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珍稀文物背后
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
而那些在设计和外观上与现代用品相似的文物
更是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
本期,我们带您穿越时空
走近那些满满“穿越感”的文物
一起揭开其中的奥妙之美~
1古蜀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
1986年,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形器一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它们通过分铸法铸造,中心是像轮毂一样的大圆包,四周则等分5道芒刺,最外面则有一个圆将5道光芒连在一起,就像现代大货车的方向盘一样。
从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便引来公众和专家源源不断的猜测,盾牌装饰、车轮残件、外星人方向盘……
曾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盾牌装饰物,其功效是使得盾牌看起来更美观,是一种舞蹈仪式进行时的法器。但是它的中部空隙巨大,显然起不到防御效果,而且太阳轮形器很重,并不利于轻松提起,背面也没有执掌的把手。
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古蜀人制造的车骑的车轮残件。但考古发掘中,并没有车身出土。何况在马拉车的年代,用沉重的青铜做车轮,同样不符合常理。而公众最感兴趣的一种说法,便是源于外星人制作。
经过考古学者们对三星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今主流的观点认为: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实物化。
在三星堆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已经在好几个祭祀坑里发现了青铜太阳轮、神树、眼形器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青铜器,另外还有很多青铜器上面饰有太阳纹,体现了古蜀人对于太阳、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太阳神观念和太阳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比如在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阳鸟形象,以及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转状的太阳纹等等,这些实物都是中国古代民族崇拜太阳及太阳鸟的真实写照。中国也与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玛雅文化共同成为世界上的五大太阳崇拜发源地。
2商代玉耳勺
很难想象,近几年流行起来的采耳清洁,原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而且古时挖耳的工具还如此高雅精致。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殷墟小屯宫殿基址区内的妇好墓进行了发掘,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确定墓主人身份,且未被盗掘的晚商王室级别的墓葬。妇好墓共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就有两枚玉耳勺。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记载,两枚耳挖勺均为玉质,上端是鱼形,一大一小。整个鱼身细长,头向上,小口,眼为圆孔,腮、背鳍、胸、腹鳍均较清晰,无尾。体下端收作短柄,柄末端刻出圆形小勺孔,颇为精巧。
妇好约生活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记载,尤以巾帼英雄形象闻名,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女性将军。她曾统领1.3万人的部队攻打羌方,也曾考察农业生产,主持祭祀,接见各界代表,是商王武丁的配偶。
玉耳勺的出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时人们的精致生活,以及这位商代传奇女将的多面风采。
3战国水晶杯
馆藏于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也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1990年出土于杭州的战国水晶杯,因外形酷似现代社会使用的玻璃杯,一直被许多人称为最具“穿越感”的文物。战国水晶杯是一件战国晚期水晶器皿,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圈足高2厘米。杯型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杯体透明,光素无纹。整体看造型简洁但制作精致,器表经抛光处理,杯底及中部有少量海绵体状的自然结晶。
对大众而言,战国水晶杯的“神奇”在于其器形与人们现在使用的杯子极为相似,并不像2000多年前的物品,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盗墓贼在这里留下的一个玻璃杯。但事实上,如果用手触摸到战国水晶杯就知道,它与现在的啤酒杯材料不同,其手工打造的杯壁更厚,与现代工艺玻璃杯完全不同。
从业内来看,战国水晶杯有三个“谜”。
