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山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境内,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大最高的一座山。闲来无事,趁着假期一游这座上海的第二高峰。天马山古称干山,相传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大师干将在此铸剑而得名。天马山山势陡峭,山体脊线东西走向,山形如一匹展翅欲飞的天马,又被称为天马山。
天马山是宋代望族周氏的祖地,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书之所,元代宣抚使周显的故居,也是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读书处。这里除了人文历史外,还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漫山深幽的竹林,植物种类繁多,一派生机勃勃,野趣横生。
在古时,天马山是“云间九峰”中的第八峰,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山上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有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道观、寺庙,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天马山上树木繁茂,浓荫翳然,漫步山间小径,不时能听到几声鸟雀清脆的啼声,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样子。
沿天马山东麓的登山步道上行,不远处有一座塔式建筑,直至走近才发现塔身颇高,中段六边形柱体处书有“留云阁”三字,两侧楹联写着:“干山东麓千尺土,留云阁上九重天。”绕亭子一圈,可见阁墙四周有古人泛舟、饮酒、作诗的壁画,
绕过留云阁,继续上行,是一座名为“文缘坊”的石牌坊,这里是三高士墓文化园,也是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隐居之地。文化园是天马山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园内曲折的回廊,精致的亭阁,碑上的诗文、繁茂的绿树,呈现一派浓浓的文化气息。
文化园内有三高士墓,三高士墓为元代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人的坟茔。三墓毗连,东南为杨维桢墓,西为陆居仁墓,北边为钱唯善。明初松江府知府何赐为三墓立碑,明万历年华亭知县陈秉浩为三墓封土修墓,并立有“三高士碑”。
三高士在元代的文坛上可谓成就卓著。杨维桢是浙江会稽人,元末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钱惟善是浙江钱塘人,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东湖散人。陆居仁是松江华亭人,字宅之,自号巢松翁,瑁湖居士。
杨维祯多才多艺,书画诗词音律无一不精,他创立的“铁崖诗体”独领风骚,是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钱惟善博学多才,诗词史志及医道皆有建树。陆居仁才华出众,书艺倾动朝野。三人隐居于此,在松江府境内诗文唱和,死后同葬此山。
紧挨着三高士墓的是看剑亭、听笛亭和卧松亭,三座亭子有曲廊连接,掩映在翠绿的树丛中的三座亭子代表着三位高士。之所以称为看剑亭,相传此处正是干将铸剑的地方,也是杨维桢在天马山结芦而居的地方。
亭廊四周环抱着茂密的林木,林间怒放着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阵阵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坐于曲廊中,享受着春风的吹拂,在摇曳的风中沐浴着温和的阳光。盛开的花朵、雅静的氛围,亭廊内真是登山纳凉、吟诗作画的绝佳境地。
沿着崎岖小路,拾级而行,路的两旁长满了漫山遍野的竹子。此时我体验到了“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的意境。举目眺望那青碧翠绿的竹林,竹子们千姿百态,似远似近,若明若暗,各色的绿相融合得完美而精致,宛若行走入印象派画家的笔下。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下江南,他巡至松江时,尝到这里的竹笋鲜美细腻,还有一股兰花的清香,便题笔写下“兰笋山”三字。为了让游客了解兰笋、认识兰笋、品尝兰笋,每年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都会举办兰笋文化节,邀请旅客挖笋,品尝春天的味道。
一条碎石铺就的登山步道,自山南麓越山脊北上,犹似一条巨龙骑于山脊之上,行走其上犹如在龙脊上踏行,故称“骑龙堰”。登山步道两旁浓荫蔽日,环境清幽。相传:这条登山步道是为乾隆皇帝去昭庆寺进香而修筑的。
位于天马山主峰之巅的上峰寺,曾是松江著名的寺院,寺院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如今这座古寺早已不见踪影,看到的只是山巅的一片空地。在上峰寺的旧址内,安放着一尊铜观音,以供虔诚的信徒顶礼膜拜,虽无寺庙,却依旧香火不断。
