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9日10:52 阿兹猫
秘鲁:奇境之旅
秘鲁,从利马附近的帕恰卡玛遗址(Pachacamac)开始,纳斯卡地画、亚马逊雨林、印加王国的中心库斯科、“失落之城”马丘比丘、“高原明珠”普诺,再到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白城”阿雷基帕,点点滴滴,就这样一路触摸着南美的文明脉搏。2015年底的这场旅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奇幻性,毫无疑问,这是我到过的最神奇的国度之一。
很多时候,当我第一次踏上一个陌生国家的土地,都会为自己留下重返的理由。在出发前就有预感,这个地方,我一定会再回来。这一次,是秘鲁。
2015年底,结束第六次南极航行,我从南美洲东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西部太平洋沿岸的秘鲁首都利马,五个多小时后,终于踏上了这个南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像秘鲁这样历史积淀深厚的国家,古迹遗址众多。第一站便是利马附近的“鲁林谷地”的帕恰卡玛遗址(Pachacamac)。在印加人之前,已有来自坎塔(CANTA)和瓦罗奇里(HUAROCHIRí)地区的戈拉人(COLLAS)、来自里玛克山谷(RIMAC)的瓦丘人(WUACHOS)和来自卡拉瓦依略(CARABAYLLO)的瓦拉人(HUALLAS)居住在此地。印加人占领这里之后,尊重当地人的宗教和习俗,允许他们既信仰印加人的太阳神又信仰他们所崇拜的“帕恰卡玛克神”,帕恰卡玛遗址便是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只是出现在眼前时,还是略感失望,仅存残垣地基。利马灰色的天空下,黄色土坯没有任何生气,静悄悄地矗立在那里,游客寥寥,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站要充满活力许多,秘鲁著名的“鸟岛”—IslasBallestas,如果你如我这般喜欢鸟儿和大自然,那儿就是“理想之国”。我们从皮斯科(Pisco)南部的Paracas港出海,十五分钟后,数百万只奇异的鸟儿,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又一个地球上令人惊叹的地方。
从海上来到空中,飞机越过纳斯卡荒野,向着荒漠深处的那个存在了两千年的谜局飞去。纳斯卡线条(NazcaLines),是谁在这巨大的“画布”上作画?折磨了考古学家八十年。种种猜测,是否意味着一种“消失的文明”?从空中到地面,思绪遨游了一番,这个从中学时就令我着迷的世界奇迹,依旧是没有任何答案。倒是空中辨认那些图案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接下来,飞往秘鲁亚马逊雨林的门户—伊基托斯(Iquitos)。为了那传说中可怕的雨林蚊子,前一天,我特地去利马的商业中心寻找防蚊衣,还有各种驱蚊用品。可爱的小导游还从家里拿了条宽松的灯笼裤借给我,然而,一切担心都没有发生,雨季的亚马逊,最好的奖赏是几乎没什么蚊虫。
我们乘坐快船,踏进雨林这个神奇的世界。这里除了参天大树,便是各种奇珍异兽。丛林木屋外,一头正值青春的美洲貘每天都会从房门前走过,于是我们会经常备点香蕉什么的等它。亚马逊河上的“食人鱼”太容易上钩了,即便如此轻松,也有运气的成分,我只钓上来过一条,对于晚饭的贡献也是最少的。
抽空去探访了下住在雨林边缘的印第安部落,这里与外界接触较多,部落的人已经习惯了游客的造访,多了些商业味道,少了些羞涩。镜头记录下印第安孩子们的好奇与天真,更让我心动的是当地特有的树懒,还有蜘蛛猴的眼神。
走出亚马逊雨林,我从利马转机前往库斯科(Cusco),在这曾经雄霸南美大陆近五个世纪的印加帝国的首都,我却看到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文明:市中心的天主大教堂建在原来的印加维拉科查宫殿之上,圣多明戈教堂建在昔日的太阳神庙上。“西班牙殖民者的建筑水平达不到印加人的高度,”我从当地人的介绍中,多少听出来了些不屑。
