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黑粗,似乎是苏联武器的代名词。但纵观全球,要问哪种系列武器最为硬核,苏联当仁不让。
苏联之所以与美国抗衡半个世纪,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苏系强悍武装。这里让人产生一个疑问,被西方长期封锁的苏联,是如何拥有一套让美国噤若寒蝉的军工体系的?
尽管苏联如今只是历史书上的反面案例,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在与西方长期交恶的情况下,苏联获得了17枚诺贝尔奖。
红色帝国倒了,肯定做错了一些事情;抗衡美帝半个多世纪,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斯大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当他接管俄国的时候,那是一个还在使用木犁的国家,而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那是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这无疑是对于苏联最为客观的评价。
今天笔者就聊聊苏联军工体系背后的真相。
丘吉尔
硬核扫盲,杜绝漏网之鱼
▼
对于文盲的整治,苏联的手段绝对称得上硬核。
在1917年苏联成立的第三天,一个令文盲们绝望的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打破旧有宗教规定,推行校教分离,男女合校的政策,将全民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后来更是成立了全国扫盲非常委员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先后成立 17600个扫盲站和 5800所半文盲学校,并且还成立了一支百万人参加的扫除文盲协会,负责义务扫盲。经过如此硬核的扫盲运动之后,莫斯科率先成为无文盲城市。
斯大林
除了简单的扫盲,苏联还在全民当中开展义务教育,光是在1933-1937年就新建了两万多所新学校。
仅仅建国二十年之后,苏联全国已经有89.1%认识字了。这里面值得一提的很多人学会书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奴隶。
然而,苏联的扫盲也不仅仅是满足于识字就行。在1985年的时候,苏联曾搞过一个计算机扫盲运动。你们没有看错,苏联的扫盲就是如此接地气和紧跟时代步伐。
扫盲法令
苏联当时计划将计算机编程普及到苏联的每一名中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编程。
按照当时苏联的计划,苏联编写15种国家语言的计算机教科书,同时要为全国130,000多所中学提供100万台以上的计算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诞生了一本科幻小说《康提基号:通往地球之路》。这本刊载由苏联共青团出版的《青年技术》杂志上的小说,为了苏联青少年开启编程探索。
1985年,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时候。这个计划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采购不到高质量和高性能的电脑,苏联学校拥有的计算机不到原计划的十分之一,很多学生基本上只能在纸上写好程序,然后靠想象力在脑子里面运行。
尽管没有真正实现让所有中学生普及编程知识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程序员。
刊登《通往地球之路》的杂志截图
其实,苏联的这项计划并没有任何错,如果非要说它错了的话,它错在了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一个苏联已经失去未来的年代。
变态理科,疯狂数理化
▼
如果说,苏联的扫盲是硬核的话,那么苏联的理科教育只能用“变态”形容了。
美国对于苏联的理科教育作出如此评价:苏联制定的全国统一中小学理科课程大纲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美国人的这番评价,绝对不是商业吹捧,而是对于苏联理科教育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在苏联,学生的内卷从小学开始。学生从上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就有一门课叫做“自然”,这是苏联学生特有的理科启蒙课程。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开始上生物,六年级上物理,七年级又迎来了化学。
军人学习
为了教好学生们的理科,苏联成立了十四个教学法研究所,拥有12,000名专职教学法研究人员。光在1975年一年中就出版了315种教学法的新书。此外,在苏联,对于理科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的学术水平基本上和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齐平。
对于学生的课外教育,苏联也充分考虑到位。很多课程兴趣小组、夏令营活动都是由该领域的苏联科学家亲自指导,而且课外活动十分丰富,从观察天上的星星到去北极实地探险应有尽有。
苏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每年都要开设二十个物理实验。除了一般实验器材外,如果学生的实验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大学里面做实验。
