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弃用周亚夫?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周勃、周亚夫父子是西汉名将,周勃虽晚年时遭牢狱之灾,感叹“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我曾是率领百万大军的将军,不过现在才知道,将军没啥了不起,真正尊贵的是狱吏!但周勃总算乐享天年,其子周亚平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汉书》中记载周亚夫被彻底弃用的导火索是一双筷子,原文如下:
顷之,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管。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周亚夫因七国之乱升为丞相
不久,汉景帝在皇宫召见周亚夫,并在宫中赏赐他酒食。但是席案上放了一整块肉,没切碎,又不放筷子。周亚夫很不满,回头让宴席官取筷子来。汉景帝见状笑着说:“现在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罪,汉景帝说:“起来。”
周亚夫就快步走出了皇宫。汉景帝目送他走后说:“这个郁郁不乐,心里不高兴的人,不能当未来少主新君的大臣!”那么,为什么通过一双筷子就能让汉景帝得出如此的结论呢?
后世对此有解释通常是这样的:虽然你周氏父子为我汉朝江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说到底你只是一个臣子,能耐再大,如果我不想让你吃饭,你也没有办法。要明白这个道理,臣终究是臣,君终究是君。
当然,也有人认为,周亚夫当时处境已是进退两难:索要筷子显得心贪、穷讲究,用手拿着吃显得粗鲁、失风度。面对汉景帝的这个难题,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 仅仅因为一双筷子,周亚夫就被弃用——如果你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筷子事件前,周亚夫因为两次封侯事件,得罪窦太后、汉景帝、皇后。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升为丞相。后来,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汉景帝同周亚夫商量,周亚夫说:“高祖规定‘非刘氏者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谁要不遵守,天下共讨之'。王信虽是皇后之兄,无功而封侯,不合祖规。”
汉景帝沉默不语不再提及此事。周亚夫不知不觉中把窦太后得罪了,也把皇后得罪了。不久,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奔汉朝。汉景帝为给匈奴人树一个榜样,准备给他们封侯。周亚夫说,这几个人背主而降,封他们为侯,等于鼓励臣下不守节操、投降求荣……
史载,上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汉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必采纳。”于是把投降的人全都封侯。周亚夫见状也来了犟脾气,称病不再上朝,宅在家里休养。无奈,汉景帝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职。
汉景帝得出“非少主臣也”的结论
这里特意交待一下: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及时出兵解救梁国,因此得罪梁王。而梁王是得罪不起的人,为什么?因为梁王刘武与汉景帝是一母同胞,倍受窦太后宠爱,多次说“兄终弟及”,意思是汉景帝你死了,让弟弟刘武继位。
耿直、遇事爱较劲的周亚夫,得罪了汉景帝身边的一圈人。在梁王刘武进京不断向窦太后说坏话的同时,又因为两次封侯事件,让自己置身于极其不利的处境中,而汉景帝成为唯一的靠山。又顶撞汉景帝,并负气称病给汉景帝出难题。
汉景帝在下最后决定前,还是心存了一份隐忍,想用一双筷子让周亚夫明白自己的斤两。但是,周亚夫在汉景帝责怪自己时,选择以不满意、不高兴甚至气乎乎的态度不辞而别,这让汉景帝只能以“非少主臣也”而完全弃用他。
3、筷子事件余波爆发,周亚夫饿死狱中
从一双筷子开始,周亚夫的结局就已注定了。没过多久,他儿子给周亚夫购买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却不给雇工算钱,雇工怒告周氏父子谋反。汉景帝让人调查,周亚夫却拒不回应。汉景帝大怒:“我不再用你了。”下令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处理。
廷尉问,购买这些盔甲、盾牌是为了造反吗?周亚夫说,都是殉葬用品的,我拿什么造反?此时狱吏的一句话,再次证明父亲周勃“真正尊贵者是狱吏”的结论——“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即使你不在地面造反,也是要到地下造反。
史载,周亚夫接着被关进了监狱,他以绝食抗争,5天不吃饭,吐血而亡。至此,筷子事件的余波才算抹平了最后一轮涟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勃、周亚夫父子是西汉名将,周勃虽晚年时遭牢狱之灾,感叹“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我曾是率领百万大军的将军,不过现在才知道,将军没啥了不起,真正尊贵的是狱吏!但周勃总算乐享天年,其子周亚平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汉书》中记载周亚夫被彻底弃用的导火索是一双筷子,原文如下:
顷之,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管。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周亚夫因七国之乱升为丞相
不久,汉景帝在皇宫召见周亚夫,并在宫中赏赐他酒食。但是席案上放了一整块肉,没切碎,又不放筷子。周亚夫很不满,回头让宴席官取筷子来。汉景帝见状笑着说:“现在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罪,汉景帝说:“起来。”
周亚夫就快步走出了皇宫。汉景帝目送他走后说:“这个郁郁不乐,心里不高兴的人,不能当未来少主新君的大臣!”那么,为什么通过一双筷子就能让汉景帝得出如此的结论呢?
