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中,陈霸先或许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个。毕竟,就算不与秦、汉、唐、明这些“大一统”的王朝相比,即便在南朝之中,陈霸先的知名度显然也比不上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敢拿自己的肚脐给宋废帝做箭靶的萧道成以及“文治武功一时无双”的萧衍。
更何况,陈霸先所创立的“陈朝”不管是在国力,还是在疆域上,都可谓“南朝之末”。也正因如此,后世似乎往往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位“陈武帝”事实上缝合了“侯景之乱”后破碎的江南,并保卫了南朝数百年来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等历史功绩。
“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
但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吴兴郡”东濒太湖、西据天目(山脉)、北依溧水、南临富春(江),乃是长江以内为数不多的“四塞之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孙皓之所以设立“吴兴郡”是为了在江东士族的内部钳制和西晋司马氏政权军事威胁之下,为孙吴政权打造了一个“末日要塞”。而冠以“吴兴”之名,也可以理解为“让孙吴再次伟大”。
可惜,当一个政权失尽人心之时,任何所谓的天险都难以维持其长久的统治。当铁索封锁的长江都被西晋军队的楼船突破之时,孙皓也失去了逃往“吴兴郡”负隅顽抗的勇气,去洛阳作“归命侯”了。但令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吴兴郡”这个东吴的“末日要塞”却在无主的条件下默默运转着,并逐渐成了南朝的“江东之胆”。
随着东吴政权的覆灭,曾经作为江东本土士族代表的顾、陆、朱、张等吴郡大族,为了避免晋朝的清算而纷纷解除了武装,走上了以经史文章谋求进身之阶的道路。而定居于“吴兴郡”的沈氏、钱氏等家族却借助着“吴兴郡”物产丰饶和相对闭塞的地理优势,暗中苦读兵书、研习战法,逐渐积蓄了力量。
借助着两晋之交的纷乱,在乌程县经营多年的“吴兴沈氏”强势崛起。不仅发展出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其首领沈充甚至开始在吴兴郡自行铸造五铢铜钱,称“沈氏五铢”或“沈郎钱”。面对这样的“地头蛇”,刚刚完成“衣冠南渡”的东晋政府一时竟也没有办法,甚至“共天下”的王氏和司马氏为了压倒对手,还不得不争相拉拢吴兴沈氏。不久之后,吴兴沈氏在东晋、刘宋、萧齐三朝皆有子弟位列朝堂、手握实权,俨然跃入了江东顶级士族的行列。
而在萧齐末年,吴兴沈氏子弟沈约更早早投靠了萧衍,进而成为萧梁政权的开国功臣之一。可惜,才干过人的沈约最终还是遭到萧衍的猜忌,在“伴君如伴虎”的心理高压之下忧惧而死。沈约死后,萧衍虽然并未对其子孙赶尽杀绝,但“吴兴沈氏”却也不可避免地淡出了权力中枢。而为了攫取“吴兴郡”充沛的物资资源和优质兵员,萧衍于公元535年前后任命其族侄萧映为“吴兴太守”。
萧映到任后,大力招揽“吴兴郡”的青年才俊。他首先任命了同为沈姓但不在“吴兴沈氏”谱系中的武康县豪强沈恪为自己的主簿。而正是在沈恪的举荐之下,一个名为陈霸先的吴兴本地人出现在了萧映的面前。
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和发展,陈霸先的家族已逐渐融入了吴兴郡士族的圈子,并走上了“重武轻文”的发展道路。
陈霸先在吴兴郡度过了其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陈书》中称他“少倜傥有大志”显然是溢美之词,但“不治生产”却是事实。毕竟,作为家里的“老二”,陈霸先的哥哥陈道谭、幼弟陈休先都先后被甄选入建邺,加入了太子萧纲的卫队。唯独《陈书》中“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的陈霸先被留在了家中。
好在陈氏家族在吴兴郡还有些影响力,因此陈霸先成年之后还是当上了主管地方治安的“里司”,此后更一度在建邺当了一段时间的“油库吏”。
