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芝麻族(学名:Lamieae),唇形科野芝麻亚科的一族。
1.夏枯草属
夏枯草属(学名:Prunell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15种,广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及热带山区,非洲西北部及北美洲也有,我国产4种3变种,其中1种为引种栽培。
属名Prunella为林奈错误拼写Brunella,原词为德语中治疗扁桃体脓肿之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直立或上升的茎。
叶具锯齿,或羽状分裂,或几近全缘。轮伞花序6花,多数聚集成卵状或卵圆状穗状花序,其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大,膜质,具脉,覆瓦状排列,小苞片小或无;花梗极短或无。
花萼管状钟形,近背腹扁平,不规则10脉,其间具网脉纹,外面上方无毛,下方具毛,内面喉部无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先端宽截形,具短的3齿,下唇2半裂,裂片披针形,果时花萼缢缩闭合,尖端向上(在干空气中,但在湿空气中则开放而平展)。冠筒向上逐渐一侧膨大,喉部稍为缢缩,常常伸出于萼,内面近基部有短毛及鳞片的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盔状,内凹,近龙骨状,在背上具毛或无毛,全缘,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内凹,具齿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反折下垂。
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成对并列而离生,花丝尤其是后对先端2齿,下齿具花药,上齿超出于花药或不明显呈瘤状,花丝基部无毛且无齿,花药成对靠近,二室叉分。
花柱无毛,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
花盘近平顶。小坚果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无毛,光滑或具瘤,棕色,具数脉或具二脉及中央小沟槽,基部有一锐尖白色着生面,先端钝圆。
(2)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夏枯草属的植物多入药,如夏枯草主治清肝泻火、消散郁结等;山菠菜可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景观应用:本属植物可做花坛、花境、丛植、地被林缘下观赏如:大花夏枯草。
(3)夏枯草
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主要生长于疏林、荒山、田埂及路旁,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
①生长环境
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耐寒,适应性强,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脚、林边草地、路旁、田野种植,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
中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世界分布在欧洲各地,北非,苏联西伯利亚,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均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②医药用途
中药学认为夏枯草性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无毒,全草入药。整个植株的地上部分,可治牙龈出血、咽喉疼痛、痔疮及月经过多等,及有杀菌、收敛、促进伤口愈合及降血压的作用。花穗能激活肝、胆以治疗由肝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精神紧张及结膜炎等,及具收敛作用。果穗具有散结,消肿,清火,明目的功效,可治口眼歪斜、目珠夜痛、目赤肿痛、头痛晕眩、乳痈肿痛及高血压等。
夏枯草亦为广东凉茶夏桑菊、王老吉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
③植物文化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松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
2.鳞果草属
鳞果草属(学名:Achyrosperm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或高大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0种,星散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的热带,自热带东非、马达加斯加及塞舌耳群岛经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至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中国有2种,产于西藏南部及广东海南。
(1)形态特征
矮小或高大草本,基部常常匍匐。叶宽大,具齿缺,有柄;苞叶除最下部与茎叶同形外,常退化成卵圆形的苞片,其长度几不超出花萼。轮伞花序约具6花,密集成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序。花有时为小型,其花冠几不超出花萼,有时较大,其花冠远超出花萼。花萼管状钟形,果时膨大,直立或下弯,草质,具10-15脉,齿5,卵圆形,近等大或呈多少明显的二唇形,上唇具3齿,下唇具2齿。花冠筒内藏或伸出,直立或下弯,在上部稍扩大,内部有或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伸,先端微缺或2裂,下唇较长,开展,3裂,裂片圆形,中裂片较大,全缘或2裂。雄蕊4,二强,前对稍长,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极叉开,汇合成一室,或自开始时为一室。花盘浅杯状,具齿。花柱纤细,先端2浅裂,后裂片或2裂片极短。小坚果倒卵珠形或长圆状倒卵圆形,顶端及腹面极密被小鳞片及糠粃状毛。
(2)鳞果草
鳞果草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生长于山谷阴处、疏密林中。产于中国广东、海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3.菱叶元宝草属
菱叶元宝草属(学名:Alajj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分布自阿富汗经印度西北部及中国西部至俄罗斯。中国有菱叶元宝草A. rhomboidea (Benth.) S. Ikonn. 等 2种,产西藏西部及新疆。
(1)形态特征
矮小的高山草本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叶大多数菱形,全缘或具圆齿,具短柄或近无柄,被长柔毛状或短柔毛状的绒毛。轮伞花序腋生,少花;花两性,无梗。苞片比花萼短或等长,钻形。花萼管状钟形,被绵毛,萼齿5,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色,冠筒直伸,超出萼外,内面无毛,喉部膨大,冠檐2唇形,上唇近穹形,先端微凹,下唇开展, 3裂,中裂片较大,2裂,侧裂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先端微凹,全缘,无尖锐的齿。雄蕊4,二强,上升,前对较长,花药成对靠近,被长硬毛或无毛,2室,室极叉开。花柱顶端2浅裂,裂片相等,钻形。
(2)菱叶元宝草
菱叶元宝草(学名:Alajja rhomboidea)为唇形科菱叶元宝草属下的一个种。生乱石滩上,海拔4000-5000米。产西藏西部;白阿富汗至印度西北部也有。
4.药水苏属
药水苏属(学名:Betonic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5种,分布于温带欧洲至近东。我国偶见栽培的有1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直立,被疏柔毛。叶宽卵圆形或披针形,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具长柄,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常为深心形,苞叶近于无柄,边缘均具粗大规则的圆齿。轮伞花序多花,多数密集成顶生穗状花序,间或最下方有远离的轮伞花序;小苞片与花萼等长或在外方者比花萼长。花萼管状钟形,5脉,齿5,等大,直伸,具硬刺尖,内面喉部无毛。花冠筒圆柱形,与花萼等长或常常十分伸出于花萼,内面无柔毛环,直伸或略下弯,喉部稀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内凹,全缘或微缺,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钝或微缺。雄蕊4,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前对较长,花后稀在喉部侧向弯曲,药室近于平行。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顶端钝圆或几截平。
(2)药水苏
药水苏(学名:Betonica officinalis),为唇形科药水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原产于欧洲及西亚,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我国各地植物园及药圃有作为药用植物引种栽培的。
5.鬃尾草属
鬃尾草属(学名:Chaitur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鬃尾草(Chaiturus marrubiatrum)一种,分布于西欧至中亚。我国产于新疆。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灰绿色。茎直立,分枝。叶卵形、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齿或近于全缘。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轮廓为小圆球形;小苞片刺状,比萼筒长或近等长。花紫白色或近于白色。花萼管状,10脉,花时不明显,果时多少显著,齿5,等大,直伸,先端刺尖。花冠细小,不伸出于萼筒,外面有极细的微柔毛,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下唇近于等大,上唇直伸,卵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倒卵形,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近于等长,几不伸出于冠筒,花丝短,花药卵圆形,药室2,叉开。花柱丝状,先端不等2浅裂。花盘平顶。子房黑褐色,顶端被微柔毛。小坚果椭圆状三棱形。
(2)鬃尾草
鬃尾草(学名:Chaiturus marrubiastrum),为唇形科鬃尾草属下唯一植物种。生于草原地区的牧场、休闲地、河岸、沟边及路旁旷处,海拔约900米。产新疆;欧洲各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6.矮刺苏属
矮刺苏属(学名:Chamaesphaco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矮刺苏(Chamaesphacos ilicifolius)一种,分布于苏联、伊朗、阿富汗及中国新疆的沙漠地区。
(1)形态特征
矮小草本。叶具柄,边缘具渐尖、钻形的齿。轮伞花序2-6花,位于下部者远离,位于上部者较密集;苞片钻形,极短;花梗短小。花萼管状钟形,具10-11脉,果时增大,齿5,稍呈二唇形,上唇3齿较长,基部长三角形,向上渐尖而成钻形。花冠紫色,冠筒纤细,远外伸,冠檐短,二唇形,上唇直伸,较下唇长,先端稍微缺或近全缘,下唇开展,3裂,裂片近等大,倒卵圆形。雄蕊4,前对稍长,靠着上唇上升,花丝丝状,插生于花冠喉部,均比上唇短,花药椭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具圆齿。小坚果长圆形,黑色,光滑,有时具鳞片状小斑点,在顶端及两侧边缘有膜质的狭翅。
(2)矮刺苏
矮刺苏(学名:Chamaesphacos ilicifolius)为唇形科矮刺苏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矮小草本;主根近直伸,具少数分枝。茎直立,高15—17厘米,无毛,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平展,与茎近等粗,常常具小分枝。生于砂地上。产新疆北部;伊朗,阿富汗及苏联也有。
7.火把花属
火把花属(学名:Colquhouni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或攀援灌木植物。该属共有6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及中国西南部等地。我国有5种4变种,产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及湖北西部。
(1)形态特征
直立或攀援灌木。茎枝圆柱形,幼枝被各式毛被。叶边缘具锯齿或圆齿,被单毛或星毛,叶柄或长或短,明显。轮伞花序通常少花,在茎及小枝上紧密排列成穗状花序,或为簇状、头状至总状花序,具梗或近无梗;苞片细小,线形;花梗短或近于无。花萼管状钟形,10脉,齿5,近于等大,喉部无毛。花冠红、朱红、紫、暗橙色至黄色,有时具斑点,冠筒伸出,弯曲,喉部增大,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全缘或先端微缺,下唇近平展,3裂,裂片稍不等大,中裂片先端有时微缺。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成对靠近,花丝丝状,略被毛,花药椭圆形,2室,室叉开,其后贯通。花柱扁平,先端不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具圆齿。子房无毛。小坚果长圆形或倒披针形,背腹压扁,一面膨起,先端具膜质的翅。
(2)火把花
火把花(Colquhounia coccinea Wall. var. mollis (Schlecht.) Prain),生于多石草坡及灌丛中,在密林中少见,海拔1450—3000米。产云南西部至中部,西藏东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也有。
在云南白族火把节以后花开放如火,故名火把花,可供观赏,人药代密蒙花,用以明目。
8.簇序草属
簇序草属(学名:Craniotome)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一种,分布于尼泊尔经缅甸及老挝至越南北部以及中国云南和四川。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分枝草本,各部密被平展硬毛。
叶具长柄,圆齿;苞叶在花枝最下部者与茎叶同形,在花枝上部者变小,呈苞片状。聚伞花序具梗,多花,蝎尾状,或偶有二歧状,多数密集排列成腋生或顶生下部常分枝的聚伞式圆锥花序。
花小,具柄,其下有小苞片;小苞片线形,具缘毛。
花萼卵珠状,果时近于壶状球形,喉部略收缩,内面在喉部上方有柔毛,10脉,齿5,近相等,其中最上1齿较大。花冠伸出萼筒,冠筒直而短,等粗,喉部略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短小,全缘,内凹,下唇较长,平展,3裂,中裂片最大,均呈卵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平叉开。花柱丝状,先端略增粗,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
子房无毛。小坚果近球状三稜形,细小,有光泽。
(2)簇序草
簇序草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海拔900-3200米。产云南(几遍及全省),四川西部(德昌)及西藏南部(聂拉木);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北部也有。
9.广防风属
广防风属(学名:Epimeredi)也称印度广防风属,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粗壮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中国有1种,产西南至台湾。
属名Epimeredi源于希腊语epemeredi,意为“差异异构体”。
(1)形态特征
直立、粗壮草本。叶具齿;苞叶叶状,向上渐变小而呈苞片状。轮伞花序多花密集,在主茎或侧枝顶端排列成稠密的或间断的长穗状花序;苞片线形,细小。花萼钟形,10脉,不明显,下部有多数纵向细脉,上部横脉网结,齿5,相等,直伸,果时不甚增大。花冠筒与花萼等长,内面有小疏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短,全缘,微凹,下唇平展,长,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微缺或2裂,侧裂片短。雄蕊4,伸出,二强,前对稍长或有时后对较长,前对花药2室,具横的位置,后对药室退化成1室。花柱先端2浅裂,裂片钻形,近相等。花盘平顶,具圆齿。小坚果近圆球形,黑色,具光泽。
(2)广防风
