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传奇。唐传奇是一种叙事文学体裁,为在魏晋南北朝神异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唐传奇以叙事为主,注重情节铺陈,或叙述奇闻逸事,或叙述男女幽情,中间穿插诗词推动故事发展,在讲故事的同时兼备文采,结尾时往往再进行总结议论。这种文体在唐代极受欢迎,上至皇家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阅读传奇或听以传奇为蓝本的说书。不同以往,女性形象是唐传奇作品非常关注的内容,唐传奇也开创了叙述男女婚恋故事的“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元稹的《莺莺传》。
《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曲折的爱情故事。贞元年间,有一位书生名叫张生,张生温文尔雅,性情温和、容貌俊美。23岁的张生风华正茂,而且坚守德行,洁身自好。朋友嘲笑他不近女色,他只是说自己并非不解风情,而是要等待一个能让自己动心的品貌才华俱佳的女子,因此不愿随随便便地拈花惹草。张生的初次心动很快到来了。唐代佛教盛行,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唐代的佛寺还兼有旅店的功能,很多外地旅人、客商、书生等在旅途中常常借住在寺庙中。张生旅居普救寺时,遇到了17岁的崔莺莺。崔莺莺生得美丽脱俗,元稹这样写道:“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宛如出水芙蓉的崔莺莺一出场,便令张生看呆了,正所谓一见钟情。张生便在席间用话试探莺莺,但是莺莺并不理会他。这次会面之后,坠入情网的张生想要向崔莺莺表达爱慕之情,但又苦于没有媒介。
在唐代的日常生活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深入人心,直接表达爱意将被视为不守礼节的“登徒子”。张生便请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暗中传情,红娘听了直接羞红脸颊,飞也似的逃跑了。张生以为此事没有下文了,没料到第二天红娘竟然主动来找他,直接问他为何不请媒人提亲。张生回答说,自己从小洁身自好,但自从见了莺莺一面便为之倾倒,几天下来寝食难安,如果要按照媒妁婚姻的礼数,纳采问名等一套程序走下来,要三个多月,等不到那时,恐怕已经成了枯死的鱼了。
我国极为重视婚姻礼仪,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礼制度,那时将婚礼称为“昏礼”,这是由于黄昏是阴阳交接的时刻,象征着阴阳结合,因而婚礼也在黄昏时举行。据《仪礼·士昏礼》载,婚礼包括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指的是男方看中了某家的女孩,就会准备纳彩礼,一般为大雁,请媒人前去说明情况,征求对方意见。第二步是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卜问吉凶。第三步是纳吉,民间也称为“过大贴”“换鸾书”,男方父母将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托媒人带给女方。第四步是纳征,男方向女方家里送聘礼,先秦时期的聘礼为一束锦、两张鹿皮,随着时代的演进,聘礼越来越复杂,唐代聘礼包括九种: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第五步是请期,男家择定吉日,请媒人与女家商议婚期。最后一个步骤就是亲迎,男方在婚期当日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新娘登上男方的马车,一起回男方家里,便完成了婚礼的整个程序。
想必红娘被张生的痴情所打动,竟然为张生出主意,她说崔莺莺乃大家闺秀,非常珍惜自己的贞名,自己作为一个婢女去替张生传情,必然会惹她恼怒,但是莺莺喜爱吟诗,你可以写诗送给她。张生大喜,随即写下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当天晚上,红娘便拿着莺莺写的彩笺来了。信上写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聪明的张生立刻读懂了这封信,他趁着夜色,爬上西厢墙外的一棵杏树,翻墙来到莺莺住的西厢。正像诗里写的那样“迎风户半开”,张生进来后却发现红娘躺在床上。红娘吓了一跳说你怎么来了。张生回答:“是崔姑娘写信叫我来的,你替我转告她。”没一会儿,红娘回来了,连声说这就来了。张生兴奋不已,可没想到,莺莺出来神情严肃地教训了他一通,质问他为何让不守礼节的奴婢传递淫逸之词,这样的行为和登徒子没有什么区别。莺莺说原想告诉母亲,可是这样便会出卖了他,如果让红娘传话,又怕引起误会,自己在信中说明又怕他不明白,左思右想便用“鄙靡之词”吸引张生过来,当面和他解释清楚。莺莺最后还要他恪守礼数,不要再来打扰她。说完这一番话后,莺莺便走了。留下张生一人,陷入了绝望。