印加人称库斯科为“肚脐”,认为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点,从相距库斯科不远的马丘比丘(MachuPicchu)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便可以看出。距离耶鲁大学教授HiramBingham发现它一百年过去了,这座幸运地躲避西班牙殖民者的掠夺,几乎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的古城遗址,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不过我宁愿在即将关门时上山,为的是等游客散尽,独自坐在废墟中,想象着希拉姆在跋山涉水数日后,发现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盖的高原城郭,一段古老的文明重见天日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继续南下,抵达玻利维亚边境上的城市普诺(Puno),一座用天主教的色彩为西班牙的存在留下标记的历史名城。与整个南美洲大多数城市一样,普诺保持了殖民地时代欧洲人带来的中世纪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城市格局,以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然而,步行主街地面上的舞蹈图案,却透露出另一个秘密:这里是秘鲁传统民族歌舞的中心。
3812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通航淡水湖—的的喀喀湖(LakeTiticaca),绝对是秘鲁最为吸引人的奇特景点,也达到了我整个行程的高潮。五百年前,印加王从湖对面的玻利维亚出发,向库斯科行进,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如今,这里依旧生活着印加克丘亚人(Quechuan)和艾马拉人(Ayimara)。
穿过一片极美的芦苇海,当“乌鲁斯浮岛”(UrosIslands)出现在视野里时,我感觉自己心跳加速,这是我游走世界各地,见过的最为奇特的景象之一。由着那些身着艳丽服饰,身高不到一米五,胖墩墩、黑黝黝面孔的妇人们,快乐地带领我进入那个漂浮在湖上的世界。
脚底踩着质地轻盈、浮力良好的多多拉芦苇(TotolaReed)制成的“气垫”,像个孩子一样在上面蹦着。整个海岸附近有七十多个这样的“浮岛”,3-4米厚的“草垫”彼此相连,锲入湖底,而两头尖翘、轻巧灵便的草船是通往外界惟一的交通工具。岛民们一年里有一半时间住在岸上,另一半时间则住在湖中浮岛上。
的的喀喀湖的另一个神奇岛屿塔丘勒(IslaTaquile)位于湖中,风景如画,可以俯瞰整个湖区,对面的玻利维亚也清晰可见。岛上的原住民也属于印加Quechuan(克丘亚人),他们依旧保持着数百年不变的传统,服饰奇特。在这接近4000米海拔的岛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完全靠人力负重,看着从身旁走过的那些饱经风霜、黝黑的面孔,感叹高原生活不易。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男人都擅长编织,灵巧如女人般。
行程最后一站:火山脚下的阿雷基帕(Arequipa),秘鲁第二大城,世界文化遗产。同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卡德林娜修道院(Monasteryof SaintCatherine),1580年以城中之城的名义开始建造,修女和她们的仆人生活在此,完全与外界隔绝。高墙内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谜,这组披着神秘面纱的中世纪建筑物如今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景点。每个角落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游走其间,你所要做的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
城内建筑大都用白色火山凝灰岩建成,坚固的城墙、拱门和拱顶、庭院和宽敞的广场,融合了西班牙风格和印加风格。古城最美的时候是黄昏,我坐在大教堂(BasílicaCatedralde Arequipa)旁的二楼酒吧阳台上,看着夕阳下泛着金光的火山,与火山下幽静的城市。
要了一杯PiscoSour(皮斯科鸡尾酒,当地最流行的一种酒),我看着那层绵密的白色泡沫,虽外表温柔清新,却后劲十足,味道不似别的烈酒一般单调,酸酸的滋味,却又回味甘甜,犹如这次秘鲁之行:多种自然风景的变化,不同文明的混合,加之各种奇观异象,叠加在一起,让你如何不迷恋这样的“奇境之地”?
