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原指旧时文人墨客自恃才智,看不起别人的学问,彼此冷言讥讽的陃习。医界这种情形亦时有发生。朱丹溪系元朝医学大家,为人仁厚宽容,虚怀若 谷。当时有一位与他医名不相上下的医家,名叫葛乾孙(字可久),朱丹溪对他从未心存嫉妒,而是互相推崇,相处成朋友。关于他们的友情,史料足以为证。
葛乾孙,姑苏(今江苏南京)人。史载以医术著称,与朱丹溪齐名,性格敦善,治病不论贫富贵贱,视病情轻重予药,无有不效者。他与朱丹溪相识于一艘病人的小船上。
元代江浙省人平章,赴外地上任官职。不料行至义乌突然中风,肢体瘫痪不能动弹。病人神志不清。据病情分析,当时平章可能因脑出血而不省人事。随从侍者慌忙四处寻找医生。
平章一行人走水路乘船,平章突发重病,小船只得靠岸江边,侍者请来了葛乾孙,他登上小船,发现朱丹溪已坐在里面。二位均是当地名气颇大的医生,素相闻不相识,今日在此谋面,都庆幸这缘分,感到欣悦。寒暄之后,便携手共商计策,以期挽回平章的性命。
朱丹溪为平章诊脉,然后说:“病已危殆,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很小。”
葛乾孙观察了病人的情况,回答:“平章确实性命危在旦夕,还可试用针法施救。”
朱丹溪想了想又说:“针法治疗仅起到刺激他肢体的功效,对于复生无大的益处。”
平章左右随从们这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剩一线希望,也要尽全力抢救,极力主张葛乾孙针刺治疗。正如朱丹溪所言,进针后平章的肢体动了动,但并未苏醒过来。
朱丹溪接着问起平章家离此地距离远近,掐指算了算,对随从说:“即刻启程赶路回家恐怕还来得及,稍作耽误平章就可能卒于道间。”朱丹溪预料得很准,平章一到家就咽气了。
朱丹溪与葛乾孙此次结识,亲眼目睹了对方不同寻常的医术水平,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二人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愈来愈亲密。
一次,朱丹溪治疗浙中一位女子的痨瘵病,服药后效果不错,可是病人脸部两颊红晕怎么也褪不掉,朱丹溪没辙了,对他家人说:“吾有一位朋友,乃吴中名医葛乾孙葛先生,他对此症会有办法的。但是葛先生雄迈不羁,恐怕您请他不动,吾写好一封信您带上,他见信必定前来。”
家人很高兴。备好凉帐小舟专程去迎接葛乾孙。迎接的人到达葛乾孙处时,葛氏与他人玩耍正在兴头上。一会儿闷头摸牌,一会儿开怀大笑,旁若无人。使者小心 翼翼地禀报葛氏,葛乾孙根本不瞧来人一眼,也未听清人家说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叫使者出去。使者俊立中庭,葛乾孙瞠目视之:“叫你走,你怎么不挪步?”
使者跪下将朱丹溪的信呈上。葛乾孙打开信阅读起来,阅毕二话不说,也不回家打个招呼,也未与众人告辞,跟着使者上船就奔向义乌。
来到病人家里,朱丹溪介绍了患者病情,问他有何良策。
葛乾孙答道:“此当针刺双侧乳房。”
女子的父亲面显难色,女子尚未出嫁,怎能在陌生男人面前脱衣露体,作为父亲,也不好张口提此要求。
葛乾孙略作思索:“那就这样吧,我隔着衣服行针,也不妨碍疗效。”
经过针刺治疗,红晕消退,痨瘵病治愈。这户人家经济富裕,女儿病愈,父亲心里煞是高兴,一定要赠送葛乾孙丰厚的礼物。葛乾孙笑着推辞说:“我冲着朱先生的面子而来,岂能收受您的礼品。”说完拱手告别。
朱丹溪对葛乾孙的医术甚为赏识,葛乾孙对朱丹溪也是敬佩有加。他们二人常在一起相聚,共同会诊病人。这期间发生一件事,令葛乾孙感触很深,且由此焚烧了自己的书稿。
一天,朱丹溪和葛乾孙照例相约一起在诊所为病人看病,其间来了一位患者,葛乾孙看了看之后告诉病人:“您的病情很重,3年后将引致背部痈疽,到时恐怕难以保全性命。”
病人听后感到焦急万分,转过身又向朱丹溪求医。朱丹溪教他每日多饮梨汁,内毒可逐步解之,不至于出现致病绝症。
病人牢记朱丹溪的指点,回家后遵之如圣旨,每日饮梨汁,连服不辍。3年过去了,病人未出现大的病痛。
葛乾孙得知此事,心生敬意。不由得叹服:吾在朱公之下也。遂取出平生著述一并焚之,云:此书留与后世,岂不祸害他人?