广防风(学名:Epimeredi indicus,英文:Mint)为唇形科广防风属下的一个种。为一杂草,生于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的林缘或路旁等荒地上,海拔40-1580(-2400)米。产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四川,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及台湾;印度,东南亚经马来西亚至菲律宾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全草入药,为民间常用药草,治风湿骨痛、感冒发热、呕吐腹痛、胃气痛、皮肤湿疹、搔痒、乳痈、疮癣、癞疮以及毒虫咬伤等症。
10.沙穗属
沙穗属(学名:Eremostachy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0种,分布于中亚和西亚。中国有沙穗E.moluccelloides Bunge 等2种,均产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稍分枝。基出叶大,具粗齿,缺刻状羽状分裂或深裂,茎生叶较小。轮伞花序密集多花,离生,或聚集成长而粗大的穗状花序,花序或有密生绵状长柔毛或无毛。花无梗,白、黄白至黄色。花萼管状钟形或阔漏斗形,具5短齿,齿为宽截形、圆形、卵形或三角形,顶端具长1.5-7毫米的刺尖头,常在齿间具卵状三角形的小耳,有些种则具有极为增大的萼檐,不深裂成钝裂片,在顶端具短尖头。花冠筒内藏,狭长,内面在基部或中部具柔毛毛环或无毛环而仅有其痕迹,冠檐二唇形,上唇片狭,盔状,外凸,基部狭,内面及边缘上有须毛,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裂片近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在大多数种中具篦齿状流苏形的或深裂的附属物,有时前后对花丝基部均有附属物,且在不同的种中有所差异,或为纵向或为横向,若横向时则花丝基部有横置花冠筒中的小毛鳞,花药2室,室叉开。花盘平顶。花柱先端常不等2浅裂,前裂片较大。小坚果倒卵珠状三棱形,顶端近截平,密被柔毛状须毛。
(2)沙穗
沙穗(学名:Eremostachys moluccelloides),为唇形科沙穗属下的一个植物种。产新疆;生于砾质砂质戈壁干旱地,海拔约430米。分布自欧洲巴尔干半岛经西亚至印度、西伯利亚西部及蒙古。
11.绵参属
绵参属(学名:Eriophyton)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一种,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及中国西南。
(1)形态特征
矮小多年生具肥厚柱状根的草本,全体出土部分被有绵毛。叶正常时为菱形或近圆形,但有时下部茎叶退化成苞片状。轮伞花序通常6花,密集,或有下部者远离;小苞片刺状;花梗无。花萼宽钟形,膜质,近透明,具10脉,齿5,近等大,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花冠淡紫至粉红色,冠筒内藏于萼,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宽大,盔状扁合,向下弯,覆盖下唇,下唇小,近开张,3裂,中裂片稍大,先端微缺或圆形,侧裂片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后对花丝基部加厚,前对花丝顶端宽展,上有突起,花药成对靠近,二室,室贯通,极叉开,有长柔毛。花柱先端2浅裂,裂片略不等大,钻形。花盘平顶。子房无毛。小坚果宽倒卵珠状三棱形,大,顶端浑圆,光滑。
(2)绵参
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为唇形科绵参属植物,生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强度风化的乱石块堆中。分布于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等地。
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之功效。主治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肝炎,痢疾,痈肿。
12.小野芝麻属
小野芝麻属(学名:Galeobdolon)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状。该属共有约6种,一种分布于西欧及伊朗北部,一种分布于至日本,其余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至西南部的四川。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状。叶各式,具柄。轮伞花序具2-8花;苞片比花萼短,线形,早落。花几无梗或明显具梗。花萼钟形,外面被毛,内面仅在齿上被毛,其余部分无毛,具5脉,脉间的副脉不明显,萼齿5,披针形,后3齿略大于前2齿。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伸出,长约为花萼1.5-2倍,外面被各式毛被,通常在上唇上的较密,冠筒略超出花萼,内面有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稀为倒卵圆形,先端钝或微缺,一般较冠筒为短,稀与之近等长,下唇平展,3裂,中裂片大,倒心形至倒卵圆形,边缘微波状或全缘,侧裂片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花药卵圆形,2室,室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子房裂片先端截形,无毛,或稀于顶部有短硬毛。花盘环状至漏斗状,近平顶。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倒卵圆形至倒锥形,顶端近截形,基部渐狭,无毛或顶端被短毛。
(2)小野芝麻
小野芝麻(学名:Galeobdolon chinense)为唇形科小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根有时具块根。生于疏林中,海拔50-300米。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北部及广西东北部。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厦门。
13.鼬瓣花属
鼬瓣花属(学名:Gale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分枝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欧洲及亚洲温带,主要集中于西欧。我国有鼬瓣花 G. bifida Boenn.1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叉开分枝,或植株下部匍匐,无毛或大都被毛。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齿,具柄。轮伞花序6至多花,腋生,远离,或于茎、枝顶端聚生一起;小苞片细小,线形或披针形。花白、淡黄至紫色,常具斑纹,无梗。花萼管状钟形,5-10脉,口部等大,齿5,等大,或后齿稍长,先端呈坚硬的锥状刺尖。花冠筒直伸出于萼筒,内无毛环,喉部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卵圆形,全缘或具齿,外面被毛,下唇开张,三裂,中裂大较大,倒心形,先端微凹或近圆形,在与侧裂片弯缺处有向上的齿状突起(盾片),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平行,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前对较长,花药2室,背着,横向二瓣开裂,内瓣较小,有纤毛,外瓣较长而大,无毛。花柱先端二裂,裂片钻形,近等大。花盘平顶,或于前方略呈指状增大。小坚果宽倒卵珠形,近扁平,先端钝,光滑。
(2)鼬瓣花
鼬瓣花(学名:Galeopsis bifida)为唇形科鼬瓣花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林缘、路旁、田边、灌木丛或草地等空旷处,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可生长在海拔4000m的地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东北部、西藏等地。
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障,梅毒,疮疡。
14.兔唇花属
兔唇花属(学名:Lagochil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35种,分布于伊朗、阿富汗,经中国和苏联至蒙古。我国有14种,产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及新疆,新疆种类最多。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矮小半灌木;根茎粗厚,木质。茎四棱形,绿白色,坚实,被疏硬毛。叶通常菱形,深裂至羽状深裂,裂片先端通常具刺状尖头稀无刺,叶柄通常在下部的较小,向上渐变短。轮伞花序2-10花,其下承有刺状苞片,在无花的叶腋内有时也生有刺状苞片。花萼钟形至管状钟形,具5脉,喉部倾斜或直,萼齿5,近等长或后3齿较长,三角形,长圆形,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圆形,通常较萼筒为长,稀较短,先端针刺状。花冠内面近基部有疏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直伸,微内凹,先端2裂或具4齿缺,外面被柔毛,下唇3裂,斜向上平展,中裂片较大,倒心形,先端2圆裂,小裂片直伸、近直伸或近平展,侧裂片较小或细小,直伸,先端锐尖或微缺。雄蕊4,比花冠长或与之等长,前对较长,花丝扁平,基部有毛或无毛,花药2室,室平行或略叉开,边缘具睫毛。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小坚果扁倒圆锥形,长圆状倒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顶端截平或圆形,外被腺点、尘状毛被、鳞片而粗糙,或无毛被或腺点而光滑。
(2)大花兔唇花
大花兔唇花(学名:Lagochilus grandiflorus),为唇形科兔唇花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多年生植物;根木质。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茎基部分枝铺散,被细硬毛。花期6月。生于山坡岩石中。产新疆北部;模式标本采自新疆特克斯。
全草:消炎,止血,镇静。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15.独一味属
独一味属(学名:Lamiophlom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仅有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一种。
(1)形态特征
无茎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叶莲座状,贴生地面,具皱,具齿,草质,叶脉呈扇形,叶柄扁平而宽,多少抱茎。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成有短葶的头状或短穗状花序,有时下部具分枝而呈短圆锥状;苞片全缘而具缘毛,小苞片针刺状。花萼管状,10脉,萼齿5,短三角形,先端具长刺尖,自内面被丛毛。花冠淡紫、红紫或粉红褐色,冠筒内面密被微柔毛而无明显的毛环,近等大,冠檐二唇形,上唇边缘具齿牙,自内面密被柔毛,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稍露出花冠喉部,花丝扁平,中部以上被微柔毛,基部均无附属器,花药2室,室汇合,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浅杯状;具圆齿。子房无毛。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浅棕色,无毛。
(2)独一味
独一味(学名:Phlomoides rotata)为唇形科独一味属下的一个种。生于高原或高山上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石质高山草甸、河滩地,海拔2700-4500米。产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气滞闪腰、浮肿后流黄水、关节积黄水、骨松质发炎。此外据青海对大白鼠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横切断止血试验,认为本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16.野芝麻属
野芝麻属(学名:Lam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40种,产欧洲、北非及亚洲,我国有3种,产西南部、西北部经中部至东北部。
属名Lamium源于希腊语laimos,意为“咽喉”,指本属植物的花有喉管。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圆形或肾形至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极深的圆齿或为牙齿状锯齿;苞叶与茎叶同形,比花序长许多。轮伞花序4-14花;苞片小,披针状钻形或线形,早落。花萼管状钟形至钟形,具5肋及其间不明显的副脉或10脉,外面多少被毛,喉部微倾斜或等齐,萼齿5,近相等,锥尖,与萼筒等长或比萼筒长。花冠紫红、粉红、浅黄至污白色,通常较花萼长1倍,稀至2倍,外面被毛,内面在冠筒近基部有或无毛环,如有毛环,则为近水平向或斜向,冠筒直伸或弯曲,等大或在毛环上渐扩展,几臌胀,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先端圆形或微凹,多少盔状内弯,下唇向下伸展,3裂,中裂片较大,倒心形,先端微缺或深2裂,侧裂片不明显的浅半圆形或浅圆裂片状,边缘常有1至多个锐尖小齿。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被毛,插生在花冠喉部,花药被毛,2室,室水平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具圆齿。子房裂片先端截形,无毛或具疣,少数有膜质边缘。
(2)野芝麻
野芝麻(学名:Lamium album)为唇形科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长地下匍匐枝。各地常见野生,生荫湿的路旁、山脚或林下。
生于路边、溪旁、田埂及荒坡上,海拔可达2600米。产东北、华北、华东各省区,西北的陕西、甘肃,中南的湖北、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贵州;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民间入药,花用于治子宫及泌尿系统疾患、白带及行经困难,全草用于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3)宝盖草
宝盖草(学名:Lamium amplexicaule)为唇形科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生于路旁、林缘、沼泽草地及宅旁等地,或为田间杂草,海拔可高达4000米。欧洲,亚洲均有广泛的分布。产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
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肿解毒。用于黄疸型肝炎,淋巴结结核,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外用治跌打伤痛,骨折,黄水疮。
17.益母草属
益母草属(学名:Leonur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分枝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温带,少数种在美洲、非洲各地逸生。中国产12种2变型。
(1)形态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叶3-5裂,下部叶宽大,近掌状分裂,上部茎叶及花序上的苞叶渐狭,全缘,具缺刻或三裂。
轮伞花序多花密集,腋生,多数排列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钻形或刺状,坚硬或柔软。花萼倒圆锥形或管状钟形,5脉,齿5,近等大,不明显二唇形,下唇2齿较长,靠合,开展或不甚开展,上唇3齿直立。花冠白、粉红至淡紫色,冠筒比萼筒长,内面无毛环或具斜向或近水平向的毛环,在毛环上膨大或不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倒卵形或卵状圆形,全缘,直伸,外面被柔毛或无毛,下唇直伸或开张,有斑纹,3裂,中裂片与侧裂片等大,长圆状卵圆形,或中裂片大于侧裂片,微心形,边缘膜质,而侧裂片短小,卵形。雄蕊4,前对较长,开花时卷曲或向下弯,后对平行排列于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平行。花柱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
小坚果锐三棱形,顶端截平,基部楔形。
(2)益母草
益母草(学名:Leonurus artemisia),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产中国各地;俄罗斯,朝鲜,日本,热带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有分布。
①生长习性
益母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种植,以较肥沃的土壤为佳,需要充足水分条件,但不宜积水,怕涝。生长于多种环境,海拔可高达3400米。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边,以向阳处为多。
②药用价值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