据说,清康熙三十七年,上峰寺内供奉着铜铸金观音,重达3000斤。抗战时期,日军大肆收刮金属器具,上峰寺内的观音像及寺院内的铜佛器物全被劫往日本。日军为了掩饰盗窃罪行,纵火烧毁了上峰寺。2000年3月23日,松江西林禅寺住持重铸金观音像,供奉于旧址。
上峰寺旧址内,有一块被水泥护栏围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性测量标志H42”大理石石碑,石碑前的地面上有一块镶有金属的方形水泥块,标志着上峰寺是上海陆上地理高度的自然基准点,也是天马山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海拔高度为99.8米。
一块鱼形石立于路边,石前的地面上用鹅卵石铺成鱼形,这是天马山的一处小景“鲤鱼石”。旁有石碑介绍:鲤鱼石,其石状如鲤鱼,欲跳东海。古诗云:石诧鲤鱼孕水灵,喷云喷雾昼冥冥,无端风雨飞腾去,化作河中尾后星。此鱼此星,福佑天马年年风调雨顺。
古时,天马山是一座释道儒共存的名山,山的东南西北方向和山巅处,曾分别建有圆智教寺、东岳行宫、上峰寺、朝真道院,每逢阳春三月,附近的村民便纷纷上山进香,香火极为旺盛,天马山因此又被称作“烧香山”。由于旧时战乱,寺院大都遭到破坏,现已难觅踪迹。
在众多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要算中峰的圆智教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寺院原在华亭县城西南,五代晋天福年间因水灾坍塌,遂迁到天马山上,宋代又对圆智教寺进行了扩建。寺后有一座宋代残塔,名叫“护珠宝光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
护珠宝光塔也称“护珠塔”,残塔高18.81米,共7级8面。放眼望去,虽塔身显小,但屹立山间,仍不失挺拔俊秀。据《干山志》记载:“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宋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塔内,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
据说,每当日出或傍晚时分,阳光透过带水气的云雾,就会在护珠塔的四周出现七彩佛光。佛光的出现更为天马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每逢阳春三月、初一、十五,便有香客登山进香,香火极盛。
护珠塔在南宋淳佑五年经过重修,塔身为砖木楼阁式建筑,每层交错开有拱券门,转角为圆形倚柱,二层装饰有假直棂窗,并以朱丹涂色。如果加上围廊、塔檐、平座等构件,青衣紫裳,它的丽影一定是风姿绰约的。
乾隆五十三年,寺内祭神燃放爆竹,不慎造成火灾,护珠塔的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等木结构尽遭焚毁,仅剩砖砌塔身。后人在护珠塔的砖缝中发现了宋代元丰钱币,遂不断拆砖觅宝,塔底西北角砖身逐渐被拆去,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使得塔身朝东南方向倾斜。
1982年,塔身东南一至二层向外扭曲,东北与西南两面自上而下各有一条明显裂缝向外延伸,砖体风化剥落严重,护珠塔塔顶中心移位2.27米,塔身倾斜度达6.53度。护珠塔的倾斜度超过了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1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护珠塔的塔身底部残缺了将近四分之一,仅靠四分之三的面积支撑着近20米高的七层塔身,它历经了二百多年的狂风暴雨,经受了10多次有感地震的影响,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依然斜而不倒,实属一大奇迹。目前,护珠塔已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名单。
阳光下,我看着塔底部裸露的硕大窟窿,又眯着眼好奇地仰望摇摇欲坠的塔身,清风流云匆匆滑过,塔似乎也在迎风摆动,摇摇欲坠而无法自持,有瞬间天柱失心轰然倒塌的感觉。没想到在我面前矗立的斜塔竟是世界第一,观赏许久,一种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塔旁有一口古井,名为上清泉,古井很小且很不起眼,却是传说中的“天下第四泉”。据说,这口井里的水极为甘冽清甜,古时寺内的僧人们在这里取水饮用,井台被汲水麻绳磨出一道道深痕,当时寺庙被毁时,僧人用石板将井盖住,如今已清理恢复。
离上清泉不远,有一棵树龄700多年的银杏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银甲将军周文达奉旨将五色佛舍利藏于护珠塔时,亲手植下这棵银杏树。我围着银杏树转了一圈,只见树的主干已经枯萎,而树干的一侧只有部分树皮仍然顽强地活着,并且树冠如云。
这棵顽强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分枝呈龙爪状伸向护珠塔,当地人传说这棵古银杏是神的手掌,它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凡来寺中求子的信众,只要在树身上钉一枚铁钉,就会如愿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了大量的铁钉,致使树干枯萎。我认真地看了树干,也没看到铁钉。