当然,以葛乾孙的医疗水平,其著作决不会如他所言那般低劣,但他对朱丹溪的崇敬之心及严于律己之风范可见一斑。
与朱丹溪朋友相交的还有一位杜本医生。杜氏博学善文,志行高洁,和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相友善,医学方面造诣较深。杜本有一段时间隐居武夷山学道,那时他与朱丹溪有了来往,且在婺源病发脑疽。生病之后,杜本自己开药治疗,可是却不见明显疗效。
一日朱丹溪前来拜访,杜本提及这事,朱丹溪问他:“为何不服防风通圣散。”
杜本说:“已经吃4剂了。”
朱丹溪又问:“药物用酒炮制过吗?”
杜本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用的药物未经过酒制,其功用自然存在差异。于是按照朱丹溪的嘱咐又开了几服汤药再服,没待药物吃完,病已痊愈。打这以后,杜本对朱丹溪的医技心服口服,交往也多起来。
明朝医家楼英,其父名友贤,字信可,号信斋,也是医家,但较其子楼英名声稍逊。楼友贤与朱丹溪交谊甚深,二人酬唱往来,丹溪有《东信斋教谕》诗云:“一 卧丹溪相见稀,小园日日掩荆扉。学农未便妨书课,观物时常识化机。帘捲午风花力懒,畦经新雨药苗肥。晚来不惜尘双屐,扫榻殷勤话夕晖。”楼友贤也有诗《次 韻朱彦修先生》。彦修婺之金华人,从游许白云先生,尤精于轩岐之学。轩岐之学,指的是中医学。诗中云:“《素》《灵》经已贯,《格致》论殊深。睟盎能充 体,沧浪未濯缨。疗从标本问,证免札瘥侵。”朱丹溪去世,楼英奉父命专程赴义乌吊唁。
朱丹溪生前交了一位文学界的朋友,他便是明朝文 学家宋濂。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宋濂幼博闻强记,精通五经。元时授翰林院编修,后以双亲年老辞官,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元朝灭亡,明代更 兴,再次召为纂修《元史》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在朝廷兼为皇太子老师先后10余年,颇得太子尊重,太子谈论古今时每每言此乃师父云 等。
葛乾孙,姑苏(今江苏南京)人。史载以医术著称,与朱丹溪齐名,性格敦善,治病不论贫富贵贱,视病情轻重予药,无有不效者。他与朱丹溪相识于一艘病人的小船上。
元代江浙省人平章,赴外地上任官职。不料行至义乌突然中风,肢体瘫痪不能动弹。病人神志不清。据病情分析,当时平章可能因脑出血而不省人事。随从侍者慌忙四处寻找医生。
平章一行人走水路乘船,平章突发重病,小船只得靠岸江边,侍者请来了葛乾孙,他登上小船,发现朱丹溪已坐在里面。二位均是当地名气颇大的医生,素相闻不相识,今日在此谋面,都庆幸这缘分,感到欣悦。寒暄之后,便携手共商计策,以期挽回平章的性命。
朱丹溪为平章诊脉,然后说:“病已危殆,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很小。”
葛乾孙观察了病人的情况,回答:“平章确实性命危在旦夕,还可试用针法施救。”
朱丹溪想了想又说:“针法治疗仅起到刺激他肢体的功效,对于复生无大的益处。”
平章左右随从们这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剩一线希望,也要尽全力抢救,极力主张葛乾孙针刺治疗。正如朱丹溪所言,进针后平章的肢体动了动,但并未苏醒过来。
朱丹溪接着问起平章家离此地距离远近,掐指算了算,对随从说:“即刻启程赶路回家恐怕还来得及,稍作耽误平章就可能卒于道间。”朱丹溪预料得很准,平章一到家就咽气了。
朱丹溪与葛乾孙此次结识,亲眼目睹了对方不同寻常的医术水平,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二人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愈来愈亲密。
一次,朱丹溪治疗浙中一位女子的痨瘵病,服药后效果不错,可是病人脸部两颊红晕怎么也褪不掉,朱丹溪没辙了,对他家人说:“吾有一位朋友,乃吴中名医葛乾孙葛先生,他对此症会有办法的。但是葛先生雄迈不羁,恐怕您请他不动,吾写好一封信您带上,他见信必定前来。”
家人很高兴。备好凉帐小舟专程去迎接葛乾孙。迎接的人到达葛乾孙处时,葛氏与他人玩耍正在兴头上。一会儿闷头摸牌,一会儿开怀大笑,旁若无人。使者小心 翼翼地禀报葛氏,葛乾孙根本不瞧来人一眼,也未听清人家说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叫使者出去。使者俊立中庭,葛乾孙瞠目视之:“叫你走,你怎么不挪步?”
