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战争的历史。中华民族自炎黄以来至今4600年,期间发生过无数战争,其原因有:利益的争夺,阶级的矛盾,领土的扩张,个人欲望等等,根本原因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古代的战争虽然带来经济的损耗,人员的伤亡,但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阶级的更替,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的发展。按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以及对一个王朝生死存亡的作用来论,排出了中国历史上十个最重要的战争,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涿鹿之战 牧野大战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赤壁之战 灭东突厥之战 岐沟关之战 鄱阳湖之战 一片石之战
1、 涿鹿之战
战争时间:约公元前2500
战争对手:炎黄部落(黄帝)VS东夷集团(蚩尤)
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华夏集团收复中原
战争背景:原始社会中晚期,距今约4600余年前,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争过程: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战争评价: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源头之战。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从这时起,世界上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牧野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
战争对手:周武王VS商纣王
战争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
战争背景: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600多年后,传位至第31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
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战争过程: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指挥联军进攻商纣王的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然而,远方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将士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虽然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要远远多过联军。联军将士刚刚鼓起的勇气又快要低落了。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联军自己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但事实上,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自杀,商朝可以说是已经灭亡了。
战争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3、 长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
战争对手: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战争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
战争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 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 县献给赵国。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官民赐爵三级。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战争过程: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赵括到后,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追赶,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秦军把赵军包围后,将其粮道断绝。赵军只得在包围圈中筑工事坚守,以待援军。秦昭王听到后,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及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赵军分为4队,轮番向外冲击,都不能突围。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夜里将降卒全部坑杀,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坑杀降卒40余万人。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战争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是从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4 、巨鹿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07年12月
战争对手:楚军为首的义军(项羽)VS秦军(章邯、王离)
战争结果:义军以少胜多,全歼秦王离20万,迫降秦章邯20万
战争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徐州)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
秦王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章邯军作为秦军的主力,与农民军凶狠拼杀,首先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旋即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接着其又调转兵锋,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章邯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调原驻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战争过程:秦二世二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楚国援赵大军进至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十一月,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其中九指多次),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也冲出营垒助战。秦二世三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楚军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战争评价: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5、 垓下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02年十月
战争对手:汉联军(刘邦、韩信、英布)VS楚军(项羽)
战争结果:汉军胜利,斩首楚军8万,项羽自杀
战争背景: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四年八月,项羽、刘邦在荥阳、成皋已相持两年多。项羽因腹背受敌,少食无助,被迫与刘邦订立和,以鸿沟(古运河名)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因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过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评价: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6、 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208年
战争对手:孙刘联军(周瑜、刘备)VS曹军(曹操)
战争结果:孙刘联军胜利,曹军伤亡过半
战争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其时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后又败袁绍三子,袁熙袁谭袁尚及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黄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仅余西北马腾。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当时长江以南的诸侯主要有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而刘备此时在汝南,于新野战败,逃亡江夏,本栖身刘表,然荆州军事实力本就不足以抵抗曹操,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鲁肃于是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一回来便为孙权分析了曹军的劣势,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孙权即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进驻夏口。是年冬,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战争过程: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战争评价:三国鼎立的的奠定之战。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从此开创了三国鼎立的的局面。
7 、灭东突厥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
战争对手:唐军(李靖)VS东突厥军(颉利可汗)
战争结果:唐军大胜,灭东突厥国
战争背景: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后,东突厥汗国就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独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国。隋末唐初,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即位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当时中原的隋朝政府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此起彼伏,混战不休,因此无暇顾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在太原起兵,参与对中原的争夺。当时他用空城计吓退过来犯的突厥军队。但是李渊仍然明白自己无法于突厥骑兵抗衡,因此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当时李渊与始毕可汗的约定是,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总的来说,唐军处于弱势。李渊和李建成甚至想过要迁都以避免被突厥围歼。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尚未将薛万彻、罗艺等李建成余部铲除干净,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他自己则协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后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渭水会盟后,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战争过程:公元629年,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苏定方为副,率领中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张公瑾、高甑生为副,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秦叔宝为副,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程知节为副,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段志玄为副,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十余员大将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次年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副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攻下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君王。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战争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战略胜利。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8、 岐沟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986年5月