首先是材料从哪里来——战国水晶杯的材料是一块高纯度水晶,同样纯度的水晶现在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其次是取芯如何取——水晶硬度很高,很难加工,杯子又是斜壁,上宽下窄,所以到底是用类似玉器制作的管钻法,还是用金刚砂打磨,或其他方法取芯,现在都还无法确定;第三个谜是抛光如何实现——外壁抛光相对简单,但因为战国水晶杯上宽下窄,一般人的手伸不进去,里面的部分很难打磨到,古人如何把内壁和底部打磨得光洁平整,也是未解之谜。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发现,所以战国水晶杯是一件“孤品”,这三个“谜”也一直延续至今。
4战国彩绘漆木折叠梳妆盒
这件梳妆盒出土于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梳妆盒文物,它的主人是一位楚国的男性贵族。
它既能翻盖又能伸缩的木胎漆奁整体设计十分巧妙,奁身是由两块木板雕凿铰结而成的,奁内装有可伸缩的支撑件,支撑件与器身的关联部是用青铜制成的,它们上下对接可以打开180度水平放置,有些神似现代的长款粉底盒。
盒子内部还凿有不同形状的浅槽,分别盛放着铜镜、木梳、刮刀与脂粉盒,镜子用来照面,刮刀用于修鬓,木梳用来理发,脂粉用于修容。
古代男子尤其重视妆容仪表,平常出门带上它,随时随地就能整理仪容仪表,这种妆盒不仅反映了当时楚国贵族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当下,现代梳妆盒在继承古代梳妆盒形制、功能、外观等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良——它们变得更加精致,内有暗格、外有雕花,体量增大,功能更全,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
5南宋水晶璧
这件水晶璧出土于浙江台州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外径7.5厘米,内径3.2厘米,厚1.2厘米。璧上系着的丝质编织绳,长达270厘米,粗0.55厘米。无论是晶莹剔透的璧,还是完好如初的绳,都令观者难以置信,它们居然来自八百多年前。
古人称此器物的边为“肉”,孔为“好”。“肉和好”的比例关系不同,则决定了器物的名称。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有这样的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它们之间的形制区别已经很少有人考究,学者们时常将玉瑗、玉环,甚至将玉玦都归属于玉璧的范畴,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
水晶璧为整块优质天然水晶磨制而成,在没有高精度机器设备的古代,很难想象工匠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线规整流畅的水晶物件。此外,这件水晶环佩置于墓主人头部的右脸入殓,可见其对该物的喜爱。
赵伯澐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他的随葬品中除了这件纯度很高的水晶圆璧之外,还有一件轻若木炭的圆璧。通过这些不同材质制作精良的圆璧,可见赵伯澐收藏格调的高雅,也给我们呈现了风雅南宋的一角。
转自:科普中国网
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
而那些在设计和外观上与现代用品相似的文物
更是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
本期,我们带您穿越时空
走近那些满满“穿越感”的文物
一起揭开其中的奥妙之美~
1古蜀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
1986年,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形器一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它们通过分铸法铸造,中心是像轮毂一样的大圆包,四周则等分5道芒刺,最外面则有一个圆将5道光芒连在一起,就像现代大货车的方向盘一样。
从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便引来公众和专家源源不断的猜测,盾牌装饰、车轮残件、外星人方向盘……
曾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盾牌装饰物,其功效是使得盾牌看起来更美观,是一种舞蹈仪式进行时的法器。但是它的中部空隙巨大,显然起不到防御效果,而且太阳轮形器很重,并不利于轻松提起,背面也没有执掌的把手。
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古蜀人制造的车骑的车轮残件。但考古发掘中,并没有车身出土。何况在马拉车的年代,用沉重的青铜做车轮,同样不符合常理。而公众最感兴趣的一种说法,便是源于外星人制作。
经过考古学者们对三星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今主流的观点认为:三星堆青铜太阳轮形器,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实物化。
在三星堆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已经在好几个祭祀坑里发现了青铜太阳轮、神树、眼形器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青铜器,另外还有很多青铜器上面饰有太阳纹,体现了古蜀人对于太阳、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太阳神观念和太阳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比如在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阳鸟形象,以及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转状的太阳纹等等,这些实物都是中国古代民族崇拜太阳及太阳鸟的真实写照。中国也与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玛雅文化共同成为世界上的五大太阳崇拜发源地。
2商代玉耳勺