使者跪下将朱丹溪的信呈上。葛乾孙打开信阅读起来,阅毕二话不说,也不回家打个招呼,也未与众人告辞,跟着使者上船就奔向义乌。
来到病人家里,朱丹溪介绍了患者病情,问他有何良策。
葛乾孙答道:“此当针刺双侧乳房。”
女子的父亲面显难色,女子尚未出嫁,怎能在陌生男人面前脱衣露体,作为父亲,也不好张口提此要求。
葛乾孙略作思索:“那就这样吧,我隔着衣服行针,也不妨碍疗效。”
经过针刺治疗,红晕消退,痨瘵病治愈。这户人家经济富裕,女儿病愈,父亲心里煞是高兴,一定要赠送葛乾孙丰厚的礼物。葛乾孙笑着推辞说:“我冲着朱先生的面子而来,岂能收受您的礼品。”说完拱手告别。
朱丹溪对葛乾孙的医术甚为赏识,葛乾孙对朱丹溪也是敬佩有加。他们二人常在一起相聚,共同会诊病人。这期间发生一件事,令葛乾孙感触很深,且由此焚烧了自己的书稿。
一天,朱丹溪和葛乾孙照例相约一起在诊所为病人看病,其间来了一位患者,葛乾孙看了看之后告诉病人:“您的病情很重,3年后将引致背部痈疽,到时恐怕难以保全性命。”
病人听后感到焦急万分,转过身又向朱丹溪求医。朱丹溪教他每日多饮梨汁,内毒可逐步解之,不至于出现致病绝症。
病人牢记朱丹溪的指点,回家后遵之如圣旨,每日饮梨汁,连服不辍。3年过去了,病人未出现大的病痛。
葛乾孙得知此事,心生敬意。不由得叹服:吾在朱公之下也。遂取出平生著述一并焚之,云:此书留与后世,岂不祸害他人?
当然,以葛乾孙的医疗水平,其著作决不会如他所言那般低劣,但他对朱丹溪的崇敬之心及严于律己之风范可见一斑。
与朱丹溪朋友相交的还有一位杜本医生。杜氏博学善文,志行高洁,和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相友善,医学方面造诣较深。杜本有一段时间隐居武夷山学道,那时他与朱丹溪有了来往,且在婺源病发脑疽。生病之后,杜本自己开药治疗,可是却不见明显疗效。
一日朱丹溪前来拜访,杜本提及这事,朱丹溪问他:“为何不服防风通圣散。”
杜本说:“已经吃4剂了。”
朱丹溪又问:“药物用酒炮制过吗?”
杜本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用的药物未经过酒制,其功用自然存在差异。于是按照朱丹溪的嘱咐又开了几服汤药再服,没待药物吃完,病已痊愈。打这以后,杜本对朱丹溪的医技心服口服,交往也多起来。
明朝医家楼英,其父名友贤,字信可,号信斋,也是医家,但较其子楼英名声稍逊。楼友贤与朱丹溪交谊甚深,二人酬唱往来,丹溪有《东信斋教谕》诗云:“一 卧丹溪相见稀,小园日日掩荆扉。学农未便妨书课,观物时常识化机。帘捲午风花力懒,畦经新雨药苗肥。晚来不惜尘双屐,扫榻殷勤话夕晖。”楼友贤也有诗《次 韻朱彦修先生》。彦修婺之金华人,从游许白云先生,尤精于轩岐之学。轩岐之学,指的是中医学。诗中云:“《素》《灵》经已贯,《格致》论殊深。睟盎能充 体,沧浪未濯缨。疗从标本问,证免札瘥侵。”朱丹溪去世,楼英奉父命专程赴义乌吊唁。
朱丹溪生前交了一位文学界的朋友,他便是明朝文 学家宋濂。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宋濂幼博闻强记,精通五经。元时授翰林院编修,后以双亲年老辞官,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元朝灭亡,明代更 兴,再次召为纂修《元史》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在朝廷兼为皇太子老师先后10余年,颇得太子尊重,太子谈论古今时每每言此乃师父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