得益于沈恪的举荐,陈霸先终于在萧映帐下谋到了一个职务。虽然,《陈书》中说萧映对陈霸先非常看重,但从萧映仅给了陈霸先一个负责传递命令的小吏职务(“传教”)来看,少年成名的萧映对于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陈霸先或许有所期待,但应该不会太多。此后数年,陈霸先跟随着历任“北徐州刺史”“黄门侍郎”“卫尉卿”等职务的萧映走南闯北,逐渐脱颖而出。公元540年,萧映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后,陈霸先更与好友沈恪分别以“中直兵参军”和“中兵参军”的名义回乡募兵,正式成为萧映的左膀右臂。
萧映之所以这时重用陈霸先,是因为此时萧梁治下的广州并不太平。公元535年,西江流域的俚族首领、南陵太守陈文彻率众攻占了高要,随后大举进犯广州城。此次叛乱虽然被“衡州刺史”兰钦成功镇压了下去,但升任平南将军、广州刺史的兰钦却在上任后不久就被人毒死了。因此萧梁政权始终未能恢复对西江流域的有效控制。
带着上千名吴兴郡的子弟兵,陈霸先很快便荡平了西江流域的反叛势力。萧映喜出望外之下,当即任命陈霸先为“西江督护、高要郡守”。
然而,萧梁在岭南脆弱的统治基础注定了其所谓的“平叛”永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陈霸先控制西江流域后不久,交州方面又爆发了原萧梁官员李贲领导的大规模叛乱。萧梁宗室成员、交州刺史萧咨仓皇北逃,令李贲成功控制了交州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与萧梁政权分庭抗礼。
对于李贲的叛乱,萧衍第一时间就命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刺史卢子雄、高州(今广东省阳江市)刺史孙冏出兵平叛。但出于对外姓将领的不信任,萧衍要求卢子雄和孙冏的兵马必须受自己的两个侄子——萧映和萧谘节制。
这种叠床架屋的指挥体系,自然造成了萧映和萧谘在战前不顾现实、急功近利的催促进军。战事不顺后,这二人又将黑锅全部甩给了卢子雄和孙冏。而向来“护犊子”的萧衍也自然不会责罚自己的侄子,直接便命败回广州的卢子雄和孙冏自戕。
如此不公的待遇,自然引发了群情激奋。卢子雄旧将杜天合、杜僧明等人发动兵变,率兵包围了广州城。如果不是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从高要赶来支援、击溃了叛军,萧映和萧谘恐怕要提前上演其伯父日后的“台城之围”了。
对于有功的陈霸先,萧衍非常大方地册封其为“新安县子爵”、食邑三百户。萧映至此才算是对陈霸先刮目相看,《陈书》中所谓萧映曾对心腹幕僚表示:“此人(指陈霸先)方将远大”的感叹,或许是在这一时期发出的。
不知道是在广州的水土不服还是被围城的叛军吓破了胆,总之,公元544年冬,萧映于广州病亡。陈霸先是否对这位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宗室才俊的过早陨落感到伤怀,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萧映曾经的私臣,他终于可以离开广州了。
公元545年,陈霸先与老友沈恪一同保护着萧映的棺椁返回建邺,但走到大庾岭之时却突然接到了萧衍的诏命,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市)太守,跟随新任交州刺史杨蒨继续讨伐李贲。护送萧映灵柩的任务则交给了沈恪。陈霸先无奈地将妻儿老小全部托付给了沈恪,独自转身向南,开始了另一段征程。
公元545年,陈霸先率部于苏历江口、典澈湖两度击败李贲,最终迫使李贲在逃窜中为盟友所杀。此后,陈霸先又平定了李贲之兄李天宝所发动的叛乱,正式被萧衍加封为“振远将军”、总督(交州)七郡诸军事。
公元548年农历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于寿阳发动叛乱,由于萧梁政权长期以来的文恬武嬉(文武官吏只知贪图安逸、吃喝玩乐,不关心国家大事),导致侯景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竟顺利直抵建邺城下。逼得萧衍困守台城。此后,虽然各路勤王兵马纷至沓来,但由于萧梁宗室各怀鬼胎、作壁上观。最终竟让侯景军队在被重重包围之下,仍成功攻破台城。
在整个台城保卫战的过程中,出身于吴兴郡的将士们浴血厮杀,可以说是为萧梁政权肝脑涂地。陈霸先的长兄陈道谭时任东宫直阁将军,侯景攻入建邺时,陈道谭统领弓弩手二千人救援台城,但在进行途中被流矢射杀。陈霸先的幼弟陈休先此时同样在太子萧纲的身边,其奉命招募千余人参与守城,一度被萧梁政权封为“文德将军”,可惜最终在围城中死于饥馑和瘟疫。
