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本书前,我先阅读了钱老自传以及他的《中国文学史》,并对钱老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读了部分钱老的著作,本书是一位老师推荐的,她认为《钱穆与七房桥世界》比较有代表性,因为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很薄,正文到136页结束,除了一篇译者前言和两篇序言,真正讲钱老的内容比较少。个人认为想了解钱老经历的最好去阅读《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本书一共分五章,其中第四章全文摘录了钱老的《八十忆双亲》的内容。除此之外,在第一章“初访素书楼”和第二章“学而时习之”部分也摘录了部分钱老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和其他文章中的片段,也就是说本书纯由自己写的内容只有百分之七十多。作者尝试探究钱老有关“礼”的思想来自于其故乡——七房桥,认为能使钱老“忠于国民团结和避开政治两者并存的语言就是七房桥的语言”。而当七房桥的语言被革命摧毁后,是否能诞生一种新语言,这种新语言必须能超越旧文化,中国才有希望。这也是在回答1986年4月钱老给作者提的问题——你认为大陆还有没有希望?
作者在第三章“水乡”中写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历史。原来,解放前的无锡的农村土地并不是简单的私有,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主要是以家族形式存在的义庄与永久佃户的关系。华君武的祖先曾经就为了将家产积累到一个义庄的规模才决定数代都不分家,因为有了义庄,家族的势力才会扩大。钱老幼时父亲去世后,全家就是靠钱氏家族的怀海义庄养活的。靠义庄养活的族人,在成才后大多会反哺义庄,比如钱老的兄长就为义庄办学,培养人才。
说实话,我认为这本书算不上写钱老本人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只能说他的观点稍微有些特别,提炼出了钱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坚持。查了下钱穆传记类作品,貌似还有其他的人写(钱穆次子钱行所著《温情与敬意》看起来不错),有机会我也想借来读一读。
本书一共分五章,其中第四章全文摘录了钱老的《八十忆双亲》的内容。除此之外,在第一章“初访素书楼”和第二章“学而时习之”部分也摘录了部分钱老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和其他文章中的片段,也就是说本书纯由自己写的内容只有百分之七十多。作者尝试探究钱老有关“礼”的思想来自于其故乡——七房桥,认为能使钱老“忠于国民团结和避开政治两者并存的语言就是七房桥的语言”。而当七房桥的语言被革命摧毁后,是否能诞生一种新语言,这种新语言必须能超越旧文化,中国才有希望。这也是在回答1986年4月钱老给作者提的问题——你认为大陆还有没有希望?
作者在第三章“水乡”中写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历史。原来,解放前的无锡的农村土地并不是简单的私有,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主要是以家族形式存在的义庄与永久佃户的关系。华君武的祖先曾经就为了将家产积累到一个义庄的规模才决定数代都不分家,因为有了义庄,家族的势力才会扩大。钱老幼时父亲去世后,全家就是靠钱氏家族的怀海义庄养活的。靠义庄养活的族人,在成才后大多会反哺义庄,比如钱老的兄长就为义庄办学,培养人才。
说实话,我认为这本书算不上写钱老本人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只能说他的观点稍微有些特别,提炼出了钱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坚持。查了下钱穆传记类作品,貌似还有其他的人写(钱穆次子钱行所著《温情与敬意》看起来不错),有机会我也想借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