张生以为和莺莺再无缘分了,可没想到峰回路转。几天后的夜晚,张生正在睡觉,红娘来了,而且带着枕头被褥铺在床上,又搀着莺莺进来。这天晚上的莺莺娇羞依人,和当时训斥他的莺莺判若两人。第二天早晨,红娘才催促莺莺离开。这一夜幽会,让张生觉得是在做梦一般。直到看到手臂上的脂粉,闻到衣服上的香味,才知道这是真的。十几天后,张生没有莺莺的任何消息。他写下了《会真诗》三十韵托红娘送给莺莺。莺莺读了这首情诗以后,就开始了与张生频繁的约会。每天晚上张生与莺莺在西厢同住,维持了一个月。后来张生要离开莺莺去长安,临别许下承诺,莺莺虽然不阻拦他,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几个月后,张生又从长安回来,继续和莺莺幽会。这段时间里让张生对莺莺产生了某种疑惑。莺莺是善于写文章的,张生每每向她求文,都没有得到。在张生看来莺莺明明是一个言辞敏捷的人,但平时却沉默寡言;明明对张生情深义重,却并不向他表达。那时的莺莺时常愁容满面,常常在深夜时独自一人弹琴。张生让她为自己弹奏的时候,她却又不弹了。莺莺的这一切行为让张生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并不了解莺莺,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间流逝,张生要去长安赶考了,莺莺仿佛已经预料到最终的结局,对张生说道:“始乱之,终弃之”,自己不敢有怨恨,从开始到终结,都是张生给自己的恩惠,即便是山盟海誓,也有终结的时候。在这临别之时,莺莺终于给张生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但是才弹了几个音符,便泣不成声。莺莺扔下琴,去了母亲那里,再没回来。
第二年,张生科考没有成功,留在长安,和莺莺的这场爱情故事终结了。朋友们听了这段故事都为之惋惜,张生则为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的解释“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莺莺比作“尤物”“妖女”,对与莺莺的爱情进行了“妖女艳遇”的定性,因而他以事业为重,了断了这段感情,为这段过往找到了让自己信服的阐释。再后来,莺莺嫁给别人,张生也娶了妻子。张生经过莺莺家的时候还想求见叙旧,但莺莺始终没有露面,只送给他一首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大多是以张生的视角来进行书写,但梳理整个故事线索可以发现,实际上在两人关系里掌握主动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其实是莺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是盲目的,只见了莺莺一面,便为她的美色所倾倒。莺莺收到张生的情诗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和反应,在文章中没有揭示。张生爬树翻墙也是收到了莺莺的回信后做出的举动。第二次会面,莺莺又掌握了主动权,容仪端庄地斥责了张生的失礼。既然拒绝了张生的表白,为何又自荐枕席?作品中也没有交代。想必莺莺通过张生的诗和两次会面也对他心有所属,而不愿错过,便出此下策。这种行为在唐代男女大防的社会环境下,是极为危险的。但是莺莺仍然勇敢地做出了和张生幽会的决定,在婚前和他过起了同居生活。《莺莺传》对于莺莺内心的展露不多,但是从张生对莺莺的诸多疑惑中可以看出,莺莺是清醒的,她预料到两人感情的悲剧结局,因而控制自己不过分沉溺于感情,不给张生写文章,也不为他弹琴,而是把苦闷埋在心里。当张生留在长安以后,莺莺也能够洒脱地告别,寻找婚配的良人。反而张生对于这段感情看似主动实则被动,他自始至终不理解莺莺的所思所想,甚至怀疑莺莺对他有没有感情,所以才给这段过往寻找了一个自己看重事业、不与“妖人”纠缠的合理解释。总之,元稹所塑造的莺莺形象,是一个主动寻爱,又不耽溺于爱情的十分清醒的女性形象。莺莺对于爱情有美好的向往,但同时没有丢掉自主意识,虽然在讲究门第的婚姻观念下,这段恋情没有修成正果,但是她也能够不留恋地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元稹的《莺莺传》开创了才子佳人传奇书写模式。后世文人往往为张生和莺莺的结局感到遗憾,因而重新塑造了终成眷属的结局,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等。
唐传奇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在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之下勇敢追求爱情的名门闺秀崔莺莺,也有文武全才平定藩乱的侠女红线。这些女性人物虽然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她们都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约束,但是她们勇敢追求爱情,渴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出了被压抑的女性自我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传奇的男性作者敏锐地发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并且用叙事的方式将这些唐代奇女子的生活展现出来。