先于陈霸先回到建业的沈恪,虽然仅从萧衍手中得到了“员外散骑侍郎”这样的闲职,但在侯景来袭之时,他仍率宗族子弟千余人加入了保卫台城的行列。此时的萧衍倒是大方,加任沈恪为“右军将军”,但这位老迈昏聩的萧衍显然并不知道,那些在台城之内与他生死与共的人们,在乎的从来不是功名利禄,他们所捍卫的,一直都是身后的百姓。
面对着侯景在台城东、西两个方向垒起的土山,沈恪同样指挥吴兴子弟在城内也堆起土山与之对峙,并自任东面土山的主将,昼夜抗击侯景的进攻。面对如此忠臣良将,萧衍除了加封其为食邑五百户的“东兴县侯”,依旧无法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在台城的陷落之后,沈恪依旧拒绝投降,而是从小路潜回了吴兴,准备招募义兵再战。
台城陷落的消息传到岭南之际,陈霸先正忙于对付新任广州刺史元景仲。作为北魏宗室之后,元景仲情感上自然更亲近于同为流亡者的侯景。但要说忙着围攻台城的侯景会写信联络远在广州的元景仲,甚至开出“许奉为主”的条件,却似乎也未必现实。元景仲是北人,自然无法得到广州当地士族百姓的真心拥护,因此陈霸先秘密联络了一干地方大员,最终顺利逼其自缢。
成功控制了广州后,陈霸先起初想要拥立萧衍的堂侄——定州刺史、曲江乡侯萧勃,但萧勃根本无心收复建邺,一心只想借助陈霸先的兵力铲除异己。无奈之下,陈霸先只能遣使江陵,投效于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陈霸先驻军大庾岭,一边招揽侯安都、张偲等岭南豪强,一边击败投靠萧勃的蔡路养、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等势力。并于公元551年六月,正式发兵沿赣江北上。
与此同时,萧绎所部王僧辩、胡僧祐、陆法和等人于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迫使侯景退守建邺。陈霸先趁势进军,于建邺城外与王僧辩会师。
此时,陈霸先帐下不仅有甲士三万余人、强弩五千余张、舟舰二千艘,更在岭南贮备了军粮五十万石。通过馈送王僧辩三十万石军粮,陈霸先成功先声夺人,在联军之中树立了威信。紧接着,陈霸先又派“长史”沈衮奉表去江陵向“湘东王”萧绎“劝进”,换来了:“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豫章内史”的任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对王僧辩的优势。
公元552年农历三月,陈霸先、王僧辩联军攻入建邺,彻底终结了“侯景之乱”。但此时的萧梁政权早已被掏空了家底,雄踞河北的高氏和主政关中的宇文氏在短时间内无法消灭对方的情况下,纷纷南下,开始侵蚀萧梁的版图。陈霸先虽多次击败北齐的南侵,但随着公元554年农历十一月,宇文氏的军队破江陵、俘杀了刚刚继位不久的萧绎,萧梁的国祚再度风雨飘摇起来。
在扶持何人继承大统的问题上,王僧辩与陈霸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公元555年,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陈霸先与部下徐度、侯安都、周文育在建邺袭杀了王僧辩。至此,陈霸先以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的身份,全面掌控了萧梁政权的中枢。
值得一提的是,王僧辩之所以敢于与陈霸先叫板,除了自诩先帝萧绎的从龙重臣之外,主要是因为早早安排了女婿杜龛率军屯驻吴兴郡,成了高悬在陈霸先头上的一把利刃。但陈霸先同样派出了长兄陈道谭之子陈蒨回到家乡长城县,设立栅栏以防杜龛的突袭,同时又安排老友沈恪回到吴兴郡的武康县募兵备战。陈霸先杀死王僧辩后,杜龛果然出兵袭击长城县,但在陈蒨与沈恪的内外夹击之下,最终没有讨到便宜。
在此后的几年里,陈霸先成功击退了北齐的来犯,消灭了盘踞广州的萧勃,压制了掌控湖南、湖北的“湘、郢二州刺史”王琳,最终凭借着赫赫武功,于公元557年,迫使年仅15岁的“梁敬帝”萧方智禅位给了自己,由此建立了南陈政权。
回首陈霸先的一生,他从小小的乡间里司,到南梁宗室萧映的左膀右臂,再到屡立军功,终结“侯景之乱”,最终大权在握,在适当时机接受禅让,建立陈朝。陈霸先的逆袭之路,正是一部从小人物到开国皇帝的励志传奇。
