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曲艺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十大类(大鼓,弹词,琴书,渔鼓道琴、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快板快书,相声、评书)曲艺中最受人欢迎的一种形式。 我国最早的相声,一般认为从民间口技发展演变而米,从清同治年间兴起,发源于河北保定,距今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起初叫“暗春”,“暗”是演员不露面,只在一个布圈里学“口技”,“春”当“说”讲。 清乾隆时诗人蒋士铨在《京师乐府十四首》中,又将口技双簧等称为“像声”意思是象某些声音。后来《日用百科全书》上说:“相声原为口技专名,一人以口舌学飞禽之啼,走兽之鸣,以及社会种种事物之声,故谓之相声”。可见相声是从口技发展而来的。 我国第一代相声艺人叫朱绍文(又称穷不怕,朱少文),原是京剧丑角,那时清朝皇室连年死人,戏园子不准演戏。那时候的普通艺人地位低下,生活异常艰难,不演戏就没有收入。食不果腹的朱绍文只得在北京天桥等处摆地摊演出相声。他的相声很简单,在街头搭个布拥子,或者用白沙子画个圈当场说起来,道具是两块竹板或扇子、手绢,边说边唱,常演的节目有《字象》,《拆十字等,这就是最早的单口相声。后来朱绍文收了两个徒弟,两人合说,这就形成了现在常见的一逗一捧的对口相声。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以说为主,是一种综合性的曲艺艺术。它逗的话多,捧的话少。但捧也很重要,一般相声的起、承、转、合,都靠捧来“掌舵”。 以后又逐渐出现了两人以上的相声,称为“群活”六十年代初期,又出现了化妆相声,它脱胎于相声和南方的滑稽戏,说和表演相互穿插,临时化妆,也有较好的艺术效果。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相声明星,其中侯宝林先生是我国最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之一。我国的相声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喜欢,八十年代开始,相声也开始“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相声作为曲艺行当里最受老百姓喜欢的一门艺术,在一百多年历史中也是逐步发展起来吃的。 当年的朱绍文只是为了糊口而已,解放前的相声艺人们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的口味,肯定有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发生。所以一些个传统相声里面必然掺杂着不好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人们的地位明显提高,社会风气也焕然一新。传统相声里那些负面的东西被大多数人嗤之以鼻,如果相声不改革,只能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在这场改革中,侯宝林先生功不可没,所以才被现在的人们称作一代相声大师。 改革后的相声贴近生活,积极向上,寓教于乐,新颖活泼。不仅老百姓喜闻乐见,据说新中国的领导人们也都喜欢听相声。 几十年来,相声这门艺术,一直长盛不衰,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明星。侯宝林,马季,姜昆,冯巩……他们的一段段相声至今都是经典,不经意间想起依然莞尔。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相声被人为划分成“主流”和“非主流”。 有些人危言耸听说前面几十年相声已经彻底没落了,那怎么可能呢?相声一共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果其中的几十年再“彻底没落”,那我们现在连相声这个词恐怕都很少听到吧! 更有甚者,有人故意推崇传统相声,诋毁新相声,把当年侯宝林先生他们扔掉的一些个破烂儿捡回来,说成是正宗和传承,这简直是要把相声推上绝路。不禁想问问这些个说“相声”的人,难道你们还想回到地摊,逢人就叫一声“爷”,然后送上一脸谄媚笑容,低三下四表演吗?按照你们的逻辑,这才是相声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