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 [13]三大系列组成。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11月,妈祖信俗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从民俗角度分析和现在流布各地的妈祖信仰表现形式评估,妈祖信俗表现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形成整体系列,它包括《妈祖传说》、《妈祖服饰》、《妈祖祭典》、《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妈祖金身巡安》、《妈祖回娘家》、《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妈祖道场》和《妈祖蔗塔》。
妈祖传说
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仰文化形态。在古代航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到达理想的彼岸。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册都记载了大量的妈祖传说。清代刊行于世的《天妃显圣录》《天后显圣录》等文献,比较集中地辑录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而至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妈祖传说壁画在民间影响更为广泛。1987年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撰过程中,莆田市共采集了妈祖传说故事438篇(包括异文)。还在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妈祖的传说》,向海内外发行,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影响很大。
妈祖服饰
妈祖服饰是流行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种传统服饰。其中妈祖头饰,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妈祖服饰则以妈祖服、妈祖裤组成,妈祖服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从格式上可以追踪到“巫女”和“女道士”的痕迹。妈祖裤俗称“红蓝三截裤”,蓝色代表海水,红色代表火焰,它是《周易》文化的一种延续。
妈祖祭典
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之后,湄洲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后经历代朝廷褒封,从一个民间神灵升格为四海之神。于是,对妈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大致形成了六种类型。
1、郊祭
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种形式。查阅史料,从宋高宗开始,历代皇帝在郊祭时褒封妈祖的记载共13次。这种形式随着中国帝制的消亡而终结。
2、庙祭
庙祭是指各地的妈祖庙宇在妈祖诞辰、妈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项在妈祖庙举行的祭祈形式。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仪式和“迎神、送神”的程式。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妈祖仪式被朝廷列为国家祭典。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制而恢复的。
3、海祭
海祭妈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缅怀、祭祈妈祖的一种形式。妈祖作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众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边,备齐三牲五果,向妈祖女神焚香祷告,祈求海上平安。
4、舟祭
从宋到今,各类航船上都供奉妈祖的神像。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祈求航程平安。这一祭礼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
5、堂祭
堂祭是指妈祖同族后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于世界各地华人,在联谊堂会所举行的祭拜妈祖女神的民俗活动。这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东南亚华侨中广泛流传,祭祈时间一般选在妈祖诞辰或升天纪念日。
6、家祭
家祭是指广大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及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妈祖的习俗活动。
妈祖庙会
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或妈祖诞辰、升天纪念日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安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的参与面十分广泛,是当地民间的艺术盛会。
妈祖供品
妈祖供品制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形成了包括十三类800多种的食品造型艺术。无论从造型、配料、颜色、衬托等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妈祖供品多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塑成各种海鲜、果蔬,符合妈祖的博爱精神,此俗流传千年而不变。
妈祖金身巡安
湄洲妈祖祖庙的最早供奉的妈祖神像称为妈祖金身,被奉为无数妈祖分灵神像中最为珍贵的神灵。妈祖金身巡安在妈祖出巡中被视为最高规格的巡游活动,历代都成为妈祖民俗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过去,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妈祖金身巡游仅限于莆田境内或湄洲岛境内。近年,妈祖金身应邀到台湾、澳门等地巡安,影响极大。
妈祖回娘家
妈祖回娘家是指由贤良港妈祖祖祠或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庙,每年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回到祖祠、祖庙进行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明代,最早是莆田境内的分灵妈祖庙依例举行这种活动,以后逐渐扩展到福清、惠安、泉州等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是2008年农历九月初九,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发起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世界上1000多个妈祖庙派人参加。特别是港、澳、台的妈祖庙广泛参与,形成了妈祖民俗文化交流的大高潮。这类习俗还包含湄洲妈祖祖庙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文峰宫妈祖神像回到城里林氏大宗祠的仪式等等。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这一习俗活动自明代开始流行,主要是各地的妈祖信众认定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女神的发源地,能够到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成为妈祖信众的最大愿望。因为妈祖信众分散各地,这种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无统一时间、无统一规模、无统一行为的特征,谒祖进香按照各地妈祖信众选定的合适时间进行。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接待上千批次的谒祖进香信众。这种妈祖信俗活动由民间自主发起,具有不可阻挡性,在闽台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民俗活动冲破了人为阻隔的藩篱,不少台湾的妈祖信众或不远千里绕道而来,或驾舟直航湄洲岛,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道场
在莆田民间流传的妈祖道场分为两大类。从明代开始,妈祖成为佛教和道教竞相争论归属的神灵,因此出现了佛教和道教的两种《妈祖经》。在民间的妈祖道场也根据信众的不同理念,出现了两种妈祖经并存的情况,甚至妈祖庙的主持也出现过道士或僧人互相交替的历史状况。明末后,莆田的妈祖道场,还加入了三一教成分,不少道场由三一教徒主持。
妈祖蔗塔
在历代妈祖元宵庙会活动中,妈祖蔗塔是一种特色的民间工艺。以涵江延年宫妈祖蔗塔最有名,充分体现了莆田蔗乡人民对妈祖女神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类项目还有妈祖桔塔、妈祖糕塔、妈祖烛山等。