益母草可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益母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及苯甲酸、氯化钾等。
益母草制剂有兴奋动物子宫的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率。
18.绣球防风属
绣球防风属(学名:Leuca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半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00种,分布自热带非洲经阿拉伯至印度及马来西亚,个别种延至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热带美洲至大安的列斯群岛有2种逸生,中国有7种,产西南部至东部和台湾。
(1)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通常具毛被,稀无毛。叶全缘或具齿。轮伞花序少花至多花,疏离,等大,或于枝条顶端紧缩而变小。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或倒圆锥状,稀膨大,10脉,脉条纹状,直伸或弯曲,萼口等大,或偏斜而后方向前方伸长,齿8-10,等大,或偶有不等大。花冠通常白色,稀黄、紫、浅棕或甚至红色,冠筒不超出萼外,内面具柔毛环或无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全缘或偶有微凹,外密被长柔毛,下唇长于上唇,3裂,中裂大最大。雄蕊4,前对较长,上升至上唇之下,成对靠近,花药2室,室极叉开,其后贯通。花盘时而平顶,全缘或浅波状,时而呈指状向后方伸长。花柱先端不等2裂,后裂片极短,近于消失。小坚果卵珠形,三棱状,几不截平。
(2)绣球防风
绣球防风(学名:Leucas ciliata)为唇形科绣球防风属下的一个种。生于山谷溪边、路旁、灌丛或草滩等处。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具有疏肝活血,祛风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妇女血瘀经闭,胁肋疼痛,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杨梅结毒,疥癣,皮疹。
19.斜萼草属
斜萼草属(学名:Loxocalyx)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种,1变种,均产我国,见于西南部、西北部、中南部及河南和河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通常多分枝。叶具长柄,具齿。轮伞花序少花;小苞片钻形,少数;花梗极短或花具短梗。花萼长陀螺状,基部狭长,外面沿脉上被毛,内面无毛,5脉,显著突出,居间脉有时完全不明显,有时后2居间脉消失,因而呈8脉,有时全部居间脉显著突出,因而呈10脉,横脉明显或不明显,齿5,前2齿靠合,向前增大,后3齿等大,或中齿较大,但均较前2齿小许多,因此萼檐明显呈二唇形,在果时尤为明显。花冠玫瑰红、紫、深紫至暗红色,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冠筒近基部具柔毛环,冠筒细长,伸出于萼筒很多,冠檐二唇形,上唇片盔状,直伸,全缘,下唇片开张,3裂,裂片近等大,中裂片较大,全缘或先端微缺,侧裂片全缘。雄蕊4,几等长,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丝扁平,被微柔毛,花药成对接近,卵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盘平顶,果实明显伸出。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短于上唇片或略伸出。小坚果卵珠状三棱形,顶端平截,被微柔毛。
(2)斜萼草
斜萼草(学名:Loxocalyx urticifolius)为唇形科斜萼草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茎高约1米,钝四棱形,分枝,近无毛或疏被微柔毛。生于林下沟谷中,潮湿处,海拔1200-2700米。分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河南西部及河北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房县及四川巫山。
20.箭叶水苏属
箭叶水苏属(学名:Metastachyd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箭叶水苏(Metastachydium sagittatum)一种,分布于俄罗斯及中国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斜生,其上有纤维状须根。叶箭形,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大的圆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粗刚毛,下面灰白色,密被射线不等长的贴生星状毛。花序穗状,呈长圆形,由多数轮伞花序密集组成。花萼管状,10脉,明显,齿5,相似,钻形,具刺尖尖头。花冠紫堇色,冠筒内面在中部近喉部宽大处有疏柔毛毛环,在二唇片叉开的下方稍被交错的绒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等于或短于下唇,下唇3裂,中裂片宽肾形,在中部内凹,稍坚硬,边缘宽大,膜质,有不规则的小牙齿或波状,侧裂片宽长圆形或卵圆状长圆形,比中裂片短很多。雄蕊4,二强,不超出花冠喉部,花丝密被成簇的长单毛,且近基部有大小不等的乳凸状毛,基部三角形增大,花药肾形。花柱通过后对雄蕊花丝之间,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线状长圆形。
(2)箭叶水苏
箭叶水苏(学名:Metastachydium sagittatum)为唇形科箭叶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中山地带的草甸上。产新疆南北;俄罗斯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新疆伊犁谷地伊宁附近。
21.冠唇花属
冠唇花属(学名:Microtoen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1种,分布于东南亚至中国南部。中国有20种,均在北纬32度以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草本。茎直立,具四稜。叶对生,具齿。聚伞花常呈二歧状,腋生或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叶叶伏,向上渐小;苞片及小苞片线形,小,早落。
花萼钟形,具不明显的10脉,齿三角形,狭三角形,三角状钻形,长圆形,披针形,线状披针形至线形,5齿近相等或后齿较前齿长许多,有时后面1齿十分伸长,与其余4齿不同形状,果时花萼增大,常呈囊状增大,基部圆形。花冠黄色,稀白色,上唇常为紫红色或褐色,冠筒超过花萼许多,直伸,基部狭,自中部以上扩展,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盔状,先端微缺或全缘,基部斜向截形,有时具短爪或小突尖,下唇平展,先端3裂,中裂片舌状至卵圆形,侧裂片卵圆形或圆形。雄蕊4,近等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常包于盔内或微露出,花丝扁平,无毛,稀下部被小髯毛,花药2室,药室初水平叉开,后汇合成一室。花柱丝状,与雄蕊等长,先端极不相等2浅裂,前裂片长,钻形,后裂片短以至极不明显。花盘环状或杯状,平顶边缘微有起伏,其裂片与子房裂片互生。子房裂片近圆形,无毛。
小坚果卵圆形,腹面具稜,背部圆,基部收缩,具很小的合生面,深褐色。
(2)冠唇花
冠唇花(学名:Microtoena insuavis)为唇形科冠唇花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650-1000m的林下或林缘。分布于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喘气急,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泻痢腹痛,周身麻木,跌打损伤。
22.钩萼草属
钩萼草属(学名:Notochaete)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钩萼草(N. hamosa)和长刺钩萼草(N. longiaristata)两种,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和中国云南西部等地。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具有粗大的根茎。茎钝四棱形,初具星状簇毛或有具节长硬毛,后近于无毛。叶具长柄,卵圆形至圆形,上面有具节硬毛,下面密布星状簇毛或具节硬毛与星毛混生。轮伞花序腋生,圆球形,多花,疏松或密集,下承以苞片,苞片刺芒状,坚硬,先端呈钩状卷曲,无毛或下部被长柔毛及星状簇毛,长过花冠。花萼管状,5脉,多少明显,齿5,三角形,先端稍下方在肋背上延伸成刺芒,因而萼口膜质且密被长柔毛,或直接在肋背上延伸成刺芒,因而萼口不成膜质且无毛,刺芒如苞片,先端呈钩状卷曲,坚硬,钻形,伸长。花冠粉红或黄色,细小,两面无毛,或内面在喉部多少具柔毛,冠筒直伸,内藏,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外面极密被柔毛,内面无毛。雄蕊4,均上升于上唇片之下,二强,前对较长,花丝丝状,下部有微柔毛,花药成对靠近,二室而略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等2浅裂。子房无毛或顶端具星毛簇。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先端截形,无毛或具星毛簇。
(2)钩萼草
钩萼草(学名:Notochaete hamosa),为唇形科钩萼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叶片卵形,长5-14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密生具胼胝体的细锯齿状圆齿,坚纸质,上面深绿色。生长于海拔1200-2500米的亚热带常绿林林缘或谷地。分布于云南西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23.喜雨草属
喜雨草属(学名:Ombrochar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喜雨草Ombrocharis dulcis一种,分布于中国湖南西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不分枝,下部无叶,上部具叶,被毛。叶具齿裂。轮伞花序由具3花的聚伞花序组成,排列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小苞片微小。花萼钟形,具11脉,喉部被长柔毛环,果时增大,近膜质,近裂至1/2的二唇形,上唇2深裂,裂片披针形,具短尖头及3脉,下唇约为上唇1/2, 3裂,裂片圆形,具短尖头及1脉,在凹缺下有二叉状的居间脉,网结。冠筒短而宽,冠檐二唇形,上唇微盔状,深2裂,裂片卵圆形,下唇约为上唇1/2,3裂,裂片近等大,近圆形,边缘微波状。雄蕊4,着生在冠筒中部,内藏,前对稍长,花药椭圆形,药室2,近平行,分离。花柱基生,比花冠短,先端相等2浅裂。小坚果4,卵珠形,压扁,淡褐色,光滑。
(2)喜雨草
喜雨草(学名:Ombrocharis dulcis)为唇形科喜雨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湖南(武冈、宁远、通道、道县、新宁)和广西融水县。生长于海拔1000-128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
① 植物学史
自18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植物学家、园艺工作者来到中国,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其中就有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H. Handel-Mazzetti)。1914年,韩马迪开始进入中国采集标本,先后在云南(1914、1915、1916)、四川(1914)、贵州(1917)、湖南(1917、1918)采集标本。1917年秋天从贵州进入湖南,至武冈云山进行了调查,后至长沙过冬;1918年春季又从长沙返回武冈,并沿途调查、采集,6月抵达武冈,8月4日和8日韩马迪在云山先后两次采集到喜雨草的标本,1918年回国后,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植物。1936年,韩马迪将喜雨草作为一新属、新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要》,模式标本保存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和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
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5卷唇形科,根据原始文献收录了喜雨草这个湖南特有属、种,并在其中标注“标本未见,摘自原描写”。喜雨草属为唇形科的单型属,为了研究其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在喜雨草被发表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外植物学家相继去模式产地武冈云山寻找,未果。将近一个世纪再也没有喜雨草的标本采集记录。
1992年,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到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查看喜雨草模式标本——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首次见到其真身。新属发表之后,中国国内外植物学家曾多次到其模式产地湖南武冈云山寻找喜雨草,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但都没有找到,当时大家都以为喜雨草已经不幸灭绝。
基于湖南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8月在宁远县发现唇形科一疑难植物,并拍摄了照片(YXL_9500、YXL_9501)。时隔2年,2015年在通道县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同一种植物,拍摄照片并采集了标本(标本号15081805);同年8月份,课题组的吴磊、周辉分别于道县、新宁也拍到这一植物(DSC_1092、DSC_7624)。为鉴定该唇形科疑难物种,该研究团队请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唇形科研究专家向春雷博士进行了鉴定,这才揭开喜雨草的真面目。这是中国植物学家们才第一次见到喜雨草的活体植株及其自然分布情况,之后在湖南省武冈县陆续被重新发现。周建军等根据采集标本及照片对其形态进行详细补充并更正原形态描述,重新确定并订正了该种花萼为3/2式,花冠颜色为白色;向春雷博士和国外植物学家对其进行系统学研究,确定了喜雨草的分类地位。
在第四次全中国中草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项目野外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及标本整理鉴定工作中,发现一种特别的唇形科植物,经中山大学冯慧喆初步鉴定,怀疑其是喜雨草,最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唇形科专家向春雷博士鉴定,确定其为喜雨草。
2014年,莫佛艳等人在中国广西融水县采集植物标本时发现喜雨草。2016年8月正值其花期,莫佛艳等人再次去找寻,并拍摄到其花朵。
②主要价值
喜雨草是唇形科的一个单种属植物,即属于唇形科喜雨草属,仅喜雨草一个种。喜雨草的再次发现,对该珍稀植物的保育以及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湘黔桂植物区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绝灭(EX)。后于重新被发现。由于上世纪大规模的原生阔叶林遭到破坏,加之喜雨草分布海拔较高,喜阴湿环境,散生,很难被发现。
喜雨草自从作为新属种发表以后,经过多次追踪,都未发现其踪迹,当时人们都以为它不幸灭绝了,消失近百年之后又重新被发现,但其现有的自然分布生境及长势仍然不容乐观。喜雨草多分布于中高海拔、有溪流、排水性良好的阔叶针叶林下,并且呈零星分布状态,自然分布面积小,种群个体数量少,其自然分布植株数量小于大熊猫的数量。喜雨草对生境的专一性是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人工林的除草工作是喜雨草再次遭遇灭绝的潜在危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珍稀稀有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4.脓疮草属
脓疮草属(学名:Panzeri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7种,分布于亚洲中部的沙漠或沙漠草原地区。中国有3种,1变种,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古。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或多数,多少被有白色绒毛。叶掌状分裂,具长柄。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多数组成或长或短的穗状花序;苞片针刺状,平出或直伸,比萼筒短,多少被毛;花梗无。花萼管状钟形,5脉,明显,居间脉及网脉不明显,齿5,基部为宽三角形,先端为刺状尖头,其中前2齿多少较长。花冠白至黄白色,长2-4厘米,上唇直伸,盔状,外密被柔毛,下唇直伸,3裂,中裂片扁心形,两侧边缘膜质,冠筒约与萼筒等长,内面无毛环。雄蕊4,平行,近于等长或前对稍长,花药卵圆形,二室,横裂。花柱丝状,稍超出于雄蕊或与之等长,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顶端圆形。