更何况,陈霸先所创立的“陈朝”不管是在国力,还是在疆域上,都可谓“南朝之末”。也正因如此,后世似乎往往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位“陈武帝”事实上缝合了“侯景之乱”后破碎的江南,并保卫了南朝数百年来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等历史功绩。
江东之胆
公元266年,东吴末代君主孙皓以先祖孙坚的封地——乌程县为中心,设立了“吴兴郡”。关于此番行政区划的调整,东吴官方的解释是:“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
但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吴兴郡”东濒太湖、西据天目(山脉)、北依溧水、南临富春(江),乃是长江以内为数不多的“四塞之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孙皓之所以设立“吴兴郡”是为了在江东士族的内部钳制和西晋司马氏政权军事威胁之下,为孙吴政权打造了一个“末日要塞”。而冠以“吴兴”之名,也可以理解为“让孙吴再次伟大”。
可惜,当一个政权失尽人心之时,任何所谓的天险都难以维持其长久的统治。当铁索封锁的长江都被西晋军队的楼船突破之时,孙皓也失去了逃往“吴兴郡”负隅顽抗的勇气,去洛阳作“归命侯”了。但令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吴兴郡”这个东吴的“末日要塞”却在无主的条件下默默运转着,并逐渐成了南朝的“江东之胆”。
随着东吴政权的覆灭,曾经作为江东本土士族代表的顾、陆、朱、张等吴郡大族,为了避免晋朝的清算而纷纷解除了武装,走上了以经史文章谋求进身之阶的道路。而定居于“吴兴郡”的沈氏、钱氏等家族却借助着“吴兴郡”物产丰饶和相对闭塞的地理优势,暗中苦读兵书、研习战法,逐渐积蓄了力量。
借助着两晋之交的纷乱,在乌程县经营多年的“吴兴沈氏”强势崛起。不仅发展出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其首领沈充甚至开始在吴兴郡自行铸造五铢铜钱,称“沈氏五铢”或“沈郎钱”。面对这样的“地头蛇”,刚刚完成“衣冠南渡”的东晋政府一时竟也没有办法,甚至“共天下”的王氏和司马氏为了压倒对手,还不得不争相拉拢吴兴沈氏。不久之后,吴兴沈氏在东晋、刘宋、萧齐三朝皆有子弟位列朝堂、手握实权,俨然跃入了江东顶级士族的行列。
而在萧齐末年,吴兴沈氏子弟沈约更早早投靠了萧衍,进而成为萧梁政权的开国功臣之一。可惜,才干过人的沈约最终还是遭到萧衍的猜忌,在“伴君如伴虎”的心理高压之下忧惧而死。沈约死后,萧衍虽然并未对其子孙赶尽杀绝,但“吴兴沈氏”却也不可避免地淡出了权力中枢。而为了攫取“吴兴郡”充沛的物资资源和优质兵员,萧衍于公元535年前后任命其族侄萧映为“吴兴太守”。
萧映到任后,大力招揽“吴兴郡”的青年才俊。他首先任命了同为沈姓但不在“吴兴沈氏”谱系中的武康县豪强沈恪为自己的主簿。而正是在沈恪的举荐之下,一个名为陈霸先的吴兴本地人出现在了萧映的面前。
鱼龙之变
陈霸先在公元503年出生于吴兴郡长城县的“下若里”(今属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按照《陈书》中的说法,陈霸先的先祖乃是东汉末年的“颍川名士”陈寔,其家族在永嘉年间南渡,由于其“十世祖”陈达曾为“长城县令”而在当地定居下来。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和发展,陈霸先的家族已逐渐融入了吴兴郡士族的圈子,并走上了“重武轻文”的发展道路。
陈霸先在吴兴郡度过了其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陈书》中称他“少倜傥有大志”显然是溢美之词,但“不治生产”却是事实。毕竟,作为家里的“老二”,陈霸先的哥哥陈道谭、幼弟陈休先都先后被甄选入建邺,加入了太子萧纲的卫队。唯独《陈书》中“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的陈霸先被留在了家中。
好在陈氏家族在吴兴郡还有些影响力,因此陈霸先成年之后还是当上了主管地方治安的“里司”,此后更一度在建邺当了一段时间的“油库吏”。