战争对手:宋军(曹彬)vs 辽军(萧太后)
战争结果:宋军惨败,步入数百年被动挨打之歧路。
战争背景: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战争过程:是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部署三路进击:东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率兵10余万,由地形平坦开阔的雄、霸(今河北雄县、霸州)地区北进,趋固安(今属河北)、涿州;另以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经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趋涿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率数万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趋飞狐(今河北涞源),攻取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云、应、朔路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杨业为副都部署,率军自代州(今山西代县)越恒山出雁门关,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朔、应(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辽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决定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趋涿州阻击,继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自与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进援山后,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命林牙(官职)勤德守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军由海上袭击侧后。
三月初,宋军开始进攻。西路军出雁门关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后,转破应州,北取云州;中路军克飞狐,分兵一部围灵丘(今属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飞狐北击败辽援军后,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线已攻占山后要地。此时,东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避免与宋军争锋;昼出精锐虚张声势,夜遣轻骑袭扰,暗潜部分兵力设伏宋军侧后,断其粮道,疲惫宋军。曹彬10万军占据涿州仅旬余,即迫于粮草不济而退兵。至白沟(今河北新城东南)被太宗传令即止,严令其缘白沟河趋新城,与米信部会合,养精蓄锐,待中、西两路会师,再北进取幽州。曹彬率军抵新城后,由于部众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会师,即又孤军冒进,往攻涿州。时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击,推进艰难、迟缓,复抵涿州时,士气已疲乏不堪。这时,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领溃军逃至拒马河,连夜抢涉,慌乱中人马相踏,伤亡甚众。残部退营易水南又被辽军追及,士卒惊遁,被杀数万,余众奔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七月初,辽移师西线,以10万大军实施反攻,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以东路主力溃败,无法实现合围幽州意图,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未几,又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内迁。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倪及潘美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潘美、王倪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战争评价: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夺回幽云十六州,取得对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卫权,始终是大宋太祖毕生未曾圆满的夙愿;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艰险的宋太宗所以宁可与民休息、八载隐忍不发的原因。为此,太宗厉兵秣马,殚精竭虑,纸上周密谋划,自信万无一失之时,以老成持重的名将曹彬为帅,举全国精锐,以雷霆之势,步步为营,直指幽州。然事与愿违,被太宗弱智的军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对灵活机动、指挥自如的辽国铁骑,力战崩盘,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9 、鄱阳湖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
战争对手:明军(朱元璋)V汉军(陈友谅)
战争结果:朱元璋获得胜利,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阵亡,5万余陈军降。
战争背景: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不巧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战争过程: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熗、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战争评价: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明王朝建立的关键性事件。之后,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0 、一片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1644年4月
战争对手:大顺军(李自成)vs明清联军(吴三桂 多尔衮)
战争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
战争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师——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政府,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
崇祯皇帝先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3月5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吴三桂于3月23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
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吴三桂军中劝降,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
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领导人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对俘获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这一行动导致诋毁、攻击农民军的流言蜚语开始像瘟疫一样从北京传往外地。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吴三桂之妾陈圆圆被掳的问题。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起义军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为图生存,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这对清军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弃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
战争过程: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城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
多尔衮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一片石战斗了一天。农民军赴山海关的兵马约十万;吴三桂的兵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身披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当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一来,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三方命运的、惨烈的一片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当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猛烈地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加上连日作战,李军士气已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拼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联合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死者数万。农民军失利后,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决定三方命运的一片石之战,以清吴联军的胜利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战争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这几乎是一场事先谁都未曾料到的战役,也是一场几乎未战而胜负已定的战役。被超级的爆发成长经历冲昏了头的李自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情——将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逼上了绝境。大清攫取了朱元璋子孙们的江山,一坐就是三百年。
附:中国历史上重要战争一览表
涿鹿之战鸣条之战
牧野之战繻葛之战
长勺之战泓水之战
假途灭虢之战城濮之战
邲之战鄢陵之战
鸡父之战柏举之战
越灭吴之战晋阳之战
桂陵、马陵之战济西、即墨之战
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
钜鹿之战成皋之战
井陉之战垓下之战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昆阳之战东汉王朝统一之战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诸葛亮南征之战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
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
淝水之战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隋灭陈之战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末农民战争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洛阳虎牢之战唐攻东突厥之战
唐平定安史叛乱之战李愬夜袭蔡州之战
唐未农民战争北宋统一战争
宋辽战争宗泽东京保卫战
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
郾城、颍昌之战柘皋之战
唐岛之战采石之战
蒙古西征之战蒙金之战
宋蒙钓鱼城之战襄樊之战
伯颜取临安之战鄱阳湖之战
靖难之役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明京师保卫战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明援朝抗日之战萨尔浒之战
明末农民战争一片石之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雅克萨之战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北伐之战太平军湖口大捷
三河之战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
高楼寨之战金积堡之战
十里坡之战黄飘大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马尾海战