(2)脓疮草
脓疮草(学名:Panzeria alaschanica)为唇形科脓疮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宁夏;生长在海拔900-2650米的砂地上。
脓疮草全草入药,用以治疮疥。
25.假野芝麻属
假野芝麻属(学名:Paralam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假野芝麻(Paralamium gracile)一种,分布于缅甸、越南及中国云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叶宽大,具齿。总状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由密集的聚伞花序组成;花梗短小;苞片及小苞片极微小。花萼钟形,膜质,10脉,果时极为明显,齿5,后一齿最大,顶端平截,果时明显自两侧边缘外卷,其余4齿披针形,前2齿稍大,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筒伸长,细弱,喉部增大,外疏被微柔毛,内面无毛环,但被倒向短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稍内凹,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介抓至上唇片之下,平行靠近,借小缘毛而连接,花药卵圆形,2室,室汇合,极叉开。花柱先端不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扁球状三棱形,细小,有光泽及小窝孔,光滑。
(2)假野芝麻
假野芝麻(学名:Paralamium gracile)为唇形科假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水沟旁或林中潮湿地,海拔1150-1800米。产云南东南部及西南部;越南,缅甸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蒙自东南方的山地林中。
26.假糙苏属
假糙苏属(学名:Paraphlom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4种8变种,产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我国有22种8变种,最北分布界限达北纬31°(湖北巴东),属分布的北界在中部大抵以长江流域为界,但在东、西两部却偏南些。
(1)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具根茎;根茎匍匐,斜行,密生须根。茎上升或直立,常下部伏地。叶膜质、薄纸质、坚纸质至近革质,边缘具齿,无柄或具长柄。轮伞花序多花至少花,有时少至每叶腋具1花,有时多少明显地由具总梗或无梗的紧缩聚伞花序组成,在后种情况下常具叶状苞片;小苞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钻形、线形至刺芒状,有时极微小而早落;花梗无或明显。花萼管状、管状钟形或倒圆锥形,外被单毛或具节毛,口部有时略收缩,逐渐增大,或骤然增大,平截至多折叠,5脉,多少明显,齿5,宽三角形,卵圆状三角形,三角形,长三角形,或不明显,先端钻形,刚毛状渐尖,针状,锐尖,渐尖,短尖至明显由脉向外呈翅状伸展,直伸,开展或反折。花冠筒内藏或伸出,内面具毛环,向上逐渐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扁平而直伸,或盔状而内凹,外面密被毛,下唇近水平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多少被毛,花药2室,室平行或略叉开。花柱丝状,超出雄蕊之外,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子房4裂,顶部截平,无毛或被毛。花盘环状或杯状,平顶。小坚果倒卵球形至长圆状三棱形,无毛或被毛。
(2)假糙苏
假糙苏(学名:Paraphlomis javanica),为唇形科假糙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多年生草本,茎单生,高约50厘米,有时可达1.5米;生长海拔(320-)850—1350(-2400)米的热带林荫下。产云南西南部、中南部、南部及东南部,亦产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也有。
27.糙苏属
糙苏属(学名:Phlomoides)也称橙花糙苏属,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0种以上,分布于地中海、近东、亚洲中部至东部。中国有41种,15变种,10变型,分布于全国各地,西南各省区种类最多。
(1)形态特征
叶常具皱纹,苞叶与茎叶同形,上部的渐变小。轮伞花序腋生,常多花密集;苞片通常多数,卵形、披针形至钻形。花通常无梗,稀具梗,黄色、紫色至白色。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5或10脉,脉常凸起,喉部不倾斜,具相等的5齿。花冠筒内藏或略伸出,内面通常具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或盔状,宽而内凹,或自两侧狭窄而呈压扁的龙骨状,稀狭镰状,全缘或具流苏状缺刻的小齿,被绒毛或长柔毛,下唇平展,3圆裂,中裂片极宽或较侧裂片稍宽。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下,后对花丝基部常突出成附属器,花药成对靠近,2室,室极叉开,后汇合。花柱先端2裂,裂片钻形,后裂片极短或稀达前裂片之半,极少二者近等长。花盘近全缘。小坚果卵状三棱形,先端钝,稀截形,无毛或顶部被毛。
(2)药用价值
该属的根和全草可入药,其性味温辛,可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清热消肿。主治感冒,疮疥肿毒等,从糙苏全草的脂溶性部位共分得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b-葡萄糖-2-O-顺-二十碳烯-9-酸-甘油酯(Ⅰ),甘油酸甘油三酯(Ⅱ),齐墩果酸(Ⅲ),马斯里酸(Ⅳ),熊果酸(Ⅴ),2α-羟基-熊果酸(Ⅵ),3α-羟基-熊果酸(Ⅶ),β-谷甾醇葡萄糖苷(Ⅷ),2,6-二聚果糖(Ⅸ),D-果糖(Ⅹ),D-吡喃葡萄糖(Ⅺ),豆甾醇(ⅩⅡ),β-谷甾醇(ⅩⅢ),油酸(ⅩⅣ),亚油酸(ⅩⅤ),月桂酸(ⅤⅠ)。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Ⅵ、Ⅶ、Ⅸ、Ⅹ Ⅱ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Ⅰ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转化等方法确定。
(3)糙苏
糙苏(学名:Phlomis umbrosa)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贵州及广东。糙苏喜阴,生长于海拔200-3200米的疏林下或草坡上。
中国民间用根入药,性苦辛、微温,有消肿、生肌、续筋、接骨之功,兼补肝、肾,强腰膝,又有安胎之效。
(4)螃蟹甲
螃蟹甲(学名:Phlomis younghushandii),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西藏。生于海拔4300-4600米的干燥山坡、灌丛及田野。
螃蟹甲为常用藏药。以干燥块根入药,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清热消肿、止咳祛痰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疮疥肿毒、风湿性关节炎、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28.假水苏属
假水苏属(学名:Stachy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该属共有假水苏(Stachyopsis oblongata)等3种,分布于俄罗斯及中国新疆,新疆3种均产。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为单叶,边缘有粗大锯齿,无柄或具柄。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多数而远离组成或长或短的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至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坚硬或柔软。花萼倒圆锥状,10脉,居间5脉不明显,齿5,等大,三角形,先端刺状长渐尖,外面被微柔毛或丝状长柔毛,内面无毛。花冠大,粉红色,内面在筒部具柔毛环,毛环斜向而间断,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卵圆形,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无毛,全缘,下唇开张,无毛,3裂,中裂片最大,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微缺,侧裂片卵圆形,细小。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伸于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扁平,前对无毛,后对具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叉开。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波状。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先端斜向截平,基部楔形,无毛。
(2)假水苏
假水苏(学名:Stachyopsis oblongata)为唇形科假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于亚高山草甸草坡上及灌丛中,海拔2000—2300米。产新疆;俄罗斯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29.水苏属
水苏属(学名:Stachys)是唇形科下最大的属之一,为多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该属共有约300种,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在热带中除在山区外几不见,有少数种扩展到较寒冷的地方或高山,不见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南部及智利少见。中国有18种11变种。
(1)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或披散一年生草本,偶有横走根茎而在节上具鳞叶及须根,顶端有念珠状肥大块茎,稀为亚灌木或灌木,毛被多种多样。
茎叶全缘或具齿,苞叶与茎叶同形或退化成苞片。轮伞花序2至多花,常多数组成着生于茎及分枝顶端的穗状花序;小苞片明显或不显著;花柄近于无或具短柄。花红、紫、淡红、灰白、黄或白色,通常较小。花萼管状钟形、倒圆锥形,或管形,5或10脉,口等大或偏斜,齿5,等大或后3齿较大,先端锐尖,刚毛状,微刺尖,或无芒而钝且具胼胝体,直立或反折。花冠筒圆柱形,近等大,内藏或伸出,内面近基部有水平向或斜向的柔毛环,稀无毛环,在毛环上部分的前方呈浅囊状膨大或否,筒上部尚内弯,喉部不增大,冠澹二唇形,上唇直立或近开张,常微盔状,全缘或微缺,稀伸长而近扁平及浅2裂,下唇开张,常比上唇长,3裂,中裂片大,全缘或微缺,侧裂片较短。雄蕊4,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多少伸出于冠筒,前对较长,常在喉部向二侧方弯曲,花药2室,室明显或平行,或常常略叉开。花盘平顶,或稀在前方呈指状膨大。花柱先端2裂,裂片钻形,近等大。
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形,先端钝或圆,光滑或具瘤。
(2)价值用途
此属有许多种可供食用,如各地广泛栽培的甘露子、少花甘露子、蜗儿菜、地蚕;有些种可作为观赏,如绵毛水苏、林地水苏;另一些种又可入药,如水苏、针筒菜、甘露子及西南水苏;更有一些种含芳香油及脂肪油。
(3)水苏
水苏(学名:Stachys japonica)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水沟、河岸等湿地上,海拔在230米以下。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苏联、日本也有。
①植物学史
水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至南北朝,陶弘景日:“方药不用,俗中莫识。”可见,在此时水苏已不知何物。唐《新修本草》开始对水苏有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生下湿水侧,苗似旋复。”五代时期的《蜀本草》言:“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到宋朝的《本草图经》认为江左人所称谓的鸡苏、水苏是两种,并说水苏叶有雁齿,香薷气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水苏、荠芋一类两种尔。水苏气香,荠荸气臭为异。”可见,历代本草对水苏的认识尽管较为混乱,但均认为是一种有香气,长在潮湿的环境下的唇形科植物。
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吴其洛认为《神农本草经》中水苏就是鸡苏,并说“昔人煎鸡苏为饮,今则紫苏盛行,而菜与饮皆不复用鸡苏矣。”由此看来,吴其清所指的水苏与昔人煎煮为饮的鸡苏应不是同一种植物,与现今水苏无香气的特征颇为相似。《植物名实图考》水苏项下附有一图,叶对生,轮伞花序,花冠二唇形,叶表面粗糙如荔枝草,叶缘有钝锯齿,与水苏属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ea Miq.)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水苏的原植物是由早期日本植物分类学者在日本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定名。20世纪初,日本植物分类工作者牧野富太郎编著了《日本植物图鉴》,其中很多植物依据《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图形,对相应的植物附注其中文名称,其中牧野氏认为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为“水苏”,其所附的图与现今水苏形态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水苏”之名由日本学者牧野拟定,是参考《植物名实图考》将中文名称附到了水苏属相关的植物后面。从此,中文名“水苏”的学名就定为Stachys japonicaMiq.。
②生长习性
水苏生长在海拔较低的湿地上,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土壤浓度近似中性。土壤水分不足,或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不利于水苏的生长。遇土质粘重及排水不良的土壤,易死亡。
③药用价值
全草或根入药,治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等症,根又治带状疮疹。
功效:祛风解表,止咳利咽,解毒消肿,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凉血止血;治吐血,血淋。
主治: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地蚕
地蚕(学名:Stachys geobombycis)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性喜温暖潮湿的气候,耐热、耐湿,一般生于海拔170-700米的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偏北地区)及广西(苍梧、桂平、陆川、武鸣、罗城、柳州、梧州等地)。
①药用价值
以地蚕的根茎或全草入药。《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具有益肾润肺,补血消疳的功用。主治肺痨咳嗽,吐血,盗汗,肺虚气喘,血虚体弱,小儿疳积,烫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主治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香港中草药》:“润肺生津,止咳,止渴。治肺结核,烫伤。”
②食用价值
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于秋末冬初上市,产品形似蚕蛹,外观喜人,肉质白净,嫩脆可口,宜于泡食。成菜色白微黄,质地细嫩,形态美观,咸辣脆香。贮存百日,其味犹存。
30.铃子香属
铃子香属(学名:Chelon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6种,分布自克什米尔地区经中国至日本。中国产13种,分布于西北、西南、广东、安徽及浙江。
(1)形态特征
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叶有齿;轮伞花序2——10花;花大,白、黄至紫红色;花萼膜质,钟形,10脉,齿4——5,等大或近等大,或明显呈二唇形,此时上唇具3齿,下唇具2齿;花冠筒长伸出,冠檐二唇形,唇片短而宽,上唇短小,直立,全缘或凹,下唇近开展,3裂,中裂片最大,先端微凹或边缘波状至具牙齿;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具微柔毛,花药成对靠近,2室,室明显叉开,前方具须毛;花盘平顶或斜向而后裂片是指状;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小坚果背腹扁平,顶端具斜向伸长的翅。