对于某一理科领域成绩突出的学生,苏联专门设有附属于大学的中学,在这样特殊的学校里面,那些高智商的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知识外,每周有一天要在苏联科学院的研究所度过,陪他们学习的是一群科学家和教授们。在这里,每一天的光阴都不会虚度,每一天的时光都是沐浴在知识的沙滩上。
总之一句话,只要你想要学习,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你的求知欲,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面肆意遨游,如果你游不动了,一群科学家们划着小船在船上等你。
逆天设计,狂野军工体
▼
苏联军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的教育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苏联军工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安225
以苏联航空工业设计局为例,旗下有安东诺夫设计局(安225)、伊留申设计局(伊尔76)、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米格31)、苏霍伊设计局(苏35)、卡莫夫设计局(卡52)、图波列夫设计局(图22M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雅克141)、米尔设计局(米8)、米亚西谢夫设计局(米亚4)、别里耶夫设计局(别-103)、拉沃什金设计局(拉11)。
苏联的航空工业在某些领域没有当时的美国技术先进,但是苏联硬是靠着优秀的设计扳回一局。米格25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年,米格25一问世就让北约大为震惊。因为它的速度接近3马赫,一般的空空导弹根本追不上它。以色列F4曾和埃及装备的米格25R侦察机交过手,结果发射的响尾蛇导弹没有追得上米格25R,惊讶的以色列将这款飞机称为“末日战机”。
西方当时笼罩在对米格25的恐惧之中,直到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后,西方才明白,米格25的许多零部件都是落后的,机身根本不是美国当时掌握的钛合金技术而是用的镍合金钢板。即便这样,靠着优秀的设计,米格25整体性能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由此也产生一个专有名词“米格25效应”。
凭借优秀的设计,苏联军工体设计出《红警》中闪电风暴的原型特斯拉塔、米格-105航天战机、717运兵核潜艇、里海怪物“雌鹞”地效飞行器、喷气式高速火车、核能灯塔阵列等逆天脑洞装备。
特斯拉塔
尽管有些装备试验失败了,但是它为苏联的科技打开了一扇门,一扇令世界震惊的门。
很难想象,如果苏联还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会是怎样?
苏联之所以与美国抗衡半个世纪,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苏系强悍武装。这里让人产生一个疑问,被西方长期封锁的苏联,是如何拥有一套让美国噤若寒蝉的军工体系的?
尽管苏联如今只是历史书上的反面案例,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在与西方长期交恶的情况下,苏联获得了17枚诺贝尔奖。
红色帝国倒了,肯定做错了一些事情;抗衡美帝半个多世纪,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斯大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当他接管俄国的时候,那是一个还在使用木犁的国家,而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那是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这无疑是对于苏联最为客观的评价。
今天笔者就聊聊苏联军工体系背后的真相。
丘吉尔
硬核扫盲,杜绝漏网之鱼
▼
对于文盲的整治,苏联的手段绝对称得上硬核。
在1917年苏联成立的第三天,一个令文盲们绝望的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打破旧有宗教规定,推行校教分离,男女合校的政策,将全民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后来更是成立了全国扫盲非常委员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先后成立 17600个扫盲站和 5800所半文盲学校,并且还成立了一支百万人参加的扫除文盲协会,负责义务扫盲。经过如此硬核的扫盲运动之后,莫斯科率先成为无文盲城市。
斯大林
除了简单的扫盲,苏联还在全民当中开展义务教育,光是在1933-1937年就新建了两万多所新学校。
仅仅建国二十年之后,苏联全国已经有89.1%认识字了。这里面值得一提的很多人学会书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奴隶。
然而,苏联的扫盲也不仅仅是满足于识字就行。在1985年的时候,苏联曾搞过一个计算机扫盲运动。你们没有看错,苏联的扫盲就是如此接地气和紧跟时代步伐。
扫盲法令
苏联当时计划将计算机编程普及到苏联的每一名中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编程。
按照当时苏联的计划,苏联编写15种国家语言的计算机教科书,同时要为全国130,000多所中学提供100万台以上的计算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诞生了一本科幻小说《康提基号:通往地球之路》。这本刊载由苏联共青团出版的《青年技术》杂志上的小说,为了苏联青少年开启编程探索。