很难想象,近几年流行起来的采耳清洁,原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而且古时挖耳的工具还如此高雅精致。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殷墟小屯宫殿基址区内的妇好墓进行了发掘,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确定墓主人身份,且未被盗掘的晚商王室级别的墓葬。妇好墓共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就有两枚玉耳勺。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记载,两枚耳挖勺均为玉质,上端是鱼形,一大一小。整个鱼身细长,头向上,小口,眼为圆孔,腮、背鳍、胸、腹鳍均较清晰,无尾。体下端收作短柄,柄末端刻出圆形小勺孔,颇为精巧。
妇好约生活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记载,尤以巾帼英雄形象闻名,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女性将军。她曾统领1.3万人的部队攻打羌方,也曾考察农业生产,主持祭祀,接见各界代表,是商王武丁的配偶。
玉耳勺的出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时人们的精致生活,以及这位商代传奇女将的多面风采。
3战国水晶杯
馆藏于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也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1990年出土于杭州的战国水晶杯,因外形酷似现代社会使用的玻璃杯,一直被许多人称为最具“穿越感”的文物。战国水晶杯是一件战国晚期水晶器皿,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圈足高2厘米。杯型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杯体透明,光素无纹。整体看造型简洁但制作精致,器表经抛光处理,杯底及中部有少量海绵体状的自然结晶。
对大众而言,战国水晶杯的“神奇”在于其器形与人们现在使用的杯子极为相似,并不像2000多年前的物品,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盗墓贼在这里留下的一个玻璃杯。但事实上,如果用手触摸到战国水晶杯就知道,它与现在的啤酒杯材料不同,其手工打造的杯壁更厚,与现代工艺玻璃杯完全不同。
从业内来看,战国水晶杯有三个“谜”。
首先是材料从哪里来——战国水晶杯的材料是一块高纯度水晶,同样纯度的水晶现在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其次是取芯如何取——水晶硬度很高,很难加工,杯子又是斜壁,上宽下窄,所以到底是用类似玉器制作的管钻法,还是用金刚砂打磨,或其他方法取芯,现在都还无法确定;第三个谜是抛光如何实现——外壁抛光相对简单,但因为战国水晶杯上宽下窄,一般人的手伸不进去,里面的部分很难打磨到,古人如何把内壁和底部打磨得光洁平整,也是未解之谜。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发现,所以战国水晶杯是一件“孤品”,这三个“谜”也一直延续至今。
4战国彩绘漆木折叠梳妆盒
这件梳妆盒出土于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梳妆盒文物,它的主人是一位楚国的男性贵族。
它既能翻盖又能伸缩的木胎漆奁整体设计十分巧妙,奁身是由两块木板雕凿铰结而成的,奁内装有可伸缩的支撑件,支撑件与器身的关联部是用青铜制成的,它们上下对接可以打开180度水平放置,有些神似现代的长款粉底盒。
盒子内部还凿有不同形状的浅槽,分别盛放着铜镜、木梳、刮刀与脂粉盒,镜子用来照面,刮刀用于修鬓,木梳用来理发,脂粉用于修容。
古代男子尤其重视妆容仪表,平常出门带上它,随时随地就能整理仪容仪表,这种妆盒不仅反映了当时楚国贵族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当下,现代梳妆盒在继承古代梳妆盒形制、功能、外观等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良——它们变得更加精致,内有暗格、外有雕花,体量增大,功能更全,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
5南宋水晶璧
这件水晶璧出土于浙江台州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外径7.5厘米,内径3.2厘米,厚1.2厘米。璧上系着的丝质编织绳,长达270厘米,粗0.55厘米。无论是晶莹剔透的璧,还是完好如初的绳,都令观者难以置信,它们居然来自八百多年前。
古人称此器物的边为“肉”,孔为“好”。“肉和好”的比例关系不同,则决定了器物的名称。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有这样的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它们之间的形制区别已经很少有人考究,学者们时常将玉瑗、玉环,甚至将玉玦都归属于玉璧的范畴,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
水晶璧为整块优质天然水晶磨制而成,在没有高精度机器设备的古代,很难想象工匠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线规整流畅的水晶物件。此外,这件水晶环佩置于墓主人头部的右脸入殓,可见其对该物的喜爱。
赵伯澐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他的随葬品中除了这件纯度很高的水晶圆璧之外,还有一件轻若木炭的圆璧。通过这些不同材质制作精良的圆璧,可见赵伯澐收藏格调的高雅,也给我们呈现了风雅南宋的一角。
转自:科普中国网
[ 此帖被易璟涵在2024-07-02 09: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