(2)小叶铃子香
小叶铃子香(学名:Chelonopsis giraldii)为唇形科铃子香属下的一个种。主要生长在海拔750米的谷地灌丛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太白山及宝鸡妙王山。
1.夏枯草属
夏枯草属(学名:Prunell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15种,广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及热带山区,非洲西北部及北美洲也有,我国产4种3变种,其中1种为引种栽培。
属名Prunella为林奈错误拼写Brunella,原词为德语中治疗扁桃体脓肿之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直立或上升的茎。
叶具锯齿,或羽状分裂,或几近全缘。轮伞花序6花,多数聚集成卵状或卵圆状穗状花序,其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大,膜质,具脉,覆瓦状排列,小苞片小或无;花梗极短或无。
花萼管状钟形,近背腹扁平,不规则10脉,其间具网脉纹,外面上方无毛,下方具毛,内面喉部无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先端宽截形,具短的3齿,下唇2半裂,裂片披针形,果时花萼缢缩闭合,尖端向上(在干空气中,但在湿空气中则开放而平展)。冠筒向上逐渐一侧膨大,喉部稍为缢缩,常常伸出于萼,内面近基部有短毛及鳞片的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盔状,内凹,近龙骨状,在背上具毛或无毛,全缘,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内凹,具齿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反折下垂。
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成对并列而离生,花丝尤其是后对先端2齿,下齿具花药,上齿超出于花药或不明显呈瘤状,花丝基部无毛且无齿,花药成对靠近,二室叉分。
花柱无毛,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
花盘近平顶。小坚果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无毛,光滑或具瘤,棕色,具数脉或具二脉及中央小沟槽,基部有一锐尖白色着生面,先端钝圆。
(2)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夏枯草属的植物多入药,如夏枯草主治清肝泻火、消散郁结等;山菠菜可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景观应用:本属植物可做花坛、花境、丛植、地被林缘下观赏如:大花夏枯草。
(3)夏枯草
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主要生长于疏林、荒山、田埂及路旁,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
①生长环境
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耐寒,适应性强,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脚、林边草地、路旁、田野种植,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
中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世界分布在欧洲各地,北非,苏联西伯利亚,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均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②医药用途
中药学认为夏枯草性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无毒,全草入药。整个植株的地上部分,可治牙龈出血、咽喉疼痛、痔疮及月经过多等,及有杀菌、收敛、促进伤口愈合及降血压的作用。花穗能激活肝、胆以治疗由肝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精神紧张及结膜炎等,及具收敛作用。果穗具有散结,消肿,清火,明目的功效,可治口眼歪斜、目珠夜痛、目赤肿痛、头痛晕眩、乳痈肿痛及高血压等。
夏枯草亦为广东凉茶夏桑菊、王老吉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
③植物文化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松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
2.鳞果草属
鳞果草属(学名:Achyrosperm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或高大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0种,星散分布于亚洲及非洲的热带,自热带东非、马达加斯加及塞舌耳群岛经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至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中国有2种,产于西藏南部及广东海南。
(1)形态特征
矮小或高大草本,基部常常匍匐。叶宽大,具齿缺,有柄;苞叶除最下部与茎叶同形外,常退化成卵圆形的苞片,其长度几不超出花萼。轮伞花序约具6花,密集成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序。花有时为小型,其花冠几不超出花萼,有时较大,其花冠远超出花萼。花萼管状钟形,果时膨大,直立或下弯,草质,具10-15脉,齿5,卵圆形,近等大或呈多少明显的二唇形,上唇具3齿,下唇具2齿。花冠筒内藏或伸出,直立或下弯,在上部稍扩大,内部有或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伸,先端微缺或2裂,下唇较长,开展,3裂,裂片圆形,中裂片较大,全缘或2裂。雄蕊4,二强,前对稍长,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极叉开,汇合成一室,或自开始时为一室。花盘浅杯状,具齿。花柱纤细,先端2浅裂,后裂片或2裂片极短。小坚果倒卵珠形或长圆状倒卵圆形,顶端及腹面极密被小鳞片及糠粃状毛。
(2)鳞果草
鳞果草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生长于山谷阴处、疏密林中。产于中国广东、海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3.菱叶元宝草属
菱叶元宝草属(学名:Alajj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分布自阿富汗经印度西北部及中国西部至俄罗斯。中国有菱叶元宝草A. rhomboidea (Benth.) S. Ikonn. 等 2种,产西藏西部及新疆。
(1)形态特征
矮小的高山草本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叶大多数菱形,全缘或具圆齿,具短柄或近无柄,被长柔毛状或短柔毛状的绒毛。轮伞花序腋生,少花;花两性,无梗。苞片比花萼短或等长,钻形。花萼管状钟形,被绵毛,萼齿5,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色,冠筒直伸,超出萼外,内面无毛,喉部膨大,冠檐2唇形,上唇近穹形,先端微凹,下唇开展, 3裂,中裂片较大,2裂,侧裂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先端微凹,全缘,无尖锐的齿。雄蕊4,二强,上升,前对较长,花药成对靠近,被长硬毛或无毛,2室,室极叉开。花柱顶端2浅裂,裂片相等,钻形。
(2)菱叶元宝草
菱叶元宝草(学名:Alajja rhomboidea)为唇形科菱叶元宝草属下的一个种。生乱石滩上,海拔4000-5000米。产西藏西部;白阿富汗至印度西北部也有。
4.药水苏属
药水苏属(学名:Betonic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5种,分布于温带欧洲至近东。我国偶见栽培的有1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直立,被疏柔毛。叶宽卵圆形或披针形,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具长柄,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常为深心形,苞叶近于无柄,边缘均具粗大规则的圆齿。轮伞花序多花,多数密集成顶生穗状花序,间或最下方有远离的轮伞花序;小苞片与花萼等长或在外方者比花萼长。花萼管状钟形,5脉,齿5,等大,直伸,具硬刺尖,内面喉部无毛。花冠筒圆柱形,与花萼等长或常常十分伸出于花萼,内面无柔毛环,直伸或略下弯,喉部稀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内凹,全缘或微缺,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钝或微缺。雄蕊4,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前对较长,花后稀在喉部侧向弯曲,药室近于平行。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顶端钝圆或几截平。
(2)药水苏
药水苏(学名:Betonica officinalis),为唇形科药水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原产于欧洲及西亚,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我国各地植物园及药圃有作为药用植物引种栽培的。
5.鬃尾草属
鬃尾草属(学名:Chaitur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鬃尾草(Chaiturus marrubiatrum)一种,分布于西欧至中亚。我国产于新疆。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灰绿色。茎直立,分枝。叶卵形、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齿或近于全缘。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轮廓为小圆球形;小苞片刺状,比萼筒长或近等长。花紫白色或近于白色。花萼管状,10脉,花时不明显,果时多少显著,齿5,等大,直伸,先端刺尖。花冠细小,不伸出于萼筒,外面有极细的微柔毛,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下唇近于等大,上唇直伸,卵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倒卵形,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近于等长,几不伸出于冠筒,花丝短,花药卵圆形,药室2,叉开。花柱丝状,先端不等2浅裂。花盘平顶。子房黑褐色,顶端被微柔毛。小坚果椭圆状三棱形。
(2)鬃尾草
鬃尾草(学名:Chaiturus marrubiastrum),为唇形科鬃尾草属下唯一植物种。生于草原地区的牧场、休闲地、河岸、沟边及路旁旷处,海拔约900米。产新疆;欧洲各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6.矮刺苏属
矮刺苏属(学名:Chamaesphaco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矮小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矮刺苏(Chamaesphacos ilicifolius)一种,分布于苏联、伊朗、阿富汗及中国新疆的沙漠地区。
(1)形态特征
矮小草本。叶具柄,边缘具渐尖、钻形的齿。轮伞花序2-6花,位于下部者远离,位于上部者较密集;苞片钻形,极短;花梗短小。花萼管状钟形,具10-11脉,果时增大,齿5,稍呈二唇形,上唇3齿较长,基部长三角形,向上渐尖而成钻形。花冠紫色,冠筒纤细,远外伸,冠檐短,二唇形,上唇直伸,较下唇长,先端稍微缺或近全缘,下唇开展,3裂,裂片近等大,倒卵圆形。雄蕊4,前对稍长,靠着上唇上升,花丝丝状,插生于花冠喉部,均比上唇短,花药椭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具圆齿。小坚果长圆形,黑色,光滑,有时具鳞片状小斑点,在顶端及两侧边缘有膜质的狭翅。
(2)矮刺苏
矮刺苏(学名:Chamaesphacos ilicifolius)为唇形科矮刺苏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矮小草本;主根近直伸,具少数分枝。茎直立,高15—17厘米,无毛,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平展,与茎近等粗,常常具小分枝。生于砂地上。产新疆北部;伊朗,阿富汗及苏联也有。
7.火把花属
火把花属(学名:Colquhouni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或攀援灌木植物。该属共有6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及中国西南部等地。我国有5种4变种,产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及湖北西部。
(1)形态特征
直立或攀援灌木。茎枝圆柱形,幼枝被各式毛被。叶边缘具锯齿或圆齿,被单毛或星毛,叶柄或长或短,明显。轮伞花序通常少花,在茎及小枝上紧密排列成穗状花序,或为簇状、头状至总状花序,具梗或近无梗;苞片细小,线形;花梗短或近于无。花萼管状钟形,10脉,齿5,近于等大,喉部无毛。花冠红、朱红、紫、暗橙色至黄色,有时具斑点,冠筒伸出,弯曲,喉部增大,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全缘或先端微缺,下唇近平展,3裂,裂片稍不等大,中裂片先端有时微缺。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成对靠近,花丝丝状,略被毛,花药椭圆形,2室,室叉开,其后贯通。花柱扁平,先端不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具圆齿。子房无毛。小坚果长圆形或倒披针形,背腹压扁,一面膨起,先端具膜质的翅。
(2)火把花
火把花(Colquhounia coccinea Wall. var. mollis (Schlecht.) Prain),生于多石草坡及灌丛中,在密林中少见,海拔1450—3000米。产云南西部至中部,西藏东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也有。
在云南白族火把节以后花开放如火,故名火把花,可供观赏,人药代密蒙花,用以明目。
8.簇序草属
簇序草属(学名:Craniotome)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一种,分布于尼泊尔经缅甸及老挝至越南北部以及中国云南和四川。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分枝草本,各部密被平展硬毛。
叶具长柄,圆齿;苞叶在花枝最下部者与茎叶同形,在花枝上部者变小,呈苞片状。聚伞花序具梗,多花,蝎尾状,或偶有二歧状,多数密集排列成腋生或顶生下部常分枝的聚伞式圆锥花序。
花小,具柄,其下有小苞片;小苞片线形,具缘毛。
花萼卵珠状,果时近于壶状球形,喉部略收缩,内面在喉部上方有柔毛,10脉,齿5,近相等,其中最上1齿较大。花冠伸出萼筒,冠筒直而短,等粗,喉部略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短小,全缘,内凹,下唇较长,平展,3裂,中裂片最大,均呈卵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平叉开。花柱丝状,先端略增粗,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
子房无毛。小坚果近球状三稜形,细小,有光泽。
(2)簇序草
簇序草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海拔900-3200米。产云南(几遍及全省),四川西部(德昌)及西藏南部(聂拉木);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北部也有。
9.广防风属
广防风属(学名:Epimeredi)也称印度广防风属,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粗壮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中国有1种,产西南至台湾。
属名Epimeredi源于希腊语epemeredi,意为“差异异构体”。
(1)形态特征
直立、粗壮草本。叶具齿;苞叶叶状,向上渐变小而呈苞片状。轮伞花序多花密集,在主茎或侧枝顶端排列成稠密的或间断的长穗状花序;苞片线形,细小。花萼钟形,10脉,不明显,下部有多数纵向细脉,上部横脉网结,齿5,相等,直伸,果时不甚增大。花冠筒与花萼等长,内面有小疏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短,全缘,微凹,下唇平展,长,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微缺或2裂,侧裂片短。雄蕊4,伸出,二强,前对稍长或有时后对较长,前对花药2室,具横的位置,后对药室退化成1室。花柱先端2浅裂,裂片钻形,近相等。花盘平顶,具圆齿。小坚果近圆球形,黑色,具光泽。