得益于沈恪的举荐,陈霸先终于在萧映帐下谋到了一个职务。虽然,《陈书》中说萧映对陈霸先非常看重,但从萧映仅给了陈霸先一个负责传递命令的小吏职务(“传教”)来看,少年成名的萧映对于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陈霸先或许有所期待,但应该不会太多。此后数年,陈霸先跟随着历任“北徐州刺史”“黄门侍郎”“卫尉卿”等职务的萧映走南闯北,逐渐脱颖而出。公元540年,萧映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后,陈霸先更与好友沈恪分别以“中直兵参军”和“中兵参军”的名义回乡募兵,正式成为萧映的左膀右臂。
萧映之所以这时重用陈霸先,是因为此时萧梁治下的广州并不太平。公元535年,西江流域的俚族首领、南陵太守陈文彻率众攻占了高要,随后大举进犯广州城。此次叛乱虽然被“衡州刺史”兰钦成功镇压了下去,但升任平南将军、广州刺史的兰钦却在上任后不久就被人毒死了。因此萧梁政权始终未能恢复对西江流域的有效控制。
带着上千名吴兴郡的子弟兵,陈霸先很快便荡平了西江流域的反叛势力。萧映喜出望外之下,当即任命陈霸先为“西江督护、高要郡守”。
然而,萧梁在岭南脆弱的统治基础注定了其所谓的“平叛”永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陈霸先控制西江流域后不久,交州方面又爆发了原萧梁官员李贲领导的大规模叛乱。萧梁宗室成员、交州刺史萧咨仓皇北逃,令李贲成功控制了交州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与萧梁政权分庭抗礼。
对于李贲的叛乱,萧衍第一时间就命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刺史卢子雄、高州(今广东省阳江市)刺史孙冏出兵平叛。但出于对外姓将领的不信任,萧衍要求卢子雄和孙冏的兵马必须受自己的两个侄子——萧映和萧谘节制。
这种叠床架屋的指挥体系,自然造成了萧映和萧谘在战前不顾现实、急功近利的催促进军。战事不顺后,这二人又将黑锅全部甩给了卢子雄和孙冏。而向来“护犊子”的萧衍也自然不会责罚自己的侄子,直接便命败回广州的卢子雄和孙冏自戕。
如此不公的待遇,自然引发了群情激奋。卢子雄旧将杜天合、杜僧明等人发动兵变,率兵包围了广州城。如果不是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从高要赶来支援、击溃了叛军,萧映和萧谘恐怕要提前上演其伯父日后的“台城之围”了。
对于有功的陈霸先,萧衍非常大方地册封其为“新安县子爵”、食邑三百户。萧映至此才算是对陈霸先刮目相看,《陈书》中所谓萧映曾对心腹幕僚表示:“此人(指陈霸先)方将远大”的感叹,或许是在这一时期发出的。
不知道是在广州的水土不服还是被围城的叛军吓破了胆,总之,公元544年冬,萧映于广州病亡。陈霸先是否对这位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宗室才俊的过早陨落感到伤怀,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萧映曾经的私臣,他终于可以离开广州了。
公元545年,陈霸先与老友沈恪一同保护着萧映的棺椁返回建邺,但走到大庾岭之时却突然接到了萧衍的诏命,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市)太守,跟随新任交州刺史杨蒨继续讨伐李贲。护送萧映灵柩的任务则交给了沈恪。陈霸先无奈地将妻儿老小全部托付给了沈恪,独自转身向南,开始了另一段征程。
公元545年,陈霸先率部于苏历江口、典澈湖两度击败李贲,最终迫使李贲在逃窜中为盟友所杀。此后,陈霸先又平定了李贲之兄李天宝所发动的叛乱,正式被萧衍加封为“振远将军”、总督(交州)七郡诸军事。
回师建邺
公元548年农历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于寿阳发动叛乱,由于萧梁政权长期以来的文恬武嬉(文武官吏只知贪图安逸、吃喝玩乐,不关心国家大事),导致侯景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竟顺利直抵建邺城下。逼得萧衍困守台城。此后,虽然各路勤王兵马纷至沓来,但由于萧梁宗室各怀鬼胎、作壁上观。最终竟让侯景军队在被重重包围之下,仍成功攻破台城。
在整个台城保卫战的过程中,出身于吴兴郡的将士们浴血厮杀,可以说是为萧梁政权肝脑涂地。陈霸先的长兄陈道谭时任东宫直阁将军,侯景攻入建邺时,陈道谭统领弓弩手二千人救援台城,但在进行途中被流矢射杀。陈霸先的幼弟陈休先此时同样在太子萧纲的身边,其奉命招募千余人参与守城,一度被萧梁政权封为“文德将军”,可惜最终在围城中死于饥馑和瘟疫。