后世对此有解释通常是这样的:虽然你周氏父子为我汉朝江山立下不世之功,但是说到底你只是一个臣子,能耐再大,如果我不想让你吃饭,你也没有办法。要明白这个道理,臣终究是臣,君终究是君。
当然,也有人认为,周亚夫当时处境已是进退两难:索要筷子显得心贪、穷讲究,用手拿着吃显得粗鲁、失风度。面对汉景帝的这个难题,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 仅仅因为一双筷子,周亚夫就被弃用——如果你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筷子事件前,周亚夫因为两次封侯事件,得罪窦太后、汉景帝、皇后。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升为丞相。后来,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汉景帝同周亚夫商量,周亚夫说:“高祖规定‘非刘氏者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谁要不遵守,天下共讨之'。王信虽是皇后之兄,无功而封侯,不合祖规。”
汉景帝沉默不语不再提及此事。周亚夫不知不觉中把窦太后得罪了,也把皇后得罪了。不久,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奔汉朝。汉景帝为给匈奴人树一个榜样,准备给他们封侯。周亚夫说,这几个人背主而降,封他们为侯,等于鼓励臣下不守节操、投降求荣……
史载,上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汉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必采纳。”于是把投降的人全都封侯。周亚夫见状也来了犟脾气,称病不再上朝,宅在家里休养。无奈,汉景帝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职。
汉景帝得出“非少主臣也”的结论
这里特意交待一下: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出于战略考虑,没有及时出兵解救梁国,因此得罪梁王。而梁王是得罪不起的人,为什么?因为梁王刘武与汉景帝是一母同胞,倍受窦太后宠爱,多次说“兄终弟及”,意思是汉景帝你死了,让弟弟刘武继位。
耿直、遇事爱较劲的周亚夫,得罪了汉景帝身边的一圈人。在梁王刘武进京不断向窦太后说坏话的同时,又因为两次封侯事件,让自己置身于极其不利的处境中,而汉景帝成为唯一的靠山。又顶撞汉景帝,并负气称病给汉景帝出难题。
汉景帝在下最后决定前,还是心存了一份隐忍,想用一双筷子让周亚夫明白自己的斤两。但是,周亚夫在汉景帝责怪自己时,选择以不满意、不高兴甚至气乎乎的态度不辞而别,这让汉景帝只能以“非少主臣也”而完全弃用他。
3、筷子事件余波爆发,周亚夫饿死狱中
从一双筷子开始,周亚夫的结局就已注定了。没过多久,他儿子给周亚夫购买500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却不给雇工算钱,雇工怒告周氏父子谋反。汉景帝让人调查,周亚夫却拒不回应。汉景帝大怒:“我不再用你了。”下令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处理。
廷尉问,购买这些盔甲、盾牌是为了造反吗?周亚夫说,都是殉葬用品的,我拿什么造反?此时狱吏的一句话,再次证明父亲周勃“真正尊贵者是狱吏”的结论——“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即使你不在地面造反,也是要到地下造反。
史载,周亚夫接着被关进了监狱,他以绝食抗争,5天不吃饭,吐血而亡。至此,筷子事件的余波才算抹平了最后一轮涟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