《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曲折的爱情故事。贞元年间,有一位书生名叫张生,张生温文尔雅,性情温和、容貌俊美。23岁的张生风华正茂,而且坚守德行,洁身自好。朋友嘲笑他不近女色,他只是说自己并非不解风情,而是要等待一个能让自己动心的品貌才华俱佳的女子,因此不愿随随便便地拈花惹草。张生的初次心动很快到来了。唐代佛教盛行,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唐代的佛寺还兼有旅店的功能,很多外地旅人、客商、书生等在旅途中常常借住在寺庙中。张生旅居普救寺时,遇到了17岁的崔莺莺。崔莺莺生得美丽脱俗,元稹这样写道:“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宛如出水芙蓉的崔莺莺一出场,便令张生看呆了,正所谓一见钟情。张生便在席间用话试探莺莺,但是莺莺并不理会他。这次会面之后,坠入情网的张生想要向崔莺莺表达爱慕之情,但又苦于没有媒介。
在唐代的日常生活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深入人心,直接表达爱意将被视为不守礼节的“登徒子”。张生便请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暗中传情,红娘听了直接羞红脸颊,飞也似的逃跑了。张生以为此事没有下文了,没料到第二天红娘竟然主动来找他,直接问他为何不请媒人提亲。张生回答说,自己从小洁身自好,但自从见了莺莺一面便为之倾倒,几天下来寝食难安,如果要按照媒妁婚姻的礼数,纳采问名等一套程序走下来,要三个多月,等不到那时,恐怕已经成了枯死的鱼了。
我国极为重视婚姻礼仪,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礼制度,那时将婚礼称为“昏礼”,这是由于黄昏是阴阳交接的时刻,象征着阴阳结合,因而婚礼也在黄昏时举行。据《仪礼·士昏礼》载,婚礼包括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指的是男方看中了某家的女孩,就会准备纳彩礼,一般为大雁,请媒人前去说明情况,征求对方意见。第二步是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卜问吉凶。第三步是纳吉,民间也称为“过大贴”“换鸾书”,男方父母将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托媒人带给女方。第四步是纳征,男方向女方家里送聘礼,先秦时期的聘礼为一束锦、两张鹿皮,随着时代的演进,聘礼越来越复杂,唐代聘礼包括九种: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第五步是请期,男家择定吉日,请媒人与女家商议婚期。最后一个步骤就是亲迎,男方在婚期当日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新娘登上男方的马车,一起回男方家里,便完成了婚礼的整个程序。
想必红娘被张生的痴情所打动,竟然为张生出主意,她说崔莺莺乃大家闺秀,非常珍惜自己的贞名,自己作为一个婢女去替张生传情,必然会惹她恼怒,但是莺莺喜爱吟诗,你可以写诗送给她。张生大喜,随即写下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当天晚上,红娘便拿着莺莺写的彩笺来了。信上写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聪明的张生立刻读懂了这封信,他趁着夜色,爬上西厢墙外的一棵杏树,翻墙来到莺莺住的西厢。正像诗里写的那样“迎风户半开”,张生进来后却发现红娘躺在床上。红娘吓了一跳说你怎么来了。张生回答:“是崔姑娘写信叫我来的,你替我转告她。”没一会儿,红娘回来了,连声说这就来了。张生兴奋不已,可没想到,莺莺出来神情严肃地教训了他一通,质问他为何让不守礼节的奴婢传递淫逸之词,这样的行为和登徒子没有什么区别。莺莺说原想告诉母亲,可是这样便会出卖了他,如果让红娘传话,又怕引起误会,自己在信中说明又怕他不明白,左思右想便用“鄙靡之词”吸引张生过来,当面和他解释清楚。莺莺最后还要他恪守礼数,不要再来打扰她。说完这一番话后,莺莺便走了。留下张生一人,陷入了绝望。
