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常展现朝廷大臣们进行大额交易,金额往往高达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两银子。 一位官吏便拥有如此巨额财富,朝廷中官吏众多,市面上流通的银两该是多么庞大?国库中累积的银两又该是何等数量?传闻清代巨贪和珅,其家中私藏的白银就达到了两千万两之巨。 古代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是实实在在的白银。那些银光闪闪的银两存放在箱匣之中,无人会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 尽管现今银两已不再是流通货币,但这些银子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何我们鲜少能目睹古代的银锭?大量银锭究竟去向何方? 【谁把银子称作钱】 众所周知,古代人们采用银子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然而,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考古学家经过研究确认,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银锭可追溯至汉景帝时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到了汉武帝时期,官方进一步铸造了名为“白金”的银锭,用作特殊流通货币。 此处提及的“白金”与我们日常所指的“铂金”有所不同,汉武帝时期的“白金”实际上是一种银锡混合金属,在那个时代,他们或许尚未发现真正的铂金。 汉武帝在位期间,张骞肩负使命前往西方地域,霍去病则将匈奴逐出边境,促使大汉与西方地区的商业交流变得极为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张骞的远行,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为大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霍去病的英勇征战,确保了边疆的安宁,为贸易的畅通无阻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与西域的商人们纷纷踏上丝绸之路,携带着各自的商品,进行着一场场跨越千山万水的交易。丝绸之路上,商旅络绎不绝,驼铃声声,热闹非凡。各种珍稀的货物在这条路上流通,不仅丰富了大汉与西域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段时期,丝绸之路无疑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见证了大汉与西域之间友好往来的历史篇章。 大汉的国内市场遭受了大量外来商品的冲击,面对这一形势,汉武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目标,落在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上。 多数民众依旧在使用铜币,这种货币源自秦始皇时期的统一发行。汉武帝觉得仅有铜币流通不足,因此他下令铸造了价值较高的“白金币”,意在减少铜币的大量使用。 然而,鉴于白金锭的高昂成本与流通上的局限性,它很快从历史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普遍的纯银锭。 据此可知,西汉初期,银锭已被用作一种重要的高价值货币流通。 然而,人类接触并认识到银,进而将其视为珍贵物品的时间,实际上远比普遍认为的要早得多。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间使用的钱币种类繁多,尚未统一。有的国家采用刀形币,有的则使用布质币,亦有国家流通铲状币。 赵国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铲币,而齐国则主要使用刀币。 若齐国在与赵国的战争中失利,赵国随即提出:“望齐国能表达歉意并进行补偿。”面对此要求,齐国无奈,只能予以应允。 然而,齐国无法向赵国支付赔款,原因在于齐国的刀币在赵国无法流通使用。 面对此情形,齐国别无他法,只能以其特有的物产及贵重物品作为补偿。 各国间普遍认可的贵重物品是白银。在那个时候,白银尚未被用作货币流通,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进行交换。 在春秋战国时代,银子被视为稀有珍宝,尚未充当货币角色。那么,人们究竟何时开始意识到银子的珍贵性? 追溯至约四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已意识到金、银、铜这三种元素的独特性,于是,它们被当时的民众统一称为“上三品金属”。 我国早期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有提及“金分三等”这一说法,该文献相传由大禹所著。 所以,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人们已认识到银的特殊价值,将其视作珍贵之物。 古代时期,夏朝人们首次发掘出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银开始受到重视。汉景帝时期,银被铸造成银锭形式。随后,汉武帝进一步推广了银锭的使用,这一做法被后世持续沿用。这便是银子在古代的重要发展历程。 若此银两效用显著,究竟是何人舍弃了它?为何后世之人不再采纳银锭作为流通手段? 【谁将银锭弃如敝】 尽管在汉武帝时期,银锭已被引入流通,然而,由于其价值高昂,主要作为大额交易媒介,普通民众鲜少有机会使用,银锭的使用更多局限于朝廷官员之中,成为他们专属的支付手段。 民众通常使用的货币仍为铜币,在汉代,这种铜币被称作“五铢”。 随着民众购买能力的提升,那些小额铜钱渐渐无法匹配人们的交易需求,导致了货币价值的贬损现象。 人们外出购物时,需携带装满铜钱的小车,这种做法颇为繁琐。 进入宋代,该时期以经济繁荣而著称。宋朝时期,国家财富积累显著。 此外,宋朝时期不仅国库充盈,民间财富也相当可观,这直接引发了携带大量现金出门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平坦地带,使用手推车出行尚算便利,尚可接受。