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帝开启盛世,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历经康、雍、乾三代,但正如俗语所说,财富难以传承至三代,辉煌一时的大清帝国亦未能幸免于难。在“康乾盛世”过后,帝国迅速陷入衰落,后继者挥霍无度,耗尽家产,终至破产倒闭。从顺治帝入关到溥仪退位,清朝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这场繁华的戏剧终于画上了句号。 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妻妾众多,尤其是那些封建统治者,他们身边的妃嫔如云,使得无数女子将宝贵的青春时光耗费在了深宫高墙之中。 那么清朝灭亡之后,紫禁城里的嫔妃都去哪儿了? 其实到了清朝后期,后宫中已经没有几位真正意义上的妃嫔了。民国时期存世的前清宫中嫔妃,仅限于清末三位皇帝的后宫成员。同治帝英年早逝,年仅19岁便驾崩,其身后仅有一位皇后和四位妃子;光绪帝深受慈禧太后严加看管,即便在位三十余年,也仅有皇后一位和两位妃子,而珍妃亦不幸成为慈禧太后手中的牺牲品;溥仪,这位幼年登基的皇帝,在青少年时期身体便被宫女们所损害,因此并未纳娶众多妃嫔,成婚之时也仅有皇后和一位妃子相伴。 细细数来,清朝覆灭之际,宫中已寥寥无几的妃嫔。同治帝当时尚存三位遗孀健在,她们分别是:同治帝的瑜贵妃赫舍里氏,即敬懿皇贵太妃,珣贵妃阿鲁特氏,亦称庄和皇贵太妃,以及瑨妃西林觉罗氏,荣惠皇贵太妃。此外,还有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以及瑾妃他他拉氏,亦称端康皇贵太妃。 鉴于民国政府与清政府的让步,在清朝覆灭的初期阶段,准许溥仪持续在紫禁城内行帝制,维持了清朝残余朝廷的存在,故此,溥仪在民国年间亦能在紫禁城内迎娶了两位后妃,分别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绣。接下来,我们便从清末帝溥仪的后妃情况开始讲述。 末代皇后与末代皇妃 溥仪的皇后婉容出身于满洲正白旗,她的父亲是内务府大臣郭布罗·荣源,他思想开通,提倡男女平等,因此允许婉容像男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从小,婉容便开始读书识字,学习弹琴和绘画,甚至她的父亲还特地聘请了美国的外教来教授她英语。到了1922年,当溥仪选立皇后时,婉容以其端庄秀丽的容貌和知书达礼的气质,被光绪帝的瑾妃所青睐,最终被选为皇后。婉容与溥仪婚后感情甜蜜,二人经常用英文书信往来传情。 淑妃文绣,出身于蒙古镶黄旗,其父端恭曾担任内务府主事一职。不幸的是,她自小便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文绣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私立小学期间,无论是国文、算数、绘画还是音乐,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成为老师眼中的佼佼者。1922年,溥仪选妃之时,原本对文绣情有独钟,但皇后之位已有人选确定,因此她只能屈尊成为妃子。 退位后的溥仪,依据1912年清朝覆灭时民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得以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内,待日后另行迁往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向其提供四百万两白银的资助,并对皇家私有财产给予特别保护。 因此,溥仪以及皇室成员依旧维持着奢华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标准与往日并无二致。溥仪与后妃们一同阅读书籍、吟咏诗词、挥毫作画、弹奏琴音、制作泥人、饲养犬类,偶尔还能乘坐汽车外出至宫外购物游览。 