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在冷兵器时代,既有“十八般武艺”,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说。
在南宋华岳著兵书《翠微北征录》中,记录着包括弓、弩、熗、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杵、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徒手格斗)等十八种兵器。
事实上,在中国,形形色色的奇门兵器达到百余种。这些冷兵器不仅是侠士、将领的战斗伙伴,更是文明的见证。
“中华第一剑”竟然是铁镶玉
在冷兵器时代,最受欢迎的就是剑器。剑为百兵之首,提起剑,就不得不提到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可以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的“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是西周晚期的文物,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季墓。
根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王龙正的回忆,当年他是在虢季墓墓室的东南角发现了这把玉柄铁剑,“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一片小小的玉片。”随着清理工作的展开,玉片逐渐过渡成一个圆柱状的东西,上面还刻着花纹。“当我们继续向下清理,就发现了铁器部分,原来是铁镶在了玉器里面!”
据王龙正描述,虽然玉柄铁剑如今整体断裂,但刚被发现时,它的中间还是有很细很细的部分连在一起的,被装在一个用皮革制成的剑鞘内,剑鞘与剑身被铁锈粘连在一起,研究人员根据剑鞘残存的痕迹猜测,剑身是被丝织品包裹着放入剑鞘的。
中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
如果仔细看这把剑,可以发现,剑体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其最大的特点是由铁质剑身、铜制剑芯和玉质剑柄组合而成。
这把剑以玉为柄,剑柄是和田青玉所铸,笔直圆润,像竹节一般有君子之风;以铜为芯,剑柄中部是空的,插有铜芯连接剑身;以铁为身,经鉴定,玉柄铁剑所用的铁是一种叫作块炼渗碳钢的人工冶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这是目前已知并经科学检测认定的我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
在玉柄铁剑被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技术还是个谜,根据史料记载,商代曾用陨铁制造兵器;到了汉代,铁器才有了广泛的应用。
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人们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完成的。金属和玉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材质,生活在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工匠们,却能用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工艺将金属与玉完美结合,制成一件堪称艺术品的实用兵器。玉柄铁剑的出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也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成就了我国冶铁史上的“金玉良缘”。
河南“兵器库”大揭秘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文明和传奇。
玉柄铁剑的出现证明西周时期人类已经会用铁器锻造冷兵器,但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早在夏商时期便已出现,这点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和安阳殷墟等出土的文物就能够得到印证,早在夏商时期,人类已经学会用青铜制作冷兵器并投入战争。
青铜戈——
车战时代的致命武器
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车战时期,此时出现的冷兵器大多由青铜制成,比如适合车战的戈、长柄青铜刀等,戈是装备军队的主要格斗兵器。
于是,“干戈”一词在汉语中可以代指所有军事行动,而“金戈铁马”则是战争的代名词。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戈,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戈,同时也是最早的青铜兵器。
车战中,车士必须在两车错毂时才能使用各自的兵器交手。此时,戈从车旁横伸过去,利于钩杀。因此,青铜戈也被称为车战时代的致命武器。
多戈戟及鐏——
矛戈进阶版之格斗利器
淘汰旧武器,研制出具有多元化的新武器,是提高战斗力、赢得战争的关键。
春秋后期,随着步兵和骑兵的出现,多作正面交锋,横勾式的戈就很难派上用场。于是,一种在钩、啄之外又能刺的多功能武器——由戈和矛联装的戟就应运而生。
2002年,在河南平顶山叶县许国国君墓出土的多戈戟及鐏便是戈和矛的升级版合体。
在戈的头部安装矛尖,变成了具有钩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既可以进行车与车之间的战斗,又可以对付对方迫近战车的步兵。
妇好钺——
一代女将的身份令牌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不仅在实用性方面表现出色,还在艺术性和文化意义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商代的青铜钺,不仅是“劈兵”,还与王权和军事权力紧密相连。
1976年,在安阳殷墟的一座高等级商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钺,这两件青铜钺,一件重9公斤,饰有虎食人纹,另一件重8.5公斤,饰有龙纹,两件铜钺均刻有“妇好”铭文。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令妇好比沚盛伐巴方。王共人乎妇好伐土方。贞王令妇好比侯告伐尸方。”这两件青铜钺的出土被认为是妇好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据专家推测,当年妇好很可能执此大型铜钺,向军队或敌军展示商王室的权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冷兵器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冷兵器积累下一部璀璨夺目的史册,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诉说着刀熗剑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
转自:中国科普网
在南宋华岳著兵书《翠微北征录》中,记录着包括弓、弩、熗、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杵、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徒手格斗)等十八种兵器。
事实上,在中国,形形色色的奇门兵器达到百余种。这些冷兵器不仅是侠士、将领的战斗伙伴,更是文明的见证。
“中华第一剑”竟然是铁镶玉
在冷兵器时代,最受欢迎的就是剑器。剑为百兵之首,提起剑,就不得不提到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可以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的“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是西周晚期的文物,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季墓。
根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王龙正的回忆,当年他是在虢季墓墓室的东南角发现了这把玉柄铁剑,“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一片小小的玉片。”随着清理工作的展开,玉片逐渐过渡成一个圆柱状的东西,上面还刻着花纹。“当我们继续向下清理,就发现了铁器部分,原来是铁镶在了玉器里面!”