1985年,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时候。这个计划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采购不到高质量和高性能的电脑,苏联学校拥有的计算机不到原计划的十分之一,很多学生基本上只能在纸上写好程序,然后靠想象力在脑子里面运行。
尽管没有真正实现让所有中学生普及编程知识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程序员。
刊登《通往地球之路》的杂志截图
其实,苏联的这项计划并没有任何错,如果非要说它错了的话,它错在了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一个苏联已经失去未来的年代。
变态理科,疯狂数理化
▼
如果说,苏联的扫盲是硬核的话,那么苏联的理科教育只能用“变态”形容了。
美国对于苏联的理科教育作出如此评价:苏联制定的全国统一中小学理科课程大纲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美国人的这番评价,绝对不是商业吹捧,而是对于苏联理科教育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在苏联,学生的内卷从小学开始。学生从上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就有一门课叫做“自然”,这是苏联学生特有的理科启蒙课程。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开始上生物,六年级上物理,七年级又迎来了化学。
军人学习
为了教好学生们的理科,苏联成立了十四个教学法研究所,拥有12,000名专职教学法研究人员。光在1975年一年中就出版了315种教学法的新书。此外,在苏联,对于理科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的学术水平基本上和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齐平。
对于学生的课外教育,苏联也充分考虑到位。很多课程兴趣小组、夏令营活动都是由该领域的苏联科学家亲自指导,而且课外活动十分丰富,从观察天上的星星到去北极实地探险应有尽有。
苏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每年都要开设二十个物理实验。除了一般实验器材外,如果学生的实验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大学里面做实验。
对于某一理科领域成绩突出的学生,苏联专门设有附属于大学的中学,在这样特殊的学校里面,那些高智商的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知识外,每周有一天要在苏联科学院的研究所度过,陪他们学习的是一群科学家和教授们。在这里,每一天的光阴都不会虚度,每一天的时光都是沐浴在知识的沙滩上。
总之一句话,只要你想要学习,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你的求知欲,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面肆意遨游,如果你游不动了,一群科学家们划着小船在船上等你。
逆天设计,狂野军工体
▼
苏联军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的教育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苏联军工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安225
以苏联航空工业设计局为例,旗下有安东诺夫设计局(安225)、伊留申设计局(伊尔76)、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米格31)、苏霍伊设计局(苏35)、卡莫夫设计局(卡52)、图波列夫设计局(图22M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雅克141)、米尔设计局(米8)、米亚西谢夫设计局(米亚4)、别里耶夫设计局(别-103)、拉沃什金设计局(拉11)。
苏联的航空工业在某些领域没有当时的美国技术先进,但是苏联硬是靠着优秀的设计扳回一局。米格25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年,米格25一问世就让北约大为震惊。因为它的速度接近3马赫,一般的空空导弹根本追不上它。以色列F4曾和埃及装备的米格25R侦察机交过手,结果发射的响尾蛇导弹没有追得上米格25R,惊讶的以色列将这款飞机称为“末日战机”。
西方当时笼罩在对米格25的恐惧之中,直到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后,西方才明白,米格25的许多零部件都是落后的,机身根本不是美国当时掌握的钛合金技术而是用的镍合金钢板。即便这样,靠着优秀的设计,米格25整体性能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由此也产生一个专有名词“米格25效应”。
凭借优秀的设计,苏联军工体设计出《红警》中闪电风暴的原型特斯拉塔、米格-105航天战机、717运兵核潜艇、里海怪物“雌鹞”地效飞行器、喷气式高速火车、核能灯塔阵列等逆天脑洞装备。
特斯拉塔
尽管有些装备试验失败了,但是它为苏联的科技打开了一扇门,一扇令世界震惊的门。
很难想象,如果苏联还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会是怎样?
[ 此帖被kurlinda在2024-04-10 10:0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