天马山公共交通:上海市区坐地铁9号线,到佘山地铁站下2号口出站,步行200米到嘉松南路古楼公路换松江67路公交车,到天马山汽车站下,步行1.3公里到天马山东门。
天马山是宋代望族周氏的祖地,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书之所,元代宣抚使周显的故居,也是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读书处。这里除了人文历史外,还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漫山深幽的竹林,植物种类繁多,一派生机勃勃,野趣横生。
在古时,天马山是“云间九峰”中的第八峰,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山上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有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道观、寺庙,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天马山上树木繁茂,浓荫翳然,漫步山间小径,不时能听到几声鸟雀清脆的啼声,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样子。
沿天马山东麓的登山步道上行,不远处有一座塔式建筑,直至走近才发现塔身颇高,中段六边形柱体处书有“留云阁”三字,两侧楹联写着:“干山东麓千尺土,留云阁上九重天。”绕亭子一圈,可见阁墙四周有古人泛舟、饮酒、作诗的壁画,
绕过留云阁,继续上行,是一座名为“文缘坊”的石牌坊,这里是三高士墓文化园,也是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隐居之地。文化园是天马山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园内曲折的回廊,精致的亭阁,碑上的诗文、繁茂的绿树,呈现一派浓浓的文化气息。
文化园内有三高士墓,三高士墓为元代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人的坟茔。三墓毗连,东南为杨维桢墓,西为陆居仁墓,北边为钱唯善。明初松江府知府何赐为三墓立碑,明万历年华亭知县陈秉浩为三墓封土修墓,并立有“三高士碑”。
三高士在元代的文坛上可谓成就卓著。杨维桢是浙江会稽人,元末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钱惟善是浙江钱塘人,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东湖散人。陆居仁是松江华亭人,字宅之,自号巢松翁,瑁湖居士。
杨维祯多才多艺,书画诗词音律无一不精,他创立的“铁崖诗体”独领风骚,是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钱惟善博学多才,诗词史志及医道皆有建树。陆居仁才华出众,书艺倾动朝野。三人隐居于此,在松江府境内诗文唱和,死后同葬此山。
紧挨着三高士墓的是看剑亭、听笛亭和卧松亭,三座亭子有曲廊连接,掩映在翠绿的树丛中的三座亭子代表着三位高士。之所以称为看剑亭,相传此处正是干将铸剑的地方,也是杨维桢在天马山结芦而居的地方。
亭廊四周环抱着茂密的林木,林间怒放着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阵阵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坐于曲廊中,享受着春风的吹拂,在摇曳的风中沐浴着温和的阳光。盛开的花朵、雅静的氛围,亭廊内真是登山纳凉、吟诗作画的绝佳境地。
沿着崎岖小路,拾级而行,路的两旁长满了漫山遍野的竹子。此时我体验到了“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的意境。举目眺望那青碧翠绿的竹林,竹子们千姿百态,似远似近,若明若暗,各色的绿相融合得完美而精致,宛若行走入印象派画家的笔下。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下江南,他巡至松江时,尝到这里的竹笋鲜美细腻,还有一股兰花的清香,便题笔写下“兰笋山”三字。为了让游客了解兰笋、认识兰笋、品尝兰笋,每年佘山国家森林公园都会举办兰笋文化节,邀请旅客挖笋,品尝春天的味道。
一条碎石铺就的登山步道,自山南麓越山脊北上,犹似一条巨龙骑于山脊之上,行走其上犹如在龙脊上踏行,故称“骑龙堰”。登山步道两旁浓荫蔽日,环境清幽。相传:这条登山步道是为乾隆皇帝去昭庆寺进香而修筑的。
位于天马山主峰之巅的上峰寺,曾是松江著名的寺院,寺院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如今这座古寺早已不见踪影,看到的只是山巅的一片空地。在上峰寺的旧址内,安放着一尊铜观音,以供虔诚的信徒顶礼膜拜,虽无寺庙,却依旧香火不断。
据说,清康熙三十七年,上峰寺内供奉着铜铸金观音,重达3000斤。抗战时期,日军大肆收刮金属器具,上峰寺内的观音像及寺院内的铜佛器物全被劫往日本。日军为了掩饰盗窃罪行,纵火烧毁了上峰寺。2000年3月23日,松江西林禅寺住持重铸金观音像,供奉于旧址。