镇南关大战甲午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
山东半岛之战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抗击八国联军的大沽、天津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北京之战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
涿鹿之战 牧野大战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赤壁之战 灭东突厥之战 岐沟关之战 鄱阳湖之战 一片石之战
1、 涿鹿之战
战争时间:约公元前2500
战争对手:炎黄部落(黄帝)VS东夷集团(蚩尤)
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华夏集团收复中原
战争背景:原始社会中晚期,距今约4600余年前,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争过程: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战争评价: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源头之战。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从这时起,世界上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牧野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
战争对手:周武王VS商纣王
战争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
战争背景: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600多年后,传位至第31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
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战争过程: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指挥联军进攻商纣王的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然而,远方前来阻截的商军阵形也渐渐显出轮廓。本来斗志昂扬的将士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虽然不知道对方确切有多少人,但要远远多过联军。联军将士刚刚鼓起的勇气又快要低落了。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联军自己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但事实上,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自杀,商朝可以说是已经灭亡了。
战争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3、 长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
战争对手: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战争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
战争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 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 县献给赵国。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官民赐爵三级。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战争过程: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赵括到后,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追赶,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秦军把赵军包围后,将其粮道断绝。赵军只得在包围圈中筑工事坚守,以待援军。秦昭王听到后,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及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赵军分为4队,轮番向外冲击,都不能突围。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夜里将降卒全部坑杀,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坑杀降卒40余万人。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战争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是从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4 、巨鹿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07年12月
战争对手:楚军为首的义军(项羽)VS秦军(章邯、王离)
战争结果:义军以少胜多,全歼秦王离20万,迫降秦章邯20万
战争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徐州)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
秦王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章邯军作为秦军的主力,与农民军凶狠拼杀,首先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旋即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接着其又调转兵锋,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章邯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调原驻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战争过程:秦二世二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楚国援赵大军进至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十一月,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其中九指多次),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也冲出营垒助战。秦二世三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楚军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战争评价: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5、 垓下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202年十月
战争对手:汉联军(刘邦、韩信、英布)VS楚军(项羽)
战争结果:汉军胜利,斩首楚军8万,项羽自杀
战争背景: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四年八月,项羽、刘邦在荥阳、成皋已相持两年多。项羽因腹背受敌,少食无助,被迫与刘邦订立和,以鸿沟(古运河名)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因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过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评价: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6、 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208年
战争对手:孙刘联军(周瑜、刘备)VS曹军(曹操)
战争结果:孙刘联军胜利,曹军伤亡过半
战争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其时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后又败袁绍三子,袁熙袁谭袁尚及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黄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仅余西北马腾。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当时长江以南的诸侯主要有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而刘备此时在汝南,于新野战败,逃亡江夏,本栖身刘表,然荆州军事实力本就不足以抵抗曹操,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鲁肃于是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一回来便为孙权分析了曹军的劣势,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孙权即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进驻夏口。是年冬,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战争过程: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战争评价:三国鼎立的的奠定之战。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从此开创了三国鼎立的的局面。
7 、灭东突厥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
战争对手:唐军(李靖)VS东突厥军(颉利可汗)
战争结果:唐军大胜,灭东突厥国
战争背景: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后,东突厥汗国就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独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国。隋末唐初,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即位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当时中原的隋朝政府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此起彼伏,混战不休,因此无暇顾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在太原起兵,参与对中原的争夺。当时他用空城计吓退过来犯的突厥军队。但是李渊仍然明白自己无法于突厥骑兵抗衡,因此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当时李渊与始毕可汗的约定是,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总的来说,唐军处于弱势。李渊和李建成甚至想过要迁都以避免被突厥围歼。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尚未将薛万彻、罗艺等李建成余部铲除干净,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他自己则协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后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渭水会盟后,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战争过程:公元629年,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苏定方为副,率领中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张公瑾、高甑生为副,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秦叔宝为副,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程知节为副,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段志玄为副,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十余员大将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次年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副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攻下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君王。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战争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战略胜利。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8、 岐沟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986年5月