秘鲁:奇境之旅
秘鲁,从利马附近的帕恰卡玛遗址(Pachacamac)开始,纳斯卡地画、亚马逊雨林、印加王国的中心库斯科、“失落之城”马丘比丘、“高原明珠”普诺,再到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的“白城”阿雷基帕,点点滴滴,就这样一路触摸着南美的文明脉搏。2015年底的这场旅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奇幻性,毫无疑问,这是我到过的最神奇的国度之一。
很多时候,当我第一次踏上一个陌生国家的土地,都会为自己留下重返的理由。在出发前就有预感,这个地方,我一定会再回来。这一次,是秘鲁。
2015年底,结束第六次南极航行,我从南美洲东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西部太平洋沿岸的秘鲁首都利马,五个多小时后,终于踏上了这个南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
像秘鲁这样历史积淀深厚的国家,古迹遗址众多。第一站便是利马附近的“鲁林谷地”的帕恰卡玛遗址(Pachacamac)。在印加人之前,已有来自坎塔(CANTA)和瓦罗奇里(HUAROCHIRí)地区的戈拉人(COLLAS)、来自里玛克山谷(RIMAC)的瓦丘人(WUACHOS)和来自卡拉瓦依略(CARABAYLLO)的瓦拉人(HUALLAS)居住在此地。印加人占领这里之后,尊重当地人的宗教和习俗,允许他们既信仰印加人的太阳神又信仰他们所崇拜的“帕恰卡玛克神”,帕恰卡玛遗址便是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只是出现在眼前时,还是略感失望,仅存残垣地基。利马灰色的天空下,黄色土坯没有任何生气,静悄悄地矗立在那里,游客寥寥,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站要充满活力许多,秘鲁著名的“鸟岛”—IslasBallestas,如果你如我这般喜欢鸟儿和大自然,那儿就是“理想之国”。我们从皮斯科(Pisco)南部的Paracas港出海,十五分钟后,数百万只奇异的鸟儿,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又一个地球上令人惊叹的地方。
从海上来到空中,飞机越过纳斯卡荒野,向着荒漠深处的那个存在了两千年的谜局飞去。纳斯卡线条(NazcaLines),是谁在这巨大的“画布”上作画?折磨了考古学家八十年。种种猜测,是否意味着一种“消失的文明”?从空中到地面,思绪遨游了一番,这个从中学时就令我着迷的世界奇迹,依旧是没有任何答案。倒是空中辨认那些图案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接下来,飞往秘鲁亚马逊雨林的门户—伊基托斯(Iquitos)。为了那传说中可怕的雨林蚊子,前一天,我特地去利马的商业中心寻找防蚊衣,还有各种驱蚊用品。可爱的小导游还从家里拿了条宽松的灯笼裤借给我,然而,一切担心都没有发生,雨季的亚马逊,最好的奖赏是几乎没什么蚊虫。
我们乘坐快船,踏进雨林这个神奇的世界。这里除了参天大树,便是各种奇珍异兽。丛林木屋外,一头正值青春的美洲貘每天都会从房门前走过,于是我们会经常备点香蕉什么的等它。亚马逊河上的“食人鱼”太容易上钩了,即便如此轻松,也有运气的成分,我只钓上来过一条,对于晚饭的贡献也是最少的。
抽空去探访了下住在雨林边缘的印第安部落,这里与外界接触较多,部落的人已经习惯了游客的造访,多了些商业味道,少了些羞涩。镜头记录下印第安孩子们的好奇与天真,更让我心动的是当地特有的树懒,还有蜘蛛猴的眼神。
走出亚马逊雨林,我从利马转机前往库斯科(Cusco),在这曾经雄霸南美大陆近五个世纪的印加帝国的首都,我却看到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文明:市中心的天主大教堂建在原来的印加维拉科查宫殿之上,圣多明戈教堂建在昔日的太阳神庙上。“西班牙殖民者的建筑水平达不到印加人的高度,”我从当地人的介绍中,多少听出来了些不屑。
