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有两位皇帝很特殊,他们与底层民众有较多接触,深知人间疾苦,所以政绩卓著,他们就是文帝与宣帝,文帝多少还是王爷,而宣帝人生传奇色彩更浓,童年在狱中度过,长大更是长年浪迹于民间。 作为武帝的曾孙,原本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能被霍光选中作为皇帝,也是霍光的私心作祟,也有一丝无奈。 在宣帝之前,霍光选中一个刘贺,可惜这家伙烂泥扶不上墙,做了23天皇帝,把后宫搞得乌烟瘴气,霍光无奈废了他,总觉得颜面无光。自己选了这个货色。 在他辅佐昭帝几年里,他尽职尽责,先后除掉对手,独掌朝纲,昭帝薨后,霍光为了确保霍氏长久富贵,就为巩固和扩展自己的权位谋划起来。他要选一个听话的,实力不能太强的。 尽管武帝的孙子一辈还有好几个,宗室中诸侯王更有一大群,但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 这时,光禄大夫的丙吉给他带来一线希望,他提出了一个未来新皇的人选: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 谁知,出人意料的顺利,霍光同意了。 就这样,一介平民入住未央宫,先封阳武侯,然后奉上天子玺绶,谒高帝太庙,受群臣朝贺称帝。 可想而知,一个毫无背景,只顶着皇孙头衔,爷爷还没平反,当上皇帝,有多尴尬。 可是,他却和文帝一样,靠着隐忍与智慧,扳倒了势力强大的霍氏家族,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没背景,那就依靠权臣,示弱优先。 他也像文帝那样,最先要做的事便是封赏霍光等迎立有功大臣。受封赏者多达二十五人,我们来看看对霍光的赏赐: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加封七千户,前已封一万三千户,合计二万户。前后赏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疋,奴婢一百七十人,马二千匹,甲第一区。 宣帝继位后,霍光又开始了试探,奏请归政,宣帝坚决不受,并规定朝中大小事依旧先禀报霍光,再奏明宣帝。 并且霍光儿子,侄子都给予了显赫官衔。儿子霍禹、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云,皆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为东、西宫卫尉。另外还有诸兄弟的女婿、外孙,或为诸曹大夫,或为骑都尉,皆得给事禁中,并享有奉朝请的政治优遇。 因而《汉书》本传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霍光及其家族的权势:“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简单说,朝廷上上下下,都是霍家的人。 给足了霍光面子,他很满意。也不为难宣帝。 宣帝一直在忍,并不代表他啥事不做。在选择皇后这事上,他就做了一回主。原来霍光想让女儿霍成君做皇后,继续巩固权力,宣帝本来有结发妻子许平君,他心里不愿意。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位和保护共过患难的妻子,这时宣帝第一次使用了他的智慧。 他发了一道奇特的诏令:朕有一柄故剑,曾相伴晨昏,不忍舍弃。望速为之求得!这道没头没脑的诏令,着实让公卿大臣们琢磨了好些日子。经过几番商议,终于猜到了它的真实含义。于是联名奏请立许婕妤为皇后,果然,宣帝立刻高兴地画了个“可”字。 这就是宣帝的对抗,霍光也没办法。 一个民间女子平步青云,突然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这自然是极大的幸运。可是,霍家不会罢休,不到三年,刚分过娩的许皇后就去世了。 宣帝很悲痛,也隐隐觉得不对,但是没有证据,后来霍光再次奏请,霍成君如愿以偿做了皇后。 二、以退为进,默默壮大力量 霍光去世后,霍家依然根深叶茂。宣帝并没有迅速行动。霍光死后,宣帝以近似天子的隆重礼仪为他下葬。霍光生前的博陆侯封号由其子霍禹继嗣,再赐谥霍光为宣成侯。同时又分别封霍光之侄孙霍云为冠阳侯,霍山为乐平侯,并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 这时,只有宣帝自己知道,自己开始有了权力,他要施展他的治国抱负。 留下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彻底改变霍氏“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的局面。 宣帝做得很谨慎,也颇有章法。 他依然给予霍光的好帮手信任,让他们感恩戴德,尽心效命朝廷。 霍光有三个好帮手:张安世、杜延年和田延年。田延年因在大司农任上谎报牛车费案发而自杀,杜延年也在霍光死后不久被免官,后复召先后出为北地、西河太守。在朝的,还剩下一个张安世,时任右将军光禄勋。 宣帝最先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采纳御史大夫魏相的奏议,拜授张安世为大司马大将军,以继霍光之任。张安世诚惶诚恐,表示不能胜任。 宣帝给了他定心丸,让他安心做大将军,对张安世可授以重任,除了他为人谦恭,谨守君臣之礼以外,恰恰因为他曾为霍光得力助手,可以减少霍氏阻力。宣帝这样做,既收获了国家能臣的心,又让霍家安心。 