(2)广防风
广防风(学名:Epimeredi indicus,英文:Mint)为唇形科广防风属下的一个种。为一杂草,生于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的林缘或路旁等荒地上,海拔40-1580(-2400)米。产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四川,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及台湾;印度,东南亚经马来西亚至菲律宾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全草入药,为民间常用药草,治风湿骨痛、感冒发热、呕吐腹痛、胃气痛、皮肤湿疹、搔痒、乳痈、疮癣、癞疮以及毒虫咬伤等症。
10.沙穗属
沙穗属(学名:Eremostachy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0种,分布于中亚和西亚。中国有沙穗E.moluccelloides Bunge 等2种,均产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稍分枝。基出叶大,具粗齿,缺刻状羽状分裂或深裂,茎生叶较小。轮伞花序密集多花,离生,或聚集成长而粗大的穗状花序,花序或有密生绵状长柔毛或无毛。花无梗,白、黄白至黄色。花萼管状钟形或阔漏斗形,具5短齿,齿为宽截形、圆形、卵形或三角形,顶端具长1.5-7毫米的刺尖头,常在齿间具卵状三角形的小耳,有些种则具有极为增大的萼檐,不深裂成钝裂片,在顶端具短尖头。花冠筒内藏,狭长,内面在基部或中部具柔毛毛环或无毛环而仅有其痕迹,冠檐二唇形,上唇片狭,盔状,外凸,基部狭,内面及边缘上有须毛,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裂片近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在大多数种中具篦齿状流苏形的或深裂的附属物,有时前后对花丝基部均有附属物,且在不同的种中有所差异,或为纵向或为横向,若横向时则花丝基部有横置花冠筒中的小毛鳞,花药2室,室叉开。花盘平顶。花柱先端常不等2浅裂,前裂片较大。小坚果倒卵珠状三棱形,顶端近截平,密被柔毛状须毛。
(2)沙穗
沙穗(学名:Eremostachys moluccelloides),为唇形科沙穗属下的一个植物种。产新疆;生于砾质砂质戈壁干旱地,海拔约430米。分布自欧洲巴尔干半岛经西亚至印度、西伯利亚西部及蒙古。
11.绵参属
绵参属(学名:Eriophyton)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一种,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及中国西南。
(1)形态特征
矮小多年生具肥厚柱状根的草本,全体出土部分被有绵毛。叶正常时为菱形或近圆形,但有时下部茎叶退化成苞片状。轮伞花序通常6花,密集,或有下部者远离;小苞片刺状;花梗无。花萼宽钟形,膜质,近透明,具10脉,齿5,近等大,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花冠淡紫至粉红色,冠筒内藏于萼,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宽大,盔状扁合,向下弯,覆盖下唇,下唇小,近开张,3裂,中裂片稍大,先端微缺或圆形,侧裂片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后对花丝基部加厚,前对花丝顶端宽展,上有突起,花药成对靠近,二室,室贯通,极叉开,有长柔毛。花柱先端2浅裂,裂片略不等大,钻形。花盘平顶。子房无毛。小坚果宽倒卵珠状三棱形,大,顶端浑圆,光滑。
(2)绵参
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为唇形科绵参属植物,生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强度风化的乱石块堆中。分布于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等地。
具有清热解毒,止咳之功效。主治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肝炎,痢疾,痈肿。
12.小野芝麻属
小野芝麻属(学名:Galeobdolon)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状。该属共有约6种,一种分布于西欧及伊朗北部,一种分布于至日本,其余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至西南部的四川。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状。叶各式,具柄。轮伞花序具2-8花;苞片比花萼短,线形,早落。花几无梗或明显具梗。花萼钟形,外面被毛,内面仅在齿上被毛,其余部分无毛,具5脉,脉间的副脉不明显,萼齿5,披针形,后3齿略大于前2齿。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伸出,长约为花萼1.5-2倍,外面被各式毛被,通常在上唇上的较密,冠筒略超出花萼,内面有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稀为倒卵圆形,先端钝或微缺,一般较冠筒为短,稀与之近等长,下唇平展,3裂,中裂片大,倒心形至倒卵圆形,边缘微波状或全缘,侧裂片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花药卵圆形,2室,室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子房裂片先端截形,无毛,或稀于顶部有短硬毛。花盘环状至漏斗状,近平顶。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倒卵圆形至倒锥形,顶端近截形,基部渐狭,无毛或顶端被短毛。
(2)小野芝麻
小野芝麻(学名:Galeobdolon chinense)为唇形科小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根有时具块根。生于疏林中,海拔50-300米。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北部及广西东北部。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厦门。
13.鼬瓣花属
鼬瓣花属(学名:Gale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分枝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欧洲及亚洲温带,主要集中于西欧。我国有鼬瓣花 G. bifida Boenn.1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叉开分枝,或植株下部匍匐,无毛或大都被毛。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齿,具柄。轮伞花序6至多花,腋生,远离,或于茎、枝顶端聚生一起;小苞片细小,线形或披针形。花白、淡黄至紫色,常具斑纹,无梗。花萼管状钟形,5-10脉,口部等大,齿5,等大,或后齿稍长,先端呈坚硬的锥状刺尖。花冠筒直伸出于萼筒,内无毛环,喉部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卵圆形,全缘或具齿,外面被毛,下唇开张,三裂,中裂大较大,倒心形,先端微凹或近圆形,在与侧裂片弯缺处有向上的齿状突起(盾片),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平行,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前对较长,花药2室,背着,横向二瓣开裂,内瓣较小,有纤毛,外瓣较长而大,无毛。花柱先端二裂,裂片钻形,近等大。花盘平顶,或于前方略呈指状增大。小坚果宽倒卵珠形,近扁平,先端钝,光滑。
(2)鼬瓣花
鼬瓣花(学名:Galeopsis bifida)为唇形科鼬瓣花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林缘、路旁、田边、灌木丛或草地等空旷处,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可生长在海拔4000m的地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东北部、西藏等地。
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障,梅毒,疮疡。
14.兔唇花属
兔唇花属(学名:Lagochil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35种,分布于伊朗、阿富汗,经中国和苏联至蒙古。我国有14种,产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及新疆,新疆种类最多。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矮小半灌木;根茎粗厚,木质。茎四棱形,绿白色,坚实,被疏硬毛。叶通常菱形,深裂至羽状深裂,裂片先端通常具刺状尖头稀无刺,叶柄通常在下部的较小,向上渐变短。轮伞花序2-10花,其下承有刺状苞片,在无花的叶腋内有时也生有刺状苞片。花萼钟形至管状钟形,具5脉,喉部倾斜或直,萼齿5,近等长或后3齿较长,三角形,长圆形,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圆形,通常较萼筒为长,稀较短,先端针刺状。花冠内面近基部有疏柔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直伸,微内凹,先端2裂或具4齿缺,外面被柔毛,下唇3裂,斜向上平展,中裂片较大,倒心形,先端2圆裂,小裂片直伸、近直伸或近平展,侧裂片较小或细小,直伸,先端锐尖或微缺。雄蕊4,比花冠长或与之等长,前对较长,花丝扁平,基部有毛或无毛,花药2室,室平行或略叉开,边缘具睫毛。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小坚果扁倒圆锥形,长圆状倒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顶端截平或圆形,外被腺点、尘状毛被、鳞片而粗糙,或无毛被或腺点而光滑。
(2)大花兔唇花
大花兔唇花(学名:Lagochilus grandiflorus),为唇形科兔唇花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多年生植物;根木质。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茎基部分枝铺散,被细硬毛。花期6月。生于山坡岩石中。产新疆北部;模式标本采自新疆特克斯。
全草:消炎,止血,镇静。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15.独一味属
独一味属(学名:Lamiophlom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仅有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一种。
(1)形态特征
无茎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叶莲座状,贴生地面,具皱,具齿,草质,叶脉呈扇形,叶柄扁平而宽,多少抱茎。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成有短葶的头状或短穗状花序,有时下部具分枝而呈短圆锥状;苞片全缘而具缘毛,小苞片针刺状。花萼管状,10脉,萼齿5,短三角形,先端具长刺尖,自内面被丛毛。花冠淡紫、红紫或粉红褐色,冠筒内面密被微柔毛而无明显的毛环,近等大,冠檐二唇形,上唇边缘具齿牙,自内面密被柔毛,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稍露出花冠喉部,花丝扁平,中部以上被微柔毛,基部均无附属器,花药2室,室汇合,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浅杯状;具圆齿。子房无毛。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浅棕色,无毛。
(2)独一味
独一味(学名:Phlomoides rotata)为唇形科独一味属下的一个种。生于高原或高山上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石质高山草甸、河滩地,海拔2700-4500米。产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气滞闪腰、浮肿后流黄水、关节积黄水、骨松质发炎。此外据青海对大白鼠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横切断止血试验,认为本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16.野芝麻属
野芝麻属(学名:Lam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40种,产欧洲、北非及亚洲,我国有3种,产西南部、西北部经中部至东北部。
属名Lamium源于希腊语laimos,意为“咽喉”,指本属植物的花有喉管。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圆形或肾形至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极深的圆齿或为牙齿状锯齿;苞叶与茎叶同形,比花序长许多。轮伞花序4-14花;苞片小,披针状钻形或线形,早落。花萼管状钟形至钟形,具5肋及其间不明显的副脉或10脉,外面多少被毛,喉部微倾斜或等齐,萼齿5,近相等,锥尖,与萼筒等长或比萼筒长。花冠紫红、粉红、浅黄至污白色,通常较花萼长1倍,稀至2倍,外面被毛,内面在冠筒近基部有或无毛环,如有毛环,则为近水平向或斜向,冠筒直伸或弯曲,等大或在毛环上渐扩展,几臌胀,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先端圆形或微凹,多少盔状内弯,下唇向下伸展,3裂,中裂片较大,倒心形,先端微缺或深2裂,侧裂片不明显的浅半圆形或浅圆裂片状,边缘常有1至多个锐尖小齿。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被毛,插生在花冠喉部,花药被毛,2室,室水平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具圆齿。子房裂片先端截形,无毛或具疣,少数有膜质边缘。
(2)野芝麻
野芝麻(学名:Lamium album)为唇形科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长地下匍匐枝。各地常见野生,生荫湿的路旁、山脚或林下。
生于路边、溪旁、田埂及荒坡上,海拔可达2600米。产东北、华北、华东各省区,西北的陕西、甘肃,中南的湖北、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贵州;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民间入药,花用于治子宫及泌尿系统疾患、白带及行经困难,全草用于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3)宝盖草
宝盖草(学名:Lamium amplexicaule)为唇形科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生于路旁、林缘、沼泽草地及宅旁等地,或为田间杂草,海拔可高达4000米。欧洲,亚洲均有广泛的分布。产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
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肿解毒。用于黄疸型肝炎,淋巴结结核,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外用治跌打伤痛,骨折,黄水疮。
17.益母草属
益母草属(学名:Leonuru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分枝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温带,少数种在美洲、非洲各地逸生。中国产12种2变型。
(1)形态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叶3-5裂,下部叶宽大,近掌状分裂,上部茎叶及花序上的苞叶渐狭,全缘,具缺刻或三裂。
轮伞花序多花密集,腋生,多数排列成长穗状花序;小苞片钻形或刺状,坚硬或柔软。花萼倒圆锥形或管状钟形,5脉,齿5,近等大,不明显二唇形,下唇2齿较长,靠合,开展或不甚开展,上唇3齿直立。花冠白、粉红至淡紫色,冠筒比萼筒长,内面无毛环或具斜向或近水平向的毛环,在毛环上膨大或不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倒卵形或卵状圆形,全缘,直伸,外面被柔毛或无毛,下唇直伸或开张,有斑纹,3裂,中裂片与侧裂片等大,长圆状卵圆形,或中裂片大于侧裂片,微心形,边缘膜质,而侧裂片短小,卵形。雄蕊4,前对较长,开花时卷曲或向下弯,后对平行排列于上唇片之下,花药2室,室平行。花柱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
小坚果锐三棱形,顶端截平,基部楔形。
(2)益母草
益母草(学名:Leonurus artemisia),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产中国各地;俄罗斯,朝鲜,日本,热带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有分布。
①生长习性
益母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种植,以较肥沃的土壤为佳,需要充足水分条件,但不宜积水,怕涝。生长于多种环境,海拔可高达3400米。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边,以向阳处为多。
②药用价值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