这段美好的时光一直延续至1924年10月22日,当夜,军阀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成功占领了京城;紧接着,11月5日,冯玉祥对《清室优待条件》进行了修订,并派遣鹿钟麟率军进入紫禁城,迫使溥仪离开了皇宫。 离开了那座宏伟的紫禁城,婉容焕发出新的生机,她摆脱了沉重的宫廷服饰,换上了时尚的旗袍与高跟鞋,还将头发做了烫发处理,宛若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时尚女性。她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服饰装扮,而是如同当代女性那般热衷于购物。时下女性普遍持有“双十谬论”,而婉容却频繁光顾各大百货商场。毕竟溥仪拥有充足的财富,他在离开皇宫时,仅银元宝就携带了约6333斤。于是,婉容毫无顾忌地大肆购买,不论物品是否实用,只要看中便毫不犹豫地买下。 文绣并未像他那样随心所欲,她端正态度,想方设法为溥仪出主意。溥仪为了重新登上皇位,不顾一切地与心怀叵测的日本人勾结。文绣竭力劝阻溥仪,告诫他不要引狼入室,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溥仪却毫不动摇,反而对文绣产生了厌恶,将她冷落在一边,无论是吃饭、逛街还是会客,都不再带她,甚至年节赏赐也没有她的份。 文绣忍无可忍,毅然发起了“刀妃革命”。在1931年8月25日这一天,她巧妙地离开了溥仪在天津的张园住所,紧接着,她聘请了三位律师,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在诉讼中,她指控溥仪对她实施了家庭暴力,并且明确指出溥仪在生理上存在缺陷。“同居九年,未得一幸”申请人请求法院判定解除婚姻关系,并索回个人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亦要求溥仪承担赡养义务。 重磅消息!北京和天津的众多报纸纷纷刊登了这一消息,众多普通百姓也对文绣表示了支持,纷纷为她四处奔走,广为传播。 最终溥仪与文绣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共三条: 一、离婚后,溥仪付给文绣生活费5.5万元。 二、允许文绣带走穿用的衣服和日用品。 文绣回到北平母亲的家中居住之后,她被严格禁止再行婚嫁,同时,她也必须避免任何可能损害溥仪名誉的行为。 文绣离婚后重返北平,在府佑街的私立四存中小学担任教师,教授国文与绘画课程。然而,她的真实身份很快被人识破,无奈之下,她只得辞去教职,更改住址,选择隐居生活。 文绣隐居的日子并不宁静,她屡遭黑白两道的勒索与敲诈。从溥仪那里得到的5.5万元生活费迅速耗尽,无奈之下,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最后,她只能租住在破旧的民房中,靠制作纸盒、沿街售卖香烟,甚至从事瓦工工作,勉力维持生计。 1945年,抗战结束,文绣在一家报社谋得了一份职位,随后经人介绍,与一位年长的未婚国军少校刘振东结为连理。新中国成立后,刘振东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担任清洁工,而文绣则继续在报社担任校对工作。不幸的是,在44岁那年,文绣突发心肌梗塞离世。她一生未曾生育,直至离世,只有丈夫刘振东陪伴在她身边。最终,她被安葬于北京安定门外的一处公益墓地,仅以一口薄棺为伴。 婉容这边的情况再提一提。溥仪面临离婚诉讼,这无疑让他颜面扫地,他将责任归咎于婉容,认为正是婉容导致了文绣的离去,因此对婉容产生了厌恶。在溥仪的厌弃之下,婉容不得不依赖鸦片来减轻精神上的焦虑,而且她还先后与两位侍卫有染,以此作为缓解身体焦虑的手段。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她不慎怀孕,这便是意外的后果。 溥仪极端愤怒,将婉容新诞下的女儿投入锅炉活活烧死。婉容因对女儿的思念而精神错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卧床不起,逐渐失去行动能力。1945年,婉容被苏联游击队俘获,被囚禁在吉林省延吉的监狱之中。她最终在狱中去世,尸体被粗陋的破炕席包裹,遗弃于荒山野岭,其遗骸无处可寻。 溥仪在一生中,除了婉容与文绣两位夫人,他在担任伪满洲国皇帝期间,还迎娶了谭玉玲为祥贵人,以及李玉琴为福贵人。