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最信任的人,24岁的顺治帝因天花病入膏肓,传帝位的事还没定,最后把他叫到床边,他说了一句话:建议把皇位传给已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这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这位给顺治建议的人,就是汤若望。字“道未”,虽然是位出生在科隆的德国人,罗马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却是朝廷的正一品大臣——“光禄大夫”。
他26岁从意大利出发,在海上航行2年到达中国澳门,又经过3年到了北京。他在中国生活47年,还历经中国明、清两个朝代,一生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德国。
虽然,他来中国的目的是受教会派遣来东方传播天主教的,但客观上,他把当时西方的现代天文科学、历法、火炮制造等技术带到了中国。成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中国今天的农历,就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明末,明朝内忧外患,满洲努尔哈赤的勇兵悍将大败明军。明朝廷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大炮。滞留澳门的汤若望等传教士们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跟着大炮随行得以进入内地。
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
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还用了一种罗马关于月食计算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他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在以后的历法改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630(崇祯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汤若望在历局期间,还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于1550年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 。
1634(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经人整理的《火攻秘要》,为当时介绍西洋火熗技术的权威著作。
1644(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
汤若望多次向新统治者力陈新历之长,并适时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和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等仪器,而且用西洋新法准确预测了1644(清朝顺治元年)农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时,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终于说服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从顺治二年开始,将其参与编纂的新历颁行天下。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就是《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
顺治元年十一月,命掌钦天监事。次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一百零三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封太常寺少卿。
顺治七年,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台台长),(工作的地点则是现在的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在观象台工作的传教士有50多人。
他是顺治帝的座上宾,所以,顺治临终议立嗣皇,征求汤若望意见。当时朝廷中只有汤若望一人知道天花如果流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于是他就说一定要找一位得过天花的皇子来继王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帝年幼,鳌拜、苏和萨哈等奸臣搞结党篡权,以中西历法之争,栽赃诬陷汤若望,使得他险些被凌迟处死。幸因北京闹地震,加上孝庄疏通,才逃过鳌拜的一劫,被赦免死刑。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被处死,“时宪历”亦遭废止。
1666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汤若望病死于寓所。享年75岁。
1668年11月,康熙帝将杨光先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
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御赐祭文一篇,镌刻在汤若望墓碑的反面,从“鞠躬尽瘁,恤死报勤,国之盛典”等用词足以见中国一代明君对这位来自万里之遥、莱茵河畔的德国传教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同。1669(康熙八年)9月,康熙帝为汤若望彻底昭雪,恢复“通玄教师”之名。
汤若望的墓和利玛窦墓,就在如今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宽大的绿色庭院中央,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
这位给顺治建议的人,就是汤若望。字“道未”,虽然是位出生在科隆的德国人,罗马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却是朝廷的正一品大臣——“光禄大夫”。
他26岁从意大利出发,在海上航行2年到达中国澳门,又经过3年到了北京。他在中国生活47年,还历经中国明、清两个朝代,一生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德国。
虽然,他来中国的目的是受教会派遣来东方传播天主教的,但客观上,他把当时西方的现代天文科学、历法、火炮制造等技术带到了中国。成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中国今天的农历,就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明末,明朝内忧外患,满洲努尔哈赤的勇兵悍将大败明军。明朝廷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大炮。滞留澳门的汤若望等传教士们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跟着大炮随行得以进入内地。
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
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还用了一种罗马关于月食计算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他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在以后的历法改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630(崇祯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汤若望在历局期间,还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于1550年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 。
1634(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经人整理的《火攻秘要》,为当时介绍西洋火熗技术的权威著作。
1644(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
汤若望多次向新统治者力陈新历之长,并适时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和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等仪器,而且用西洋新法准确预测了1644(清朝顺治元年)农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时,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终于说服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从顺治二年开始,将其参与编纂的新历颁行天下。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就是《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
顺治元年十一月,命掌钦天监事。次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一百零三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封太常寺少卿。
顺治七年,汤若望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台台长),(工作的地点则是现在的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在观象台工作的传教士有50多人。
他是顺治帝的座上宾,所以,顺治临终议立嗣皇,征求汤若望意见。当时朝廷中只有汤若望一人知道天花如果流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于是他就说一定要找一位得过天花的皇子来继王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帝年幼,鳌拜、苏和萨哈等奸臣搞结党篡权,以中西历法之争,栽赃诬陷汤若望,使得他险些被凌迟处死。幸因北京闹地震,加上孝庄疏通,才逃过鳌拜的一劫,被赦免死刑。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被处死,“时宪历”亦遭废止。
1666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汤若望病死于寓所。享年75岁。
1668年11月,康熙帝将杨光先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
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御赐祭文一篇,镌刻在汤若望墓碑的反面,从“鞠躬尽瘁,恤死报勤,国之盛典”等用词足以见中国一代明君对这位来自万里之遥、莱茵河畔的德国传教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同。1669(康熙八年)9月,康熙帝为汤若望彻底昭雪,恢复“通玄教师”之名。
汤若望的墓和利玛窦墓,就在如今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宽大的绿色庭院中央,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