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的考古現場,突然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起初,人們只是為它的形狀而奇怪,它鼎不像鼎,壺不像壺。不過,在場經驗豐富的學者馬上就將它認出來了,這是一件簋。所謂簋,最開始就是盛放食物的容器,後來也作為祭祀使用的禮器,是配合鼎一共使用的。
周禮就曾經規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因此,在簋出土的現場,往往也會伴隨着鼎的現身。部分年輕人急不可待去尋找鼎,因為在一般人的眼中,鼎在青銅器里的地位非同小可。不過,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件簋卻比任何鼎的地位都要高得多。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造型,它高為28厘米,口徑為22厘米,重為7.95千克。總的說來,它是圓形兩耳方座。方座上鑄造着獸面花紋,四隅是蟬紋,它的腹部是饕餮紋、夔紋。雖然製作精美,花紋華麗,然而都是青銅器里平平無奇的,而且這個青銅器個頭也不大,重量也略輕,為什麼小珏說它的地位比任何鼎還高呢?
其實這麼比較,還委屈了它。就是這件既不宏大也不算精巧的青銅器,在2002年時,就被確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在2012年,《國家人文歷史》評選的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之中,它力壓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成為鎮國青銅器。它不是一件簡單的簋,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西周利簋。
它到底牛在哪裏?原來,青銅器的重要性,除了器型、重量、精美程度以外,還包括是否有銘文,銘文多少,以及銘文的內容。西周利簋的內底,只有4行33個銘文,卻意義重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就是歷史的見證。它的銘文內容是: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因為銘文出現的這些字眼,它又被稱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其實,關於這33個銘文,包括唐蘭、於省吾、張政琅等頂級文物專家都曾經做過解讀,而且在「歲鼎」一詞上分歧相當大。直到今天,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是不是這麼寫的,還是文物界爭論的熱點。但是拋開這些爭議不說,專家們達成的共識是,這33個字的意義實在太重要了。
這33個字的大致意思是,周武王討伐商紂,一夜就將它覆滅。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周軍便佔領了朝歌。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犒賞三軍,右史利獲得了很多青銅,便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
記錄的這場戰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很熟悉,那就是西周滅商的牧野之戰。這場戰爭是明確的,然而關於它的時間,因為實在太過久遠了,說法很多,大概有四十多種,跨度甚至長達百年。這就使得西周開始的時間,無法確定下來。
可就是因為這件西周利簋的出土,專家才找到了線索,認可銘文所說歲星在空的天象,這裏的歲星就是木星。隨後,專家又在西周利簋出土現場的炭樣作了測年,定出牧野之戰的年代範圍是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內。天文學家一同研究,通過這段時間內出現「甲子日歲星在中天」的天象,認定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這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一項重大成果,我們在課本中學習過的西周起始紀年,也就是因此而確定下來的。這件西周利簋雖然造型、重量、精美程度並不突出,銘文也相對簡單,但它對於中國歷史重大年份的劃分,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作為武王伐紂的唯一歷史遺存,它對中國歷史的解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說它是無價之寶,一點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