战争对手:宋军(曹彬)vs 辽军(萧太后)
战争结果:宋军惨败,步入数百年被动挨打之歧路。
战争背景: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战争过程:是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部署三路进击:东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率兵10余万,由地形平坦开阔的雄、霸(今河北雄县、霸州)地区北进,趋固安(今属河北)、涿州;另以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经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趋涿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率数万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趋飞狐(今河北涞源),攻取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云、应、朔路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杨业为副都部署,率军自代州(今山西代县)越恒山出雁门关,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朔、应(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辽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决定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趋涿州阻击,继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自与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进援山后,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命林牙(官职)勤德守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军由海上袭击侧后。
三月初,宋军开始进攻。西路军出雁门关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后,转破应州,北取云州;中路军克飞狐,分兵一部围灵丘(今属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飞狐北击败辽援军后,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线已攻占山后要地。此时,东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避免与宋军争锋;昼出精锐虚张声势,夜遣轻骑袭扰,暗潜部分兵力设伏宋军侧后,断其粮道,疲惫宋军。曹彬10万军占据涿州仅旬余,即迫于粮草不济而退兵。至白沟(今河北新城东南)被太宗传令即止,严令其缘白沟河趋新城,与米信部会合,养精蓄锐,待中、西两路会师,再北进取幽州。曹彬率军抵新城后,由于部众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会师,即又孤军冒进,往攻涿州。时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击,推进艰难、迟缓,复抵涿州时,士气已疲乏不堪。这时,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领溃军逃至拒马河,连夜抢涉,慌乱中人马相踏,伤亡甚众。残部退营易水南又被辽军追及,士卒惊遁,被杀数万,余众奔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七月初,辽移师西线,以10万大军实施反攻,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以东路主力溃败,无法实现合围幽州意图,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未几,又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内迁。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倪及潘美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潘美、王倪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战争评价: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夺回幽云十六州,取得对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卫权,始终是大宋太祖毕生未曾圆满的夙愿;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艰险的宋太宗所以宁可与民休息、八载隐忍不发的原因。为此,太宗厉兵秣马,殚精竭虑,纸上周密谋划,自信万无一失之时,以老成持重的名将曹彬为帅,举全国精锐,以雷霆之势,步步为营,直指幽州。然事与愿违,被太宗弱智的军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对灵活机动、指挥自如的辽国铁骑,力战崩盘,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9 、鄱阳湖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
战争对手:明军(朱元璋)V汉军(陈友谅)
战争结果:朱元璋获得胜利,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阵亡,5万余陈军降。
战争背景: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不巧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战争过程: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熗、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战争评价: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明王朝建立的关键性事件。之后,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0 、一片石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1644年4月
战争对手:大顺军(李自成)vs明清联军(吴三桂 多尔衮)
战争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
战争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师——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政府,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
崇祯皇帝先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3月5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吴三桂于3月23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
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吴三桂军中劝降,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
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领导人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对俘获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这一行动导致诋毁、攻击农民军的流言蜚语开始像瘟疫一样从北京传往外地。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吴三桂之妾陈圆圆被掳的问题。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起义军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为图生存,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这对清军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弃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
战争过程: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城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
多尔衮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一片石战斗了一天。农民军赴山海关的兵马约十万;吴三桂的兵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身披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当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一来,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三方命运的、惨烈的一片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当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猛烈地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加上连日作战,李军士气已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拼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联合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死者数万。农民军失利后,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决定三方命运的一片石之战,以清吴联军的胜利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战争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这几乎是一场事先谁都未曾料到的战役,也是一场几乎未战而胜负已定的战役。被超级的爆发成长经历冲昏了头的李自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情——将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逼上了绝境。大清攫取了朱元璋子孙们的江山,一坐就是三百年。
附:中国历史上重要战争一览表
涿鹿之战鸣条之战
牧野之战繻葛之战
长勺之战泓水之战
假途灭虢之战城濮之战
邲之战鄢陵之战
鸡父之战柏举之战
越灭吴之战晋阳之战
桂陵、马陵之战济西、即墨之战
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
钜鹿之战成皋之战
井陉之战垓下之战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昆阳之战东汉王朝统一之战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诸葛亮南征之战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
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
淝水之战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隋灭陈之战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末农民战争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洛阳虎牢之战唐攻东突厥之战
唐平定安史叛乱之战李愬夜袭蔡州之战
唐未农民战争北宋统一战争
宋辽战争宗泽东京保卫战
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
郾城、颍昌之战柘皋之战
唐岛之战采石之战
蒙古西征之战蒙金之战
宋蒙钓鱼城之战襄樊之战
伯颜取临安之战鄱阳湖之战
靖难之役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明京师保卫战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明援朝抗日之战萨尔浒之战
明末农民战争一片石之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雅克萨之战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北伐之战太平军湖口大捷
三河之战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
高楼寨之战金积堡之战
十里坡之战黄飘大捷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马尾海战
镇南关大战甲午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
山东半岛之战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抗击八国联军的大沽、天津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北京之战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