跳跳虎虽然每天毛毛躁躁惹人烦,但他会在发现朋友不见时执意寻找,直到找到他们带他们回家。 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宽慰,有了困难,总有人帮忙。 同去的朋友看到屹耳最后为猫头鹰找到了小猪的家作为新家,而小猪最终选择沉默让步时,惊讶地叫到:”这就把家给他了?!” 我在旁边无法回答。有点无奈地想,可能这就是我们注定要成长的证明。开始质疑童话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而失去了选择无条件相信的单纯。 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但有所得就必须有所失吧。 我有时挺想不通的。幼时为每个孩子搭建了那么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却要他们在成长途中一点点否定自己当初所笃信的,多么残忍啊。 可是幼时不给他们讲这些,又该讲些什么呢?直接讲成人世界的残酷吗? 结尾的罗宾说中了也许只有在场的大人才能听懂的话。 上了学的罗宾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什么也不干。可是现在好像不能了。维尼,在我不能什么也不干的时候,你可以偶尔来找我玩吗? 维尼看起来很疑惑,但还是非常情愿的答应了。
就让它是一只永远长不大的小熊吧。
《小熊维尼》影评(六):时间是个怪物
“速鬼”(The Backson)究竟是什么?或许小猪和袋鼠妈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它们一刻不停,并且偷走你的青春。作为“速归”(backsoon)的误读,“速鬼”更像是一个时间的怪物。
尤其对于布偶和玩具们来说,小男孩罗宾涂鸦的纸条,仿佛一个写满咒语的封条,有着将它们永久存放在杂物堆里的危险。这种危险,在《玩具总动员》系列影片中反复上演。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结局,似乎总是不能避免的。因为时间一刻不停,并且偷走你的青春,它甚至让你无以记起自己的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更不用说发生在这些布偶和玩具们身上的想象。这好像是孩子们之间经常玩的捉迷藏游戏: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去藏好了,我一会儿(backsoon)来找你。然而那个藏起来的孩子却始终也等不来那个寻觅者,在这段时间里,他甚至会害怕地哭起来。
“一会儿”是多久,真是谁也说不好。就连生命本身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不足以用全部的力量来丈量“一会儿”的长度。正是在这样的遗憾中,“速鬼”登场了;与那个充满想象且热爱收藏小物件的男孩罗宾相比,它更像是一个时间的阴影,代表着——对于布偶和玩具们来说——多少有些伤感和孤独的遗忘。
在《天使艾米丽》这部影片中,艾米丽发现了很多年前一个男孩藏在隔墙里的玩具盒,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似乎有着魔法一般的小物件。当她看到这些小物件的时候,心中生出一个想法,就是把玩具盒还给那个已经垂垂老矣的小男孩。从守护时间的意义上,艾米丽的确是一个天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在每个曾经为孩子的人那里,这个作为我们伙伴的天使,始终是缺席的。我们或许幻想过这个天使是家人,是恋人,是朋友,但是最终我们情愿相信,这个伙伴只是一种幼稚的代名词。当我们为生命的光阴一去不返而长吁短叹,乃至黯然神伤之际,我们甚至会天真的想:假如时间只停留在那个门上写有简写“克里斯多夫·罗宾”以及“止步”字样的房间里该有多好啊。
但是“速鬼”破坏了这份天真。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不无讽刺的写道:“我的童年已死,而我还活着。”在死生之间,看似只是“一会儿”,也许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谁能填补这“一会儿”的空隙呢?谁又能让这“一会儿”只是一会儿?今天,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借着连环画、漫画、动画片以及各式各样貌似充满魔法的小物件,试图重新寻回那份天真和浪漫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完全掉入了那个布偶和玩具们为“速鬼”而设的陷阱。
这足以解释为何我们总能从布偶和玩具们身上同时发现可爱和可怖这两种东西。因为那个横在我们和我们童年之间的时差,即是“速归”,亦是“速鬼”。如此并非一种出于凝视的幻觉,而是源自——如前所述——我们无以在自身生命中用尽全部力量丈量时间的长度。换句话说,在时间问题上,我们只能对那些布偶和玩具们作出有限的承诺。
从此意义上说,《小熊维尼》也许可以看作一部关于“时差”的电影。所以,你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过于简单,你还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才塑造了那种强烈的“时差”感。为此,我绝不认为片尾出现的那个“速鬼”只是一个玩笑,我完全有理由认为,那个由猫头鹰先生描摹绘就的怪物,就是真正的“速鬼”。终有一天,它会出现在“速归”的路途中。而疑问仍然在于,我们无以知道这个“速归”到底要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