先于陈霸先回到建业的沈恪,虽然仅从萧衍手中得到了“员外散骑侍郎”这样的闲职,但在侯景来袭之时,他仍率宗族子弟千余人加入了保卫台城的行列。此时的萧衍倒是大方,加任沈恪为“右军将军”,但这位老迈昏聩的萧衍显然并不知道,那些在台城之内与他生死与共的人们,在乎的从来不是功名利禄,他们所捍卫的,一直都是身后的百姓。
面对着侯景在台城东、西两个方向垒起的土山,沈恪同样指挥吴兴子弟在城内也堆起土山与之对峙,并自任东面土山的主将,昼夜抗击侯景的进攻。面对如此忠臣良将,萧衍除了加封其为食邑五百户的“东兴县侯”,依旧无法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在台城的陷落之后,沈恪依旧拒绝投降,而是从小路潜回了吴兴,准备招募义兵再战。
台城陷落的消息传到岭南之际,陈霸先正忙于对付新任广州刺史元景仲。作为北魏宗室之后,元景仲情感上自然更亲近于同为流亡者的侯景。但要说忙着围攻台城的侯景会写信联络远在广州的元景仲,甚至开出“许奉为主”的条件,却似乎也未必现实。元景仲是北人,自然无法得到广州当地士族百姓的真心拥护,因此陈霸先秘密联络了一干地方大员,最终顺利逼其自缢。
成功控制了广州后,陈霸先起初想要拥立萧衍的堂侄——定州刺史、曲江乡侯萧勃,但萧勃根本无心收复建邺,一心只想借助陈霸先的兵力铲除异己。无奈之下,陈霸先只能遣使江陵,投效于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陈霸先驻军大庾岭,一边招揽侯安都、张偲等岭南豪强,一边击败投靠萧勃的蔡路养、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等势力。并于公元551年六月,正式发兵沿赣江北上。
与此同时,萧绎所部王僧辩、胡僧祐、陆法和等人于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迫使侯景退守建邺。陈霸先趁势进军,于建邺城外与王僧辩会师。
此时,陈霸先帐下不仅有甲士三万余人、强弩五千余张、舟舰二千艘,更在岭南贮备了军粮五十万石。通过馈送王僧辩三十万石军粮,陈霸先成功先声夺人,在联军之中树立了威信。紧接着,陈霸先又派“长史”沈衮奉表去江陵向“湘东王”萧绎“劝进”,换来了:“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豫章内史”的任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对王僧辩的优势。
公元552年农历三月,陈霸先、王僧辩联军攻入建邺,彻底终结了“侯景之乱”。但此时的萧梁政权早已被掏空了家底,雄踞河北的高氏和主政关中的宇文氏在短时间内无法消灭对方的情况下,纷纷南下,开始侵蚀萧梁的版图。陈霸先虽多次击败北齐的南侵,但随着公元554年农历十一月,宇文氏的军队破江陵、俘杀了刚刚继位不久的萧绎,萧梁的国祚再度风雨飘摇起来。
在扶持何人继承大统的问题上,王僧辩与陈霸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公元555年,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陈霸先与部下徐度、侯安都、周文育在建邺袭杀了王僧辩。至此,陈霸先以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的身份,全面掌控了萧梁政权的中枢。
值得一提的是,王僧辩之所以敢于与陈霸先叫板,除了自诩先帝萧绎的从龙重臣之外,主要是因为早早安排了女婿杜龛率军屯驻吴兴郡,成了高悬在陈霸先头上的一把利刃。但陈霸先同样派出了长兄陈道谭之子陈蒨回到家乡长城县,设立栅栏以防杜龛的突袭,同时又安排老友沈恪回到吴兴郡的武康县募兵备战。陈霸先杀死王僧辩后,杜龛果然出兵袭击长城县,但在陈蒨与沈恪的内外夹击之下,最终没有讨到便宜。
在此后的几年里,陈霸先成功击退了北齐的来犯,消灭了盘踞广州的萧勃,压制了掌控湖南、湖北的“湘、郢二州刺史”王琳,最终凭借着赫赫武功,于公元557年,迫使年仅15岁的“梁敬帝”萧方智禅位给了自己,由此建立了南陈政权。
回首陈霸先的一生,他从小小的乡间里司,到南梁宗室萧映的左膀右臂,再到屡立军功,终结“侯景之乱”,最终大权在握,在适当时机接受禅让,建立陈朝。陈霸先的逆袭之路,正是一部从小人物到开国皇帝的励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