张安世此后一直谨小慎微,不敢专权,总要事事禀奏宣帝裁定。有功全归主上,有过则先自承担。 宣帝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重用魏相。先授以“给事中”之号。 “给事中”就是随时可以见皇上。这荣耀原来都是霍家享有的。 魏相原任御史大夫虽位列三公,但因属外朝官,无特别诏旨不得出入禁中。加授给事中后,便有了类似中朝官的资格,随时应对皇帝顾问。 接着又赐原丞相韦贤黄金百斤,准其退休,而擢任魏相为丞相。同时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丙吉为御史大夫。魏、丙素来友好,他们是宣帝的得力助手,都是宣帝信任的人,在宣帝之世,二人交替相继为御史大夫和丞相。 他的上任,让霍家震动。 因为,魏相在任河南太守期间曾因某些案例处理过严而被霍光下过大狱,宣帝如此接连推重魏相,显然是有意作出的一种进攻性姿态。 三,步步为营,逐步削弱霍家权力 自从霍成君当上皇后,霍家权力达到巅峰,霍成君母亲霍显就渐渐从幕后成了霍家核心关键人物。 不过,作为霍光曾经的小妾,到做了继室,肯定有手段,不过,在政治斗争中,她除了毒辣外,谋略上就显然不行了,而霍光的子孙,好日子过得太久,也没有多少能力突出的。 霍光死后,宣帝以近似天子的宏大礼仪隆重地安葬了霍光,这使霍显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没有了霍光的霍氏家族还将永享大富大贵。 她凭借着特殊权势,一面为先夫越制扩建茔墓,真的把夫君作为天子了,可是,她忘记了,皇帝可以,她不可以。一面又为自己广修宅第,制作辇舆,黄金为饰,又养情人,越发游乐无度。 在这期间,霍光的儿子、侄孙,包括霍禹、霍云、霍山等等,更是大造宅第,招聚宾客,走马平乐馆,围猎黄山苑,甚至依制对天子应有的朝请也懒得参加,随便派个奴仆去应付了事,自己只顾终日游乐,无所忌惮。 有句话说:上帝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霍家显然就是这个状态。直到宣帝对张安世接连委以重任,这位贵妇人才有了警觉,感觉到危险来了。 偏在这时,发生了一桩霍、魏两家家奴在道路上打斗的事件。霍府家奴有恃无恐,竟气势汹汹地要冲进御史府去打闹,魏相只好亲自出来叩头谢罪,这帮人总算扬长而去。 这个就是导火索,魏相终于后发制人,迅速向宣帝提出了一道“去副封以防壅蔽”的奏议,得到宣帝认可后,当即付诸实施。 这道奏议实际是一次夺权,而剥夺的对象正是以奉车都尉而“兼领尚书事”的霍山。 原来依汉制,凡吏民上书,都得有正、副二封。先由领尚书事的官员将副本阅读一遍,以为所言尚可,则报告给皇帝,不可,直接扔了。这也就是说,吏民上书皇帝能否看到,决定权全在领尚书事官员手里。 霍显最大的心病是怕有人上书揭举她毒杀许皇后之事,以前有掌理尚书事的侄孙霍山挡着,还稍微可以放心些;如今魏相奏议取消副封,这就等于叫霍山靠边站,吏民上书不再有任何中间环节,可以直达天子,一旦有人告发,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啊! 而这边,宣帝开始重用许氏、史氏(分别为宣帝岳父、祖母家族)。而霍家正在排出权力中心。 这时的霍显除了抱怨子孙不争气,也无计可施。 但她仍存有一线希望,因为她还有一个当皇后的女儿。希望女儿早早生下一子,并顺利封为太子。可是,却等来了宣帝立已故许皇后所生刘奭为皇太子。 这消息对于霍显不啻是五雷轰顶。这时她又故伎重演。这回是暗中让她的女儿皇后霍成君去毒杀皇太子刘奭,办法仍是在食物中做手脚。霍皇后以继母的身份几次给刘奭赐食,都因那些保、傅太子的官员看护得紧而无法得手。 就在这时,当年霍显毒杀许皇后的事已开始在宫中若隐若现地传开。宣帝其实也早已有所怀疑,这时便采取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措施:撤去霍禹的右将军屯兵官属,仅保留一个名义上与父亲霍光相同的官名—大司马;不佩印绶,实际只是个空衔。 与此同时,又将霍氏家族中原来掌控着警卫京城、皇宫武装力量的那些官员,其中包括霍光自己和他姐姐、女儿的几个女婿,先后收回其军权,或改任闲职,或调离京师。 从这时开始,这些职位都给了许家,史家子弟。这就是说,由许、史二族对霍氏来了个大换班。 已被缴了械的霍氏家族,还不想坐以待毙。他们已经疯狂,打算来场政变让霍家取代刘汉。 商定的办法是:请出上官太后,以她的名义,设宴邀请丞相魏相等诸大臣参加,于席间“承太后制斩之,因废天子而立[霍]禹”(《汉书·霍光传》)。 在西汉两百余年多起谋反案例中,要算这一回最为低劣:既没有像样的策略计谋,也写不出具有号召力的檄文,甚至连政治口号也没有一个。核心人物霍显只能算个刁泼之妇,其余霍禹、霍云、霍山等也全是无能之辈,他们的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结果自然是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被一锅端掉。霍云、霍山皆自杀,霍禹腰斩,霍显以及诸女婿,包括那个女医淳于衍,全都弃市。 顺便说一下,霍氏家族虽因谋反而被诛灭,宣帝还是区别对待,对霍光功绩的推崇却一如既往。十五年后,为肱股大臣特设麒麟阁,为功臣画像陈列其中。共十一位,霍光不仅被列为首位,而且唯有他,不称名,只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能入麒麟阁在当时已被视为特殊荣誉,霍光更享有在这种特殊荣誉中的最高荣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