然而,在那些地理条件不佳的区域,山路曲折陡峭,日常上下山已属不易。若是还要背负一袋铜钱,行走将变得极为艰难,几乎无法前行。 民众生活困顿重重,然而官府并未表现出任何改革的意愿。 为了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四川的居民们采纳了一项创新举措,即采用纸币作为交易媒介。 四川地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使用铜钱作为交易工具颇为不便。 因此,智慧的四川民众创造出了全球首个纸币形式——交子。交子面世之后,迅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往,民众长期为铜钱的携带与使用所困扰,直至交子的诞生,他们初次感受到了纸币带来的便捷。尽管交子尚存诸多待完善之处,但民众依然对其抱有高度喜爱。 政府不容许民间自行采取此类举措,迅速制止了民间流通的交子,转而由官方统一印制并发行纸币。 然而,官方发行的纸币流通困难,远不及交子的便利性,其价值甚至低于铜钱。久而久之,民众逐渐放弃了使用这种官方纸币。 进入明代,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后,对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感到不满,于是他推出了“大明通行宝钞”,这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即纸币。 然而,朱元璋并非经济领域的专家,他所推行的大明宝钞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嘉靖时期,大明宝钞已彻底丧失流通功能,民众自发地放弃了使用大明宝钞,转而重新采用铜钱与银两作为交易媒介。 相较于以往,当下的银锭与汉武帝时期的银锭存在显著差异。 元朝位于明朝之前,是由蒙古族人创建的朝代。相较于铜钱,元朝并不十分看重其地位,而是更倾向于使用纸币和白银作为交易媒介。 人们常把金块和银块叫做“元宝”,这一称呼源于元朝,因为那个时代是金块和银块最为盛行的时期。在元朝,金锭与银锭被广泛使用,故而得此名“元”宝。这里的“元”字,正是取自于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所以,当我们提及元宝时,实际上是在指那个特定朝代流行的金银货币形式。 以往,金银因用途有限,故少有人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然而,至元朝时期,蒙古人对银锭实施了全面的标准化,自此,银锭有了诸如十两、五十两等固定的重量规格。 进入明朝时期,银锭开始渗入部分富裕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清朝早期至中期,沿袭了明朝的货币制度,社会上既流通银锭也使用铜钱。然而,步入清朝晚期,银锭逐渐淡出了流通领域。 自明朝时期郑和远航西洋后,陆续有外籍商人抵达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这一现象促使了外国银元流入我国市场,这些银元被当地人俗称为“洋钱”。 自此起,我们的资金开始显现出流失的迹象。 明代时期,此类现象尚不普遍,然而进入清代,特别是晚清阶段,众多银元开始大量流入我国,这些来自海外的银元逐渐占据了主要货币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境,我们的资金究竟流向了何方? 【银子何处藏?】 外国货币流入中国市场后,导致了大量本国银两流失至国外。 然而,这种交易并非等价,原因在于两种货币所含的银量存在差异。在那个时代,人们缺乏鉴别银元银含量的方法,只能依据银元与银锭的重量来进行比对。 由清末时期两广总督呈交给光绪帝的一份奏折中提及,旧版西班牙银元一百枚,其价值与七十四两纹银相当;而新版西班牙银元一百枚,则折合为七十二两纹银。 此处所提及的是两者质量相当的情况,然而事实上,我方纹银的银含量达到了94%,相比之下,西班牙纹银的银含量则仅为90%。 因此,在每次等量的纹银与银元交易中,外国人会获取其中4%的银子,这导致了银子的流失。 户部统计结果显示,当时白银流失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首个途径是外国商人采取的一种策略,他们利用银含量较低的银元来兑换纯银(纹银),借此通过两者之间的价值差异,成功地将银子转移出去。 另一种途径更为气人,海外商人通过向商行官吏行贿,把大批银两暗藏在货物之内,直接把这些银两转移到了西洋商人的掌控中。 清朝末期,主要的资金流失途径是“白银外流”。 除了因“贸易冲突”而外流的白银外,清政府还主动将大量白银“给予”他国。 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之际,清政府向英国偿付了巨额赔款,总计两千一百万银元。此外,中国还丧失了海关税收的主权,英国商人因此得以在中国境内自由进行商贸活动。这一变化加剧了此前已存在的白银流失问题。 1895年,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中国需向日本支付三亿两白银作为赔偿。转眼到了1900年,清政府在与八国联军的冲突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依据此条约,清政府需向八国联军支付总额高达9.8亿两白银的赔款。 每逢战事,均需耗费巨资向西方国家采购军备,一旦战败,还需以亿计的银两作为赔偿。如此这般,财政怎能不拮据? 清政府采取了措施,回收了民众持有的银元,并将官方库存的银锭全部熔化。这些银料随后被送往张之洞创设的造币厂,重新铸造成银元。完成铸造后,这些银元被用作对洋人的赔款,致使大量白银流失至国外。 尽管过往岁月里,众多白银因战争纷乱而流失,但与清朝末期支付的巨额赔款相较,那些遗失的白银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在南宋与大辽订立《澶渊之盟》之际,其所需支付的年银上限为二十五万两白银,这一数额实则微不足道。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累积的巨额白银,本应分散在民众手中,或是储存于国家财政之中。 然而,由于清政府缺乏实力与决断力,致使大量财富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故而现今难以寻见昔日的银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