益母草可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益母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及苯甲酸、氯化钾等。
益母草制剂有兴奋动物子宫的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率。
18.绣球防风属
绣球防风属(学名:Leuca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半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00种,分布自热带非洲经阿拉伯至印度及马来西亚,个别种延至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热带美洲至大安的列斯群岛有2种逸生,中国有7种,产西南部至东部和台湾。
(1)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通常具毛被,稀无毛。叶全缘或具齿。轮伞花序少花至多花,疏离,等大,或于枝条顶端紧缩而变小。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或倒圆锥状,稀膨大,10脉,脉条纹状,直伸或弯曲,萼口等大,或偏斜而后方向前方伸长,齿8-10,等大,或偶有不等大。花冠通常白色,稀黄、紫、浅棕或甚至红色,冠筒不超出萼外,内面具柔毛环或无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全缘或偶有微凹,外密被长柔毛,下唇长于上唇,3裂,中裂大最大。雄蕊4,前对较长,上升至上唇之下,成对靠近,花药2室,室极叉开,其后贯通。花盘时而平顶,全缘或浅波状,时而呈指状向后方伸长。花柱先端不等2裂,后裂片极短,近于消失。小坚果卵珠形,三棱状,几不截平。
(2)绣球防风
绣球防风(学名:Leucas ciliata)为唇形科绣球防风属下的一个种。生于山谷溪边、路旁、灌丛或草滩等处。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具有疏肝活血,祛风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妇女血瘀经闭,胁肋疼痛,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杨梅结毒,疥癣,皮疹。
19.斜萼草属
斜萼草属(学名:Loxocalyx)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种,1变种,均产我国,见于西南部、西北部、中南部及河南和河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通常多分枝。叶具长柄,具齿。轮伞花序少花;小苞片钻形,少数;花梗极短或花具短梗。花萼长陀螺状,基部狭长,外面沿脉上被毛,内面无毛,5脉,显著突出,居间脉有时完全不明显,有时后2居间脉消失,因而呈8脉,有时全部居间脉显著突出,因而呈10脉,横脉明显或不明显,齿5,前2齿靠合,向前增大,后3齿等大,或中齿较大,但均较前2齿小许多,因此萼檐明显呈二唇形,在果时尤为明显。花冠玫瑰红、紫、深紫至暗红色,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冠筒近基部具柔毛环,冠筒细长,伸出于萼筒很多,冠檐二唇形,上唇片盔状,直伸,全缘,下唇片开张,3裂,裂片近等大,中裂片较大,全缘或先端微缺,侧裂片全缘。雄蕊4,几等长,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丝扁平,被微柔毛,花药成对接近,卵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盘平顶,果实明显伸出。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短于上唇片或略伸出。小坚果卵珠状三棱形,顶端平截,被微柔毛。
(2)斜萼草
斜萼草(学名:Loxocalyx urticifolius)为唇形科斜萼草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茎高约1米,钝四棱形,分枝,近无毛或疏被微柔毛。生于林下沟谷中,潮湿处,海拔1200-2700米。分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河南西部及河北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兴山、房县及四川巫山。
20.箭叶水苏属
箭叶水苏属(学名:Metastachyd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箭叶水苏(Metastachydium sagittatum)一种,分布于俄罗斯及中国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斜生,其上有纤维状须根。叶箭形,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大的圆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粗刚毛,下面灰白色,密被射线不等长的贴生星状毛。花序穗状,呈长圆形,由多数轮伞花序密集组成。花萼管状,10脉,明显,齿5,相似,钻形,具刺尖尖头。花冠紫堇色,冠筒内面在中部近喉部宽大处有疏柔毛毛环,在二唇片叉开的下方稍被交错的绒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等于或短于下唇,下唇3裂,中裂片宽肾形,在中部内凹,稍坚硬,边缘宽大,膜质,有不规则的小牙齿或波状,侧裂片宽长圆形或卵圆状长圆形,比中裂片短很多。雄蕊4,二强,不超出花冠喉部,花丝密被成簇的长单毛,且近基部有大小不等的乳凸状毛,基部三角形增大,花药肾形。花柱通过后对雄蕊花丝之间,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线状长圆形。
(2)箭叶水苏
箭叶水苏(学名:Metastachydium sagittatum)为唇形科箭叶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中山地带的草甸上。产新疆南北;俄罗斯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新疆伊犁谷地伊宁附近。
21.冠唇花属
冠唇花属(学名:Microtoen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1种,分布于东南亚至中国南部。中国有20种,均在北纬32度以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草本。茎直立,具四稜。叶对生,具齿。聚伞花常呈二歧状,腋生或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叶叶伏,向上渐小;苞片及小苞片线形,小,早落。
花萼钟形,具不明显的10脉,齿三角形,狭三角形,三角状钻形,长圆形,披针形,线状披针形至线形,5齿近相等或后齿较前齿长许多,有时后面1齿十分伸长,与其余4齿不同形状,果时花萼增大,常呈囊状增大,基部圆形。花冠黄色,稀白色,上唇常为紫红色或褐色,冠筒超过花萼许多,直伸,基部狭,自中部以上扩展,内面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盔状,先端微缺或全缘,基部斜向截形,有时具短爪或小突尖,下唇平展,先端3裂,中裂片舌状至卵圆形,侧裂片卵圆形或圆形。雄蕊4,近等长,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常包于盔内或微露出,花丝扁平,无毛,稀下部被小髯毛,花药2室,药室初水平叉开,后汇合成一室。花柱丝状,与雄蕊等长,先端极不相等2浅裂,前裂片长,钻形,后裂片短以至极不明显。花盘环状或杯状,平顶边缘微有起伏,其裂片与子房裂片互生。子房裂片近圆形,无毛。
小坚果卵圆形,腹面具稜,背部圆,基部收缩,具很小的合生面,深褐色。
(2)冠唇花
冠唇花(学名:Microtoena insuavis)为唇形科冠唇花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650-1000m的林下或林缘。分布于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喘气急,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泻痢腹痛,周身麻木,跌打损伤。
22.钩萼草属
钩萼草属(学名:Notochaete)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钩萼草(N. hamosa)和长刺钩萼草(N. longiaristata)两种,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和中国云南西部等地。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具有粗大的根茎。茎钝四棱形,初具星状簇毛或有具节长硬毛,后近于无毛。叶具长柄,卵圆形至圆形,上面有具节硬毛,下面密布星状簇毛或具节硬毛与星毛混生。轮伞花序腋生,圆球形,多花,疏松或密集,下承以苞片,苞片刺芒状,坚硬,先端呈钩状卷曲,无毛或下部被长柔毛及星状簇毛,长过花冠。花萼管状,5脉,多少明显,齿5,三角形,先端稍下方在肋背上延伸成刺芒,因而萼口膜质且密被长柔毛,或直接在肋背上延伸成刺芒,因而萼口不成膜质且无毛,刺芒如苞片,先端呈钩状卷曲,坚硬,钻形,伸长。花冠粉红或黄色,细小,两面无毛,或内面在喉部多少具柔毛,冠筒直伸,内藏,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外面极密被柔毛,内面无毛。雄蕊4,均上升于上唇片之下,二强,前对较长,花丝丝状,下部有微柔毛,花药成对靠近,二室而略叉开。花柱丝状,先端近等2浅裂。子房无毛或顶端具星毛簇。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先端截形,无毛或具星毛簇。
(2)钩萼草
钩萼草(学名:Notochaete hamosa),为唇形科钩萼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叶片卵形,长5-14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密生具胼胝体的细锯齿状圆齿,坚纸质,上面深绿色。生长于海拔1200-2500米的亚热带常绿林林缘或谷地。分布于云南西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23.喜雨草属
喜雨草属(学名:Ombrochar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喜雨草Ombrocharis dulcis一种,分布于中国湖南西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不分枝,下部无叶,上部具叶,被毛。叶具齿裂。轮伞花序由具3花的聚伞花序组成,排列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小苞片微小。花萼钟形,具11脉,喉部被长柔毛环,果时增大,近膜质,近裂至1/2的二唇形,上唇2深裂,裂片披针形,具短尖头及3脉,下唇约为上唇1/2, 3裂,裂片圆形,具短尖头及1脉,在凹缺下有二叉状的居间脉,网结。冠筒短而宽,冠檐二唇形,上唇微盔状,深2裂,裂片卵圆形,下唇约为上唇1/2,3裂,裂片近等大,近圆形,边缘微波状。雄蕊4,着生在冠筒中部,内藏,前对稍长,花药椭圆形,药室2,近平行,分离。花柱基生,比花冠短,先端相等2浅裂。小坚果4,卵珠形,压扁,淡褐色,光滑。
(2)喜雨草
喜雨草(学名:Ombrocharis dulcis)为唇形科喜雨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湖南(武冈、宁远、通道、道县、新宁)和广西融水县。生长于海拔1000-128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
① 植物学史
自18世纪开始,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植物学家、园艺工作者来到中国,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采集,其中就有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H. Handel-Mazzetti)。1914年,韩马迪开始进入中国采集标本,先后在云南(1914、1915、1916)、四川(1914)、贵州(1917)、湖南(1917、1918)采集标本。1917年秋天从贵州进入湖南,至武冈云山进行了调查,后至长沙过冬;1918年春季又从长沙返回武冈,并沿途调查、采集,6月抵达武冈,8月4日和8日韩马迪在云山先后两次采集到喜雨草的标本,1918年回国后,一直潜心研究中国植物。1936年,韩马迪将喜雨草作为一新属、新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要》,模式标本保存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和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
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5卷唇形科,根据原始文献收录了喜雨草这个湖南特有属、种,并在其中标注“标本未见,摘自原描写”。喜雨草属为唇形科的单型属,为了研究其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在喜雨草被发表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外植物学家相继去模式产地武冈云山寻找,未果。将近一个世纪再也没有喜雨草的标本采集记录。
1992年,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到维也纳大学植物标本馆查看喜雨草模式标本——这是中国植物学家首次见到其真身。新属发表之后,中国国内外植物学家曾多次到其模式产地湖南武冈云山寻找喜雨草,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但都没有找到,当时大家都以为喜雨草已经不幸灭绝。
基于湖南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8月在宁远县发现唇形科一疑难植物,并拍摄了照片(YXL_9500、YXL_9501)。时隔2年,2015年在通道县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同一种植物,拍摄照片并采集了标本(标本号15081805);同年8月份,课题组的吴磊、周辉分别于道县、新宁也拍到这一植物(DSC_1092、DSC_7624)。为鉴定该唇形科疑难物种,该研究团队请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唇形科研究专家向春雷博士进行了鉴定,这才揭开喜雨草的真面目。这是中国植物学家们才第一次见到喜雨草的活体植株及其自然分布情况,之后在湖南省武冈县陆续被重新发现。周建军等根据采集标本及照片对其形态进行详细补充并更正原形态描述,重新确定并订正了该种花萼为3/2式,花冠颜色为白色;向春雷博士和国外植物学家对其进行系统学研究,确定了喜雨草的分类地位。
在第四次全中国中草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项目野外调查、植物标本采集及标本整理鉴定工作中,发现一种特别的唇形科植物,经中山大学冯慧喆初步鉴定,怀疑其是喜雨草,最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唇形科专家向春雷博士鉴定,确定其为喜雨草。
2014年,莫佛艳等人在中国广西融水县采集植物标本时发现喜雨草。2016年8月正值其花期,莫佛艳等人再次去找寻,并拍摄到其花朵。
②主要价值
喜雨草是唇形科的一个单种属植物,即属于唇形科喜雨草属,仅喜雨草一个种。喜雨草的再次发现,对该珍稀植物的保育以及在唇形科中的系统地位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湘黔桂植物区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绝灭(EX)。后于重新被发现。由于上世纪大规模的原生阔叶林遭到破坏,加之喜雨草分布海拔较高,喜阴湿环境,散生,很难被发现。
喜雨草自从作为新属种发表以后,经过多次追踪,都未发现其踪迹,当时人们都以为它不幸灭绝了,消失近百年之后又重新被发现,但其现有的自然分布生境及长势仍然不容乐观。喜雨草多分布于中高海拔、有溪流、排水性良好的阔叶针叶林下,并且呈零星分布状态,自然分布面积小,种群个体数量少,其自然分布植株数量小于大熊猫的数量。喜雨草对生境的专一性是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人工林的除草工作是喜雨草再次遭遇灭绝的潜在危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珍稀稀有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4.脓疮草属
脓疮草属(学名:Panzeria)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7种,分布于亚洲中部的沙漠或沙漠草原地区。中国有3种,1变种,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古。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或多数,多少被有白色绒毛。叶掌状分裂,具长柄。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多数组成或长或短的穗状花序;苞片针刺状,平出或直伸,比萼筒短,多少被毛;花梗无。花萼管状钟形,5脉,明显,居间脉及网脉不明显,齿5,基部为宽三角形,先端为刺状尖头,其中前2齿多少较长。花冠白至黄白色,长2-4厘米,上唇直伸,盔状,外密被柔毛,下唇直伸,3裂,中裂片扁心形,两侧边缘膜质,冠筒约与萼筒等长,内面无毛环。雄蕊4,平行,近于等长或前对稍长,花药卵圆形,二室,横裂。花柱丝状,稍超出于雄蕊或与之等长,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顶端圆形。