印加人称库斯科为“肚脐”,认为这里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点,从相距库斯科不远的马丘比丘(MachuPicchu)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便可以看出。距离耶鲁大学教授HiramBingham发现它一百年过去了,这座幸运地躲避西班牙殖民者的掠夺,几乎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的古城遗址,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不过我宁愿在即将关门时上山,为的是等游客散尽,独自坐在废墟中,想象着希拉姆在跋山涉水数日后,发现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盖的高原城郭,一段古老的文明重见天日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继续南下,抵达玻利维亚边境上的城市普诺(Puno),一座用天主教的色彩为西班牙的存在留下标记的历史名城。与整个南美洲大多数城市一样,普诺保持了殖民地时代欧洲人带来的中世纪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城市格局,以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然而,步行主街地面上的舞蹈图案,却透露出另一个秘密:这里是秘鲁传统民族歌舞的中心。
3812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通航淡水湖—的的喀喀湖(LakeTiticaca),绝对是秘鲁最为吸引人的奇特景点,也达到了我整个行程的高潮。五百年前,印加王从湖对面的玻利维亚出发,向库斯科行进,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如今,这里依旧生活着印加克丘亚人(Quechuan)和艾马拉人(Ayimara)。
穿过一片极美的芦苇海,当“乌鲁斯浮岛”(UrosIslands)出现在视野里时,我感觉自己心跳加速,这是我游走世界各地,见过的最为奇特的景象之一。由着那些身着艳丽服饰,身高不到一米五,胖墩墩、黑黝黝面孔的妇人们,快乐地带领我进入那个漂浮在湖上的世界。
脚底踩着质地轻盈、浮力良好的多多拉芦苇(TotolaReed)制成的“气垫”,像个孩子一样在上面蹦着。整个海岸附近有七十多个这样的“浮岛”,3-4米厚的“草垫”彼此相连,锲入湖底,而两头尖翘、轻巧灵便的草船是通往外界惟一的交通工具。岛民们一年里有一半时间住在岸上,另一半时间则住在湖中浮岛上。
的的喀喀湖的另一个神奇岛屿塔丘勒(IslaTaquile)位于湖中,风景如画,可以俯瞰整个湖区,对面的玻利维亚也清晰可见。岛上的原住民也属于印加Quechuan(克丘亚人),他们依旧保持着数百年不变的传统,服饰奇特。在这接近4000米海拔的岛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完全靠人力负重,看着从身旁走过的那些饱经风霜、黝黑的面孔,感叹高原生活不易。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男人都擅长编织,灵巧如女人般。
行程最后一站:火山脚下的阿雷基帕(Arequipa),秘鲁第二大城,世界文化遗产。同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卡德林娜修道院(Monasteryof SaintCatherine),1580年以城中之城的名义开始建造,修女和她们的仆人生活在此,完全与外界隔绝。高墙内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谜,这组披着神秘面纱的中世纪建筑物如今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景点。每个角落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游走其间,你所要做的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
城内建筑大都用白色火山凝灰岩建成,坚固的城墙、拱门和拱顶、庭院和宽敞的广场,融合了西班牙风格和印加风格。古城最美的时候是黄昏,我坐在大教堂(BasílicaCatedralde Arequipa)旁的二楼酒吧阳台上,看着夕阳下泛着金光的火山,与火山下幽静的城市。
要了一杯PiscoSour(皮斯科鸡尾酒,当地最流行的一种酒),我看着那层绵密的白色泡沫,虽外表温柔清新,却后劲十足,味道不似别的烈酒一般单调,酸酸的滋味,却又回味甘甜,犹如这次秘鲁之行:多种自然风景的变化,不同文明的混合,加之各种奇观异象,叠加在一起,让你如何不迷恋这样的“奇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