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中西医防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约 1/3 的糖尿病患者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加重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有创面的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率高达22%,糖尿病足的治疗费用很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足溃疡的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我国临床上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典型的全身炎症表现如发热、畏寒、寒战等;局部可出现足部皮肤红肿热痛,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部分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可以通过询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血管、神经以及足部状况及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糖尿病足患者均可通过进行血清炎症标志物测定,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超敏C反应蛋白、血细胞沉降率及降钙素原。
如何分期论治糖尿病足呢?糖尿病足患者初期表现为足趾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则疼痛加剧,休息后疼痛减轻,皮肤苍白发凉。虽然此阶段足趾没有发生破损,但也应该高度警惕,积极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再加外感寒邪而诱发。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内不滋养五脏,外不能通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所以当糖尿病患者下肢出现怕冷、麻木、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应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健脾补肾的方法进行干预。当疼痛进一步加重,局部皮肤出现暗红或紫暗,皮肤发冷、干燥,肌肉萎缩、足动脉搏动消失时,应采用大量的活血补血的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病情控制不佳,寒邪久蕴,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足趾开始红肿破溃。针对破溃的创面应分清阴阳,阴性创面应该以温通,健脾,养血生肌为主。阴性创面恢复周期通常较久因阳气不足,脓不易溃,腐肉不脱,新肉不生。阳性创面,未成脓之前,贵在从内消散,成脓未溃之前,托里透脓。脓出之后局部肿胀,溃破腐烂,肉色不鲜,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病情日久,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久不愈合久不收口,肉芽组织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当益气养阴,养血生肌为法进行治疗。
中医外治疗法也应遵循着不同分期应用不同的外用药进行治疗。足部未溃破的患者,可以改善循环,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也可用一些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熏洗,或将中药做成穴位贴敷,贴于涌泉穴。足部明显怕冷的部位,也可选用药酒进行揉擦缓解症状,如红灵药酒。若创面破溃,疮疡面积较小的阴性创面患者,可用温经散寒的中药方外洗,温通血脉,活血化瘀。创面外敷生肌玉红膏。若疮疡面积较大阳性创面患者,通常为急性感染性创面,应根据病情迅速减压,让脓液顺畅排出,然后再进行清创治疗。清创方法可以采用化腐清创术,外敷中药,让坏死组织自行脱落,达到迅速控制感染的目的。对于坏死组织,采用蚕食清创法,运用中药外治,分层次的逐步去除坏死组织,最大程度的保存患肢。坏死组织难以脱落的,可先软化创面,按松动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组织。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在炎症完全消退后才可施行。当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时,应采用西医介入手术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术后患者下肢怕冷、疼痛的症状会明显得到改善。针对后期新肉不生,久不收口的患者,采用生肌中药外治换药,红药膏,腐去生肌肉散,拔毒生机散等,辅助生肌收口,实现原位再生。也有很多日久不愈的创面会形成一层生物膜,影响创面进一步愈合,此情况可采用九一丹使生物膜脱落。九一丹用量一定要少,用量过多会破坏正常的肉芽组织,忌用强烈的提脓去腐药。生物膜脱落后抑制新肉生长的因素得到解除,可改用生肌散外敷,从而加速新肉的生长,创面愈合。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有效的血糖管理可以预防糖尿病足发生;也要调整好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饮食,控制碳水的摄入,调整蛋白质以及脂肪比例。高血压、血脂异常都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推荐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管超声及足底神经。预防创面形成,包括冻伤,烫伤、外伤等,因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可伴有皮肤感觉减退,故不可直接接触过热的水烫脚,注意泡脚时间不宜过长。穿合适的鞋袜,禁止穿紧口袜、小号鞋、硬鞋等,避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足局部摩擦伤、挤压伤。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做好足部卫生,检查脚是否出现皮肤异常,如有破溃、摩擦伤、胼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应及时就医。切忌赤脚走路。定期修剪趾甲是糖尿病患者居家自护的基本功之一。由于趾甲过长会容易断裂,伤到趾甲周围的组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定期修剪趾甲。平时多做一些下肢运动训练,如甩腿运动、提脚跟、提脚尖、下蹲运动。平时可以双腿抬高90度,做蹬车运动,加强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血液回流。(于才 李倩男)
http://www.news.cn/health/20230627/138500ddaa59486e82c6cb700f5d0aa8/c.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