据王龙正描述,虽然玉柄铁剑如今整体断裂,但刚被发现时,它的中间还是有很细很细的部分连在一起的,被装在一个用皮革制成的剑鞘内,剑鞘与剑身被铁锈粘连在一起,研究人员根据剑鞘残存的痕迹猜测,剑身是被丝织品包裹着放入剑鞘的。
中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
如果仔细看这把剑,可以发现,剑体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其最大的特点是由铁质剑身、铜制剑芯和玉质剑柄组合而成。
这把剑以玉为柄,剑柄是和田青玉所铸,笔直圆润,像竹节一般有君子之风;以铜为芯,剑柄中部是空的,插有铜芯连接剑身;以铁为身,经鉴定,玉柄铁剑所用的铁是一种叫作块炼渗碳钢的人工冶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这是目前已知并经科学检测认定的我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
在玉柄铁剑被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技术还是个谜,根据史料记载,商代曾用陨铁制造兵器;到了汉代,铁器才有了广泛的应用。
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人们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完成的。金属和玉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材质,生活在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工匠们,却能用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工艺将金属与玉完美结合,制成一件堪称艺术品的实用兵器。玉柄铁剑的出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也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成就了我国冶铁史上的“金玉良缘”。
河南“兵器库”大揭秘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文明和传奇。
玉柄铁剑的出现证明西周时期人类已经会用铁器锻造冷兵器,但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早在夏商时期便已出现,这点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和安阳殷墟等出土的文物就能够得到印证,早在夏商时期,人类已经学会用青铜制作冷兵器并投入战争。
青铜戈——
车战时代的致命武器
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车战时期,此时出现的冷兵器大多由青铜制成,比如适合车战的戈、长柄青铜刀等,戈是装备军队的主要格斗兵器。
于是,“干戈”一词在汉语中可以代指所有军事行动,而“金戈铁马”则是战争的代名词。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戈,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戈,同时也是最早的青铜兵器。
车战中,车士必须在两车错毂时才能使用各自的兵器交手。此时,戈从车旁横伸过去,利于钩杀。因此,青铜戈也被称为车战时代的致命武器。
多戈戟及鐏——
矛戈进阶版之格斗利器
淘汰旧武器,研制出具有多元化的新武器,是提高战斗力、赢得战争的关键。
春秋后期,随着步兵和骑兵的出现,多作正面交锋,横勾式的戈就很难派上用场。于是,一种在钩、啄之外又能刺的多功能武器——由戈和矛联装的戟就应运而生。
2002年,在河南平顶山叶县许国国君墓出土的多戈戟及鐏便是戈和矛的升级版合体。
在戈的头部安装矛尖,变成了具有钩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既可以进行车与车之间的战斗,又可以对付对方迫近战车的步兵。
妇好钺——
一代女将的身份令牌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不仅在实用性方面表现出色,还在艺术性和文化意义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商代的青铜钺,不仅是“劈兵”,还与王权和军事权力紧密相连。
1976年,在安阳殷墟的一座高等级商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钺,这两件青铜钺,一件重9公斤,饰有虎食人纹,另一件重8.5公斤,饰有龙纹,两件铜钺均刻有“妇好”铭文。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令妇好比沚盛伐巴方。王共人乎妇好伐土方。贞王令妇好比侯告伐尸方。”这两件青铜钺的出土被认为是妇好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据专家推测,当年妇好很可能执此大型铜钺,向军队或敌军展示商王室的权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冷兵器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冷兵器积累下一部璀璨夺目的史册,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诉说着刀熗剑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
转自: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