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是初秋,夜晚气温降低,但白天依然炎热,昼夜温差较大。此时,很多人出现了头痛症状,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那么,导致头痛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疗头痛呢?
中西医说头痛
西医认为,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生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为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头面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头痛,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均可发病。
根据头痛起病方式,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其中,急性起病的头痛,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包括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慢性起病的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头痛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被称为“疾首”。《内经》称头痛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头痛的病因是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素问·五脏生成》则提出头痛的病机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普济方·头痛附论》则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
从中医的角度,一般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分为以下三类:风寒型,一般表现为头痛欲裂,沿着后背、项背部疼痛,且怕冷畏寒;风热型,一般伴有发热,且有嗓子疼、咽干、咳嗽等症状;风湿型,表现为头重如裹,有头蒙、头发沉等感觉。
内伤头痛分为以下四类:肝阳上亢型,多由高血压导致,表现为头胀痛,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有时会出现目赤肿痛,还有心烦易怒、口干咽燥等现象;瘀血型,表现为头刺痛,且疼痛感相对固定,较剧烈;肾虚型,表现为头隐隐作痛;血虚型,伴有血虚症状,表现为面色晄白、缺乏光泽、指甲发白等。
中医认为,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头痛属实,治疗应以祛邪活络为主,视邪气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方法;外感头痛为风邪所致,则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头痛多为虚症,治疗以补虚为主,可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等方法;若因风阳上亢导致头痛,则以熄风潜阳为主。如头痛为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并举。
辨证治头痛
临床上,治疗头痛的中药众多。其中,天士力生产的养血清脑颗粒,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以及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治疗内伤型头痛的常用药物。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制成。其中,熟地、当归可养血滋阴;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可平肝熄风;白芍、川芎、鸡血藤、延胡索可行气,活血止痛;细辛可通窍,祛风止痛。诸药合并,标本兼治,发挥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
经现代药学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被鉴定出60种入血活性成分,分为7大类,具有8种主要药理活性,推测为养血清脑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包括生物碱类19种、蒽醌类23种、鞣质及有机酸类5种,苯酞类5种、单萜及其苷类4种、香豆素类3种、环烯醚萜苷类1种。药理学研究证实,该药可改善血液循环,表现为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调节血管舒张;还可调节神经系统,表现为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镇痛,从而对脑部缺血缺氧疾病进行多维度治疗。
应注意的是,头痛的病因众多,应明确病因,采取辨证论治,从而选择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头痛从日常入手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方面,避免头痛的发生。
注意饮食。巧克力、冷冻肉、醋等含有酪胺和硝酸盐的食物可能导致头痛。因此,经常头痛的人应该留意自己的饮食,如确定吃了某种食物会头痛,以后应尽量避免食用。
规律生活。日常应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保证睡眠充足、饮食营养结构合理,从而让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有效避免头痛发生。
规律运动。对于头痛患者来说,经常做有氧锻炼,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头痛。此外,运动也可以缓解焦虑引起的头痛。
调整情绪。愤怒、焦虑、紧张、伤心等情绪都可能导致头痛。患者应注重调节情绪,寻找一些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例如到户外散步,与朋友聊天等。
保持良好体态。长时间低头时,颈椎处于弯曲状态,可导致血流不畅,致使脑供血不足和脑缺氧,从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应保持良好体态,避免长时间低头。此外,还可在每天早晨醒来后和晚上睡觉前,用中指按揉太阳穴数分钟,从而有效预防头痛。
https://www.sohu.com/a/712937159_162422?scm=1103.plate:654:0.0.1_1.0&spm=smpc.channel_218.block4_113_Mng7qw_1_fd.1.16924557336422iHebHN_715
中西医说头痛
西医认为,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生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为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头面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头痛,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均可发病。
根据头痛起病方式,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其中,急性起病的头痛,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包括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慢性起病的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头痛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被称为“疾首”。《内经》称头痛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头痛的病因是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素问·五脏生成》则提出头痛的病机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普济方·头痛附论》则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
从中医的角度,一般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分为以下三类:风寒型,一般表现为头痛欲裂,沿着后背、项背部疼痛,且怕冷畏寒;风热型,一般伴有发热,且有嗓子疼、咽干、咳嗽等症状;风湿型,表现为头重如裹,有头蒙、头发沉等感觉。
内伤头痛分为以下四类:肝阳上亢型,多由高血压导致,表现为头胀痛,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有时会出现目赤肿痛,还有心烦易怒、口干咽燥等现象;瘀血型,表现为头刺痛,且疼痛感相对固定,较剧烈;肾虚型,表现为头隐隐作痛;血虚型,伴有血虚症状,表现为面色晄白、缺乏光泽、指甲发白等。
中医认为,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头痛属实,治疗应以祛邪活络为主,视邪气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方法;外感头痛为风邪所致,则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头痛多为虚症,治疗以补虚为主,可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等方法;若因风阳上亢导致头痛,则以熄风潜阳为主。如头痛为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并举。
辨证治头痛
临床上,治疗头痛的中药众多。其中,天士力生产的养血清脑颗粒,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以及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治疗内伤型头痛的常用药物。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制成。其中,熟地、当归可养血滋阴;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可平肝熄风;白芍、川芎、鸡血藤、延胡索可行气,活血止痛;细辛可通窍,祛风止痛。诸药合并,标本兼治,发挥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
经现代药学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被鉴定出60种入血活性成分,分为7大类,具有8种主要药理活性,推测为养血清脑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包括生物碱类19种、蒽醌类23种、鞣质及有机酸类5种,苯酞类5种、单萜及其苷类4种、香豆素类3种、环烯醚萜苷类1种。药理学研究证实,该药可改善血液循环,表现为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调节血管舒张;还可调节神经系统,表现为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镇痛,从而对脑部缺血缺氧疾病进行多维度治疗。
应注意的是,头痛的病因众多,应明确病因,采取辨证论治,从而选择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头痛从日常入手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方面,避免头痛的发生。
注意饮食。巧克力、冷冻肉、醋等含有酪胺和硝酸盐的食物可能导致头痛。因此,经常头痛的人应该留意自己的饮食,如确定吃了某种食物会头痛,以后应尽量避免食用。
规律生活。日常应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保证睡眠充足、饮食营养结构合理,从而让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有效避免头痛发生。
规律运动。对于头痛患者来说,经常做有氧锻炼,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头痛。此外,运动也可以缓解焦虑引起的头痛。
调整情绪。愤怒、焦虑、紧张、伤心等情绪都可能导致头痛。患者应注重调节情绪,寻找一些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例如到户外散步,与朋友聊天等。
保持良好体态。长时间低头时,颈椎处于弯曲状态,可导致血流不畅,致使脑供血不足和脑缺氧,从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应保持良好体态,避免长时间低头。此外,还可在每天早晨醒来后和晚上睡觉前,用中指按揉太阳穴数分钟,从而有效预防头痛。
https://www.sohu.com/a/712937159_162422?scm=1103.plate:654:0.0.1_1.0&spm=smpc.channel_218.block4_113_Mng7qw_1_fd.1.16924557336422iHebHN_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