上峰寺旧址内,有一块被水泥护栏围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性测量标志H42”大理石石碑,石碑前的地面上有一块镶有金属的方形水泥块,标志着上峰寺是上海陆上地理高度的自然基准点,也是天马山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海拔高度为99.8米。
一块鱼形石立于路边,石前的地面上用鹅卵石铺成鱼形,这是天马山的一处小景“鲤鱼石”。旁有石碑介绍:鲤鱼石,其石状如鲤鱼,欲跳东海。古诗云:石诧鲤鱼孕水灵,喷云喷雾昼冥冥,无端风雨飞腾去,化作河中尾后星。此鱼此星,福佑天马年年风调雨顺。
古时,天马山是一座释道儒共存的名山,山的东南西北方向和山巅处,曾分别建有圆智教寺、东岳行宫、上峰寺、朝真道院,每逢阳春三月,附近的村民便纷纷上山进香,香火极为旺盛,天马山因此又被称作“烧香山”。由于旧时战乱,寺院大都遭到破坏,现已难觅踪迹。
在众多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要算中峰的圆智教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寺院原在华亭县城西南,五代晋天福年间因水灾坍塌,遂迁到天马山上,宋代又对圆智教寺进行了扩建。寺后有一座宋代残塔,名叫“护珠宝光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
护珠宝光塔也称“护珠塔”,残塔高18.81米,共7级8面。放眼望去,虽塔身显小,但屹立山间,仍不失挺拔俊秀。据《干山志》记载:“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宋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塔内,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
据说,每当日出或傍晚时分,阳光透过带水气的云雾,就会在护珠塔的四周出现七彩佛光。佛光的出现更为天马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每逢阳春三月、初一、十五,便有香客登山进香,香火极盛。
护珠塔在南宋淳佑五年经过重修,塔身为砖木楼阁式建筑,每层交错开有拱券门,转角为圆形倚柱,二层装饰有假直棂窗,并以朱丹涂色。如果加上围廊、塔檐、平座等构件,青衣紫裳,它的丽影一定是风姿绰约的。
乾隆五十三年,寺内祭神燃放爆竹,不慎造成火灾,护珠塔的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等木结构尽遭焚毁,仅剩砖砌塔身。后人在护珠塔的砖缝中发现了宋代元丰钱币,遂不断拆砖觅宝,塔底西北角砖身逐渐被拆去,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使得塔身朝东南方向倾斜。
1982年,塔身东南一至二层向外扭曲,东北与西南两面自上而下各有一条明显裂缝向外延伸,砖体风化剥落严重,护珠塔塔顶中心移位2.27米,塔身倾斜度达6.53度。护珠塔的倾斜度超过了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1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护珠塔的塔身底部残缺了将近四分之一,仅靠四分之三的面积支撑着近20米高的七层塔身,它历经了二百多年的狂风暴雨,经受了10多次有感地震的影响,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依然斜而不倒,实属一大奇迹。目前,护珠塔已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名单。
阳光下,我看着塔底部裸露的硕大窟窿,又眯着眼好奇地仰望摇摇欲坠的塔身,清风流云匆匆滑过,塔似乎也在迎风摆动,摇摇欲坠而无法自持,有瞬间天柱失心轰然倒塌的感觉。没想到在我面前矗立的斜塔竟是世界第一,观赏许久,一种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塔旁有一口古井,名为上清泉,古井很小且很不起眼,却是传说中的“天下第四泉”。据说,这口井里的水极为甘冽清甜,古时寺内的僧人们在这里取水饮用,井台被汲水麻绳磨出一道道深痕,当时寺庙被毁时,僧人用石板将井盖住,如今已清理恢复。
离上清泉不远,有一棵树龄700多年的银杏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银甲将军周文达奉旨将五色佛舍利藏于护珠塔时,亲手植下这棵银杏树。我围着银杏树转了一圈,只见树的主干已经枯萎,而树干的一侧只有部分树皮仍然顽强地活着,并且树冠如云。
这棵顽强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分枝呈龙爪状伸向护珠塔,当地人传说这棵古银杏是神的手掌,它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凡来寺中求子的信众,只要在树身上钉一枚铁钉,就会如愿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了大量的铁钉,致使树干枯萎。我认真地看了树干,也没看到铁钉。
天马山公共交通:上海市区坐地铁9号线,到佘山地铁站下2号口出站,步行200米到嘉松南路古楼公路换松江67路公交车,到天马山汽车站下,步行1.3公里到天马山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