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谣言:熊类都要冬眠,所以大熊猫也要冬眠
都说大熊猫跟熊是亲戚,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所以大熊猫也需要冬眠。
真相解读:
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不管是在熊猫研究基地还是各地的动物园,只要有它们在的地方,都不缺粉丝朝拜围观。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发现了一个问题:都说大熊猫跟熊是亲戚,人家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为啥我们大熊猫还在照旧吃吃玩玩负责可爱?
冬眠 本就是“小动物”的习惯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熊都要冬眠。为了适应低温天气,大熊猫具有低代谢的能力,但确实没有冬眠的习性。
有些动物如刺猬、旱獭等恒温动物为了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减少能量消耗,会放松对身体恒温的调控,而将体温、代谢速率、心率等都降低到很低的生理水平,进入一种长达几个月的昏睡状态,这就是冬眠;有些动物应对夏天的酷热,也进入一种昏睡状态,成为夏眠。还有一些动物如蝙蝠、蜂鸟等;在各个季节都会由于能量的不足而进入昏睡状态,这种现象叫日蛰眠。
一般冬眠动物都是相对体型小的动物,大型动物很少采取冬眠的方式度过食物短缺的季节。
大型食肉动物的冬眠 其实是“冬睡”
大型食肉动物熊类的冬眠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黑熊在冬眠时,不进食、不饮水、不排尿、不排便,体温虽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大约会降到32-33℃,在受到干扰时可以随时醒来。更有趣的是,熊类还在冬眠期间抚育后代。有些学者认为熊类这种现象是食肉动物的冬睡现象,不是真正的冬眠。
据考证,大熊猫的出现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了,在第四纪约一万多年前的最后冰期的压力下,曾经与其同期鼎盛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大多数成员都已绝灭了,所以大熊猫又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在系统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熊科动物,但其食性已高度特化为以竹子为食。从解剖学特征看,大熊猫的消化道基本还是食肉动物的形态结构,但为了适应以竹为食的习性,也发生了一些相应改变,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以帮助它们消化分解纤维素,但消化道的总体结构上与食肉类动物或杂食类动物相类似,如肠道相对较短,结构简单,没有盲肠等。
大量进食低代谢 帮大熊猫安然过冬
大熊猫的消化生理学也很特殊:虽然它们的主食是竹子,但由于消化道结构功能等原因,对竹子的利用效率很低。据报道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效率仅为17%。同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只有约8-9小时,所以大熊猫每天的食量很大,据相关研究表面,一只大熊猫每天大概会取食竹子10-20千克。
大量进食、食物快速通过消化道、借助肠道微生物的帮助,是大熊猫获得能量和营养的一种策略。与此同时,大熊猫还有维持低代谢水平的能力,这样一来,它们维持自身生存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水平很低,这一特点在动物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大熊猫的行动总是很迟缓,懒洋洋的样子也增加了它们的可爱值。在形态学上,大熊猫的一些能量消耗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也趋于缩小。
需要不断进食,对能量的需求和损耗偏低,这些大熊猫长期进化的生存策略,决定了它们不需要冬眠也可以安全度过冬季。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想:哈哈,大熊猫冬眠的话,要少吃多少竹子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