张生以为和莺莺再无缘分了,可没想到峰回路转。几天后的夜晚,张生正在睡觉,红娘来了,而且带着枕头被褥铺在床上,又搀着莺莺进来。这天晚上的莺莺娇羞依人,和当时训斥他的莺莺判若两人。第二天早晨,红娘才催促莺莺离开。这一夜幽会,让张生觉得是在做梦一般。直到看到手臂上的脂粉,闻到衣服上的香味,才知道这是真的。十几天后,张生没有莺莺的任何消息。他写下了《会真诗》三十韵托红娘送给莺莺。莺莺读了这首情诗以后,就开始了与张生频繁的约会。每天晚上张生与莺莺在西厢同住,维持了一个月。后来张生要离开莺莺去长安,临别许下承诺,莺莺虽然不阻拦他,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几个月后,张生又从长安回来,继续和莺莺幽会。这段时间里让张生对莺莺产生了某种疑惑。莺莺是善于写文章的,张生每每向她求文,都没有得到。在张生看来莺莺明明是一个言辞敏捷的人,但平时却沉默寡言;明明对张生情深义重,却并不向他表达。那时的莺莺时常愁容满面,常常在深夜时独自一人弹琴。张生让她为自己弹奏的时候,她却又不弹了。莺莺的这一切行为让张生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并不了解莺莺,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间流逝,张生要去长安赶考了,莺莺仿佛已经预料到最终的结局,对张生说道:“始乱之,终弃之”,自己不敢有怨恨,从开始到终结,都是张生给自己的恩惠,即便是山盟海誓,也有终结的时候。在这临别之时,莺莺终于给张生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但是才弹了几个音符,便泣不成声。莺莺扔下琴,去了母亲那里,再没回来。
第二年,张生科考没有成功,留在长安,和莺莺的这场爱情故事终结了。朋友们听了这段故事都为之惋惜,张生则为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的解释“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莺莺比作“尤物”“妖女”,对与莺莺的爱情进行了“妖女艳遇”的定性,因而他以事业为重,了断了这段感情,为这段过往找到了让自己信服的阐释。再后来,莺莺嫁给别人,张生也娶了妻子。张生经过莺莺家的时候还想求见叙旧,但莺莺始终没有露面,只送给他一首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大多是以张生的视角来进行书写,但梳理整个故事线索可以发现,实际上在两人关系里掌握主动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其实是莺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是盲目的,只见了莺莺一面,便为她的美色所倾倒。莺莺收到张生的情诗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和反应,在文章中没有揭示。张生爬树翻墙也是收到了莺莺的回信后做出的举动。第二次会面,莺莺又掌握了主动权,容仪端庄地斥责了张生的失礼。既然拒绝了张生的表白,为何又自荐枕席?作品中也没有交代。想必莺莺通过张生的诗和两次会面也对他心有所属,而不愿错过,便出此下策。这种行为在唐代男女大防的社会环境下,是极为危险的。但是莺莺仍然勇敢地做出了和张生幽会的决定,在婚前和他过起了同居生活。《莺莺传》对于莺莺内心的展露不多,但是从张生对莺莺的诸多疑惑中可以看出,莺莺是清醒的,她预料到两人感情的悲剧结局,因而控制自己不过分沉溺于感情,不给张生写文章,也不为他弹琴,而是把苦闷埋在心里。当张生留在长安以后,莺莺也能够洒脱地告别,寻找婚配的良人。反而张生对于这段感情看似主动实则被动,他自始至终不理解莺莺的所思所想,甚至怀疑莺莺对他有没有感情,所以才给这段过往寻找了一个自己看重事业、不与“妖人”纠缠的合理解释。总之,元稹所塑造的莺莺形象,是一个主动寻爱,又不耽溺于爱情的十分清醒的女性形象。莺莺对于爱情有美好的向往,但同时没有丢掉自主意识,虽然在讲究门第的婚姻观念下,这段恋情没有修成正果,但是她也能够不留恋地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元稹的《莺莺传》开创了才子佳人传奇书写模式。后世文人往往为张生和莺莺的结局感到遗憾,因而重新塑造了终成眷属的结局,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等。
唐传奇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在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之下勇敢追求爱情的名门闺秀崔莺莺,也有文武全才平定藩乱的侠女红线。这些女性人物虽然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她们都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约束,但是她们勇敢追求爱情,渴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出了被压抑的女性自我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传奇的男性作者敏锐地发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并且用叙事的方式将这些唐代奇女子的生活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