(2)脓疮草
脓疮草(学名:Panzeria alaschanica)为唇形科脓疮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宁夏;生长在海拔900-2650米的砂地上。
脓疮草全草入药,用以治疮疥。
25.假野芝麻属
假野芝麻属(学名:Paralamium)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假野芝麻(Paralamium gracile)一种,分布于缅甸、越南及中国云南。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叶宽大,具齿。总状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由密集的聚伞花序组成;花梗短小;苞片及小苞片极微小。花萼钟形,膜质,10脉,果时极为明显,齿5,后一齿最大,顶端平截,果时明显自两侧边缘外卷,其余4齿披针形,前2齿稍大,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筒伸长,细弱,喉部增大,外疏被微柔毛,内面无毛环,但被倒向短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稍内凹,下唇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介抓至上唇片之下,平行靠近,借小缘毛而连接,花药卵圆形,2室,室汇合,极叉开。花柱先端不相等2浅裂。花盘平顶。小坚果扁球状三棱形,细小,有光泽及小窝孔,光滑。
(2)假野芝麻
假野芝麻(学名:Paralamium gracile)为唇形科假野芝麻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水沟旁或林中潮湿地,海拔1150-1800米。产云南东南部及西南部;越南,缅甸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蒙自东南方的山地林中。
26.假糙苏属
假糙苏属(学名:Paraphlom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4种8变种,产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我国有22种8变种,最北分布界限达北纬31°(湖北巴东),属分布的北界在中部大抵以长江流域为界,但在东、西两部却偏南些。
(1)形态特征
草本或半灌木,具根茎;根茎匍匐,斜行,密生须根。茎上升或直立,常下部伏地。叶膜质、薄纸质、坚纸质至近革质,边缘具齿,无柄或具长柄。轮伞花序多花至少花,有时少至每叶腋具1花,有时多少明显地由具总梗或无梗的紧缩聚伞花序组成,在后种情况下常具叶状苞片;小苞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钻形、线形至刺芒状,有时极微小而早落;花梗无或明显。花萼管状、管状钟形或倒圆锥形,外被单毛或具节毛,口部有时略收缩,逐渐增大,或骤然增大,平截至多折叠,5脉,多少明显,齿5,宽三角形,卵圆状三角形,三角形,长三角形,或不明显,先端钻形,刚毛状渐尖,针状,锐尖,渐尖,短尖至明显由脉向外呈翅状伸展,直伸,开展或反折。花冠筒内藏或伸出,内面具毛环,向上逐渐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扁平而直伸,或盔状而内凹,外面密被毛,下唇近水平开张,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多少被毛,花药2室,室平行或略叉开。花柱丝状,超出雄蕊之外,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子房4裂,顶部截平,无毛或被毛。花盘环状或杯状,平顶。小坚果倒卵球形至长圆状三棱形,无毛或被毛。
(2)假糙苏
假糙苏(学名:Paraphlomis javanica),为唇形科假糙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多年生草本,茎单生,高约50厘米,有时可达1.5米;生长海拔(320-)850—1350(-2400)米的热带林荫下。产云南西南部、中南部、南部及东南部,亦产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也有。
27.糙苏属
糙苏属(学名:Phlomoides)也称橙花糙苏属,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0种以上,分布于地中海、近东、亚洲中部至东部。中国有41种,15变种,10变型,分布于全国各地,西南各省区种类最多。
(1)形态特征
叶常具皱纹,苞叶与茎叶同形,上部的渐变小。轮伞花序腋生,常多花密集;苞片通常多数,卵形、披针形至钻形。花通常无梗,稀具梗,黄色、紫色至白色。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5或10脉,脉常凸起,喉部不倾斜,具相等的5齿。花冠筒内藏或略伸出,内面通常具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或盔状,宽而内凹,或自两侧狭窄而呈压扁的龙骨状,稀狭镰状,全缘或具流苏状缺刻的小齿,被绒毛或长柔毛,下唇平展,3圆裂,中裂片极宽或较侧裂片稍宽。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均上升至上唇下,后对花丝基部常突出成附属器,花药成对靠近,2室,室极叉开,后汇合。花柱先端2裂,裂片钻形,后裂片极短或稀达前裂片之半,极少二者近等长。花盘近全缘。小坚果卵状三棱形,先端钝,稀截形,无毛或顶部被毛。
(2)药用价值
该属的根和全草可入药,其性味温辛,可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清热消肿。主治感冒,疮疥肿毒等,从糙苏全草的脂溶性部位共分得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b-葡萄糖-2-O-顺-二十碳烯-9-酸-甘油酯(Ⅰ),甘油酸甘油三酯(Ⅱ),齐墩果酸(Ⅲ),马斯里酸(Ⅳ),熊果酸(Ⅴ),2α-羟基-熊果酸(Ⅵ),3α-羟基-熊果酸(Ⅶ),β-谷甾醇葡萄糖苷(Ⅷ),2,6-二聚果糖(Ⅸ),D-果糖(Ⅹ),D-吡喃葡萄糖(Ⅺ),豆甾醇(ⅩⅡ),β-谷甾醇(ⅩⅢ),油酸(ⅩⅣ),亚油酸(ⅩⅤ),月桂酸(ⅤⅠ)。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Ⅵ、Ⅶ、Ⅸ、Ⅹ Ⅱ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Ⅰ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转化等方法确定。
(3)糙苏
糙苏(学名:Phlomis umbrosa)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中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贵州及广东。糙苏喜阴,生长于海拔200-3200米的疏林下或草坡上。
中国民间用根入药,性苦辛、微温,有消肿、生肌、续筋、接骨之功,兼补肝、肾,强腰膝,又有安胎之效。
(4)螃蟹甲
螃蟹甲(学名:Phlomis younghushandii),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西藏。生于海拔4300-4600米的干燥山坡、灌丛及田野。
螃蟹甲为常用藏药。以干燥块根入药,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清热消肿、止咳祛痰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疮疥肿毒、风湿性关节炎、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28.假水苏属
假水苏属(学名:Stachy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该属共有假水苏(Stachyopsis oblongata)等3种,分布于俄罗斯及中国新疆,新疆3种均产。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为单叶,边缘有粗大锯齿,无柄或具柄。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多数而远离组成或长或短的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至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坚硬或柔软。花萼倒圆锥状,10脉,居间5脉不明显,齿5,等大,三角形,先端刺状长渐尖,外面被微柔毛或丝状长柔毛,内面无毛。花冠大,粉红色,内面在筒部具柔毛环,毛环斜向而间断,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卵圆形,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无毛,全缘,下唇开张,无毛,3裂,中裂片最大,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微缺,侧裂片卵圆形,细小。雄蕊4,前对较长,均延伸于上唇片之下,花丝丝状,扁平,前对无毛,后对具微柔毛,花药卵圆形,2室,室叉开。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波状。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先端斜向截平,基部楔形,无毛。
(2)假水苏
假水苏(学名:Stachyopsis oblongata)为唇形科假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于亚高山草甸草坡上及灌丛中,海拔2000—2300米。产新疆;俄罗斯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29.水苏属
水苏属(学名:Stachys)是唇形科下最大的属之一,为多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该属共有约300种,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在热带中除在山区外几不见,有少数种扩展到较寒冷的地方或高山,不见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南部及智利少见。中国有18种11变种。
(1)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或披散一年生草本,偶有横走根茎而在节上具鳞叶及须根,顶端有念珠状肥大块茎,稀为亚灌木或灌木,毛被多种多样。
茎叶全缘或具齿,苞叶与茎叶同形或退化成苞片。轮伞花序2至多花,常多数组成着生于茎及分枝顶端的穗状花序;小苞片明显或不显著;花柄近于无或具短柄。花红、紫、淡红、灰白、黄或白色,通常较小。花萼管状钟形、倒圆锥形,或管形,5或10脉,口等大或偏斜,齿5,等大或后3齿较大,先端锐尖,刚毛状,微刺尖,或无芒而钝且具胼胝体,直立或反折。花冠筒圆柱形,近等大,内藏或伸出,内面近基部有水平向或斜向的柔毛环,稀无毛环,在毛环上部分的前方呈浅囊状膨大或否,筒上部尚内弯,喉部不增大,冠澹二唇形,上唇直立或近开张,常微盔状,全缘或微缺,稀伸长而近扁平及浅2裂,下唇开张,常比上唇长,3裂,中裂片大,全缘或微缺,侧裂片较短。雄蕊4,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多少伸出于冠筒,前对较长,常在喉部向二侧方弯曲,花药2室,室明显或平行,或常常略叉开。花盘平顶,或稀在前方呈指状膨大。花柱先端2裂,裂片钻形,近等大。
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形,先端钝或圆,光滑或具瘤。
(2)价值用途
此属有许多种可供食用,如各地广泛栽培的甘露子、少花甘露子、蜗儿菜、地蚕;有些种可作为观赏,如绵毛水苏、林地水苏;另一些种又可入药,如水苏、针筒菜、甘露子及西南水苏;更有一些种含芳香油及脂肪油。
(3)水苏
水苏(学名:Stachys japonica)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水沟、河岸等湿地上,海拔在230米以下。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苏联、日本也有。
①植物学史
水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至南北朝,陶弘景日:“方药不用,俗中莫识。”可见,在此时水苏已不知何物。唐《新修本草》开始对水苏有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生下湿水侧,苗似旋复。”五代时期的《蜀本草》言:“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到宋朝的《本草图经》认为江左人所称谓的鸡苏、水苏是两种,并说水苏叶有雁齿,香薷气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水苏、荠芋一类两种尔。水苏气香,荠荸气臭为异。”可见,历代本草对水苏的认识尽管较为混乱,但均认为是一种有香气,长在潮湿的环境下的唇形科植物。
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吴其洛认为《神农本草经》中水苏就是鸡苏,并说“昔人煎鸡苏为饮,今则紫苏盛行,而菜与饮皆不复用鸡苏矣。”由此看来,吴其清所指的水苏与昔人煎煮为饮的鸡苏应不是同一种植物,与现今水苏无香气的特征颇为相似。《植物名实图考》水苏项下附有一图,叶对生,轮伞花序,花冠二唇形,叶表面粗糙如荔枝草,叶缘有钝锯齿,与水苏属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ea Miq.)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水苏的原植物是由早期日本植物分类学者在日本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定名。20世纪初,日本植物分类工作者牧野富太郎编著了《日本植物图鉴》,其中很多植物依据《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图形,对相应的植物附注其中文名称,其中牧野氏认为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为“水苏”,其所附的图与现今水苏形态相似。因此可以肯定“水苏”之名由日本学者牧野拟定,是参考《植物名实图考》将中文名称附到了水苏属相关的植物后面。从此,中文名“水苏”的学名就定为Stachys japonicaMiq.。
②生长习性
水苏生长在海拔较低的湿地上,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土壤,土壤浓度近似中性。土壤水分不足,或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不利于水苏的生长。遇土质粘重及排水不良的土壤,易死亡。
③药用价值
全草或根入药,治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等症,根又治带状疮疹。
功效:祛风解表,止咳利咽,解毒消肿,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凉血止血;治吐血,血淋。
主治: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地蚕
地蚕(学名:Stachys geobombycis)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性喜温暖潮湿的气候,耐热、耐湿,一般生于海拔170-700米的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偏北地区)及广西(苍梧、桂平、陆川、武鸣、罗城、柳州、梧州等地)。
①药用价值
以地蚕的根茎或全草入药。《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具有益肾润肺,补血消疳的功用。主治肺痨咳嗽,吐血,盗汗,肺虚气喘,血虚体弱,小儿疳积,烫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主治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香港中草药》:“润肺生津,止咳,止渴。治肺结核,烫伤。”
②食用价值
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于秋末冬初上市,产品形似蚕蛹,外观喜人,肉质白净,嫩脆可口,宜于泡食。成菜色白微黄,质地细嫩,形态美观,咸辣脆香。贮存百日,其味犹存。
30.铃子香属
铃子香属(学名:Chelonopsis)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6种,分布自克什米尔地区经中国至日本。中国产13种,分布于西北、西南、广东、安徽及浙江。
(1)形态特征
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叶有齿;轮伞花序2——10花;花大,白、黄至紫红色;花萼膜质,钟形,10脉,齿4——5,等大或近等大,或明显呈二唇形,此时上唇具3齿,下唇具2齿;花冠筒长伸出,冠檐二唇形,唇片短而宽,上唇短小,直立,全缘或凹,下唇近开展,3裂,中裂片最大,先端微凹或边缘波状至具牙齿;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具微柔毛,花药成对靠近,2室,室明显叉开,前方具须毛;花盘平顶或斜向而后裂片是指状;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小坚果背腹扁平,顶端具斜向伸长的翅。
(2)小叶铃子香
小叶铃子香(学名:Chelonopsis giraldii)为唇形科铃子香属下的一个种。主要生长在海拔750米的谷地灌丛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太白山及宝鸡妙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