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11月,妈祖信俗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从民俗角度分析和现在流布各地的妈祖信仰表现形式评估,妈祖信俗表现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形成整体系列,它包括《妈祖传说》、《妈祖服饰》、《妈祖祭典》、《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妈祖金身巡安》、《妈祖回娘家》、《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妈祖道场》和《妈祖蔗塔》。
妈祖传说
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仰文化形态。在古代航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到达理想的彼岸。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册都记载了大量的妈祖传说。清代刊行于世的《天妃显圣录》《天后显圣录》等文献,比较集中地辑录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而至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妈祖传说壁画在民间影响更为广泛。1987年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撰过程中,莆田市共采集了妈祖传说故事438篇(包括异文)。还在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妈祖的传说》,向海内外发行,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影响很大。
妈祖服饰
妈祖服饰是流行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种传统服饰。其中妈祖头饰,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妈祖服饰则以妈祖服、妈祖裤组成,妈祖服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从格式上可以追踪到“巫女”和“女道士”的痕迹。妈祖裤俗称“红蓝三截裤”,蓝色代表海水,红色代表火焰,它是《周易》文化的一种延续。
妈祖祭典
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之后,湄洲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后经历代朝廷褒封,从一个民间神灵升格为四海之神。于是,对妈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大致形成了六种类型。
1、郊祭
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种形式。查阅史料,从宋高宗开始,历代皇帝在郊祭时褒封妈祖的记载共13次。这种形式随着中国帝制的消亡而终结。
2、庙祭
庙祭是指各地的妈祖庙宇在妈祖诞辰、妈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项在妈祖庙举行的祭祈形式。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初献、亚献、终献”的三献仪式和“迎神、送神”的程式。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妈祖仪式被朝廷列为国家祭典。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制而恢复的。
3、海祭
海祭妈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缅怀、祭祈妈祖的一种形式。妈祖作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众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边,备齐三牲五果,向妈祖女神焚香祷告,祈求海上平安。
4、舟祭
从宋到今,各类航船上都供奉妈祖的神像。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祈求航程平安。这一祭礼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
5、堂祭
堂祭是指妈祖同族后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于世界各地华人,在联谊堂会所举行的祭拜妈祖女神的民俗活动。这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东南亚华侨中广泛流传,祭祈时间一般选在妈祖诞辰或升天纪念日。
6、家祭
家祭是指广大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及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妈祖的习俗活动。
妈祖庙会
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或妈祖诞辰、升天纪念日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安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的参与面十分广泛,是当地民间的艺术盛会。
妈祖供品
妈祖供品制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形成了包括十三类800多种的食品造型艺术。无论从造型、配料、颜色、衬托等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妈祖供品多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塑成各种海鲜、果蔬,符合妈祖的博爱精神,此俗流传千年而不变。
妈祖金身巡安
湄洲妈祖祖庙的最早供奉的妈祖神像称为妈祖金身,被奉为无数妈祖分灵神像中最为珍贵的神灵。妈祖金身巡安在妈祖出巡中被视为最高规格的巡游活动,历代都成为妈祖民俗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过去,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妈祖金身巡游仅限于莆田境内或湄洲岛境内。近年,妈祖金身应邀到台湾、澳门等地巡安,影响极大。
妈祖回娘家
妈祖回娘家是指由贤良港妈祖祖祠或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庙,每年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回到祖祠、祖庙进行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明代,最早是莆田境内的分灵妈祖庙依例举行这种活动,以后逐渐扩展到福清、惠安、泉州等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是2008年农历九月初九,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发起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世界上1000多个妈祖庙派人参加。特别是港、澳、台的妈祖庙广泛参与,形成了妈祖民俗文化交流的大高潮。这类习俗还包含湄洲妈祖祖庙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文峰宫妈祖神像回到城里林氏大宗祠的仪式等等。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这一习俗活动自明代开始流行,主要是各地的妈祖信众认定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女神的发源地,能够到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成为妈祖信众的最大愿望。因为妈祖信众分散各地,这种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无统一时间、无统一规模、无统一行为的特征,谒祖进香按照各地妈祖信众选定的合适时间进行。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接待上千批次的谒祖进香信众。这种妈祖信俗活动由民间自主发起,具有不可阻挡性,在闽台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民俗活动冲破了人为阻隔的藩篱,不少台湾的妈祖信众或不远千里绕道而来,或驾舟直航湄洲岛,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道场
在莆田民间流传的妈祖道场分为两大类。从明代开始,妈祖成为佛教和道教竞相争论归属的神灵,因此出现了佛教和道教的两种《妈祖经》。在民间的妈祖道场也根据信众的不同理念,出现了两种妈祖经并存的情况,甚至妈祖庙的主持也出现过道士或僧人互相交替的历史状况。明末后,莆田的妈祖道场,还加入了三一教成分,不少道场由三一教徒主持。
妈祖蔗塔
在历代妈祖元宵庙会活动中,妈祖蔗塔是一种特色的民间工艺。以涵江延年宫妈祖蔗塔最有名,充分体现了莆田蔗乡人民对妈祖女神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类项目还有妈祖桔塔、妈祖糕塔、妈祖烛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