当然,鉴于溥仪的健康状况,谭玉玲与李玉琴也如同婉容和文绣一般,成为了宫廷中的吉祥象征。 谭玉玲深得溥仪的宠爱,然而在1942年,她不幸患上重疾,虽经日本医生治疗,最终还是离世。溥仪对此心存疑虑,怀疑谭玉玲的死因与日本人有关。在东京审判中,溥仪亲自出庭作证,并对日本关东军涉嫌谋害其妻子谭玉玲的行为进行了指责。 谭玉玲离世后,李玉琴被选入溥仪的后宫。她与溥仪之间感情淡薄。新中国成立后,李玉琴终于与溥仪解除婚姻关系。此后,她被分配到长春老家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并与一位姓黄的工程师喜结连理,婚后生活美满。李玉琴还将溥仪赐予的众多宫廷文物无偿捐赠给博物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直至2001年,她在长春安详离世,晚年生活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获得特赦,成为我国合法公民。晚年,他以公民身份与护士李淑贤结为连理,这是他生平首次合法婚姻,与过去的封建帝王婚姻截然不同。这段婚姻标志着溥仪真正融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行列,也象征着他的新生。 同治遗留下的三位妃嫔 同治帝的瑜妃,姓赫舍里,出自满洲镶蓝旗,位列同治帝的四位妃子之中。她的父亲曾任广东雷州府的知府,名叫崇龄。瑜妃体态曼妙,肌肤白嫩,容颜出众,在四位妃子中堪称最为美貌。她不仅貌美,而且聪慧敏捷,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样样精通。她入宫初期被封为瑜嫔,两年后晋升为瑜妃。同治帝驾崩后,她被光绪帝封为瑜贵妃。光绪帝去世后,宣统皇帝溥仪又尊封她为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溥仪又给她上尊号为敬懿皇贵妃。 瑜妃野心勃勃,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离世后,她企图凭借皇贵太妃之位晋升为皇太后,同时争取到对年幼溥仪的抚养权,然而,遭到了前清朝廷众臣的阻挠,最终未能达成所愿。 1924年,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而瑜妃的家族早已衰败。在走投无路之际,瑜妃与同治帝的瑨妃一道,投奔了恭亲王奕訢的女儿,即固伦荣寿公主。此后,她们便在荣寿公主府中定居,直至1932年2月5日除夕之夜,瑜妃离世,享年七十七岁。2月23日,前清小朝廷为瑜妃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她的灵柩被暂时安置于柏林寺。 同治帝的妃子瑨妃,姓西林觉罗,出自满洲镶蓝旗,是同治帝的四位妃子之一。她的父亲名叫罗霖,官至主事,家族世代多为六七品的小官,家世并不显赫。她在16岁时被选入皇宫,18岁时便守了寡。与同瑜妃相似,她在先帝驾崩、新帝登基的交替更迭中,经历了从瑨嫔到瑨妃,再到瑨贵妃,直至荣惠皇贵妃的多次身份转变。自1924年满清皇室被迫离开紫禁城,她便与瑜妃相伴,一同迁移至荣寿公主府邸安顿下来。 1933年,瑨妃离世,享年七十八载,荣登清朝晚期皇妃寿命之最。她的葬礼,更是成为了北京城最后一次皇家葬礼的盛况。一时间,北京街头空无一人,道路堵塞,沿街的摊贩纷纷歇业。为了维护秩序,民国政府不得不派遣保安队、宪兵以及卫戍部队前来协助。 到了1935年,也就是两年之后,瑜妃已故,两位携手走过半生的老姐妹的遗体各自被安葬,分别安放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惠陵妃园寝。 同治帝的珣妃,阿鲁特氏,出自蒙古正蓝旗,是同治帝的四位妃子之一。她的父亲是时任大学士的赛尚阿。在家族中,她是年纪最小的女儿,与哥哥崇绮的女儿,也就是她的侄女,一同被选中入宫。起初,她被封为珣嫔。在同治帝病重之际,她为皇帝祈福,这份虔诚感动了慈禧太后,因而她被晋升为珣妃。相较之下,她比她大三岁的侄女则被册封为同治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哲毅皇后。 古时辈分观念浓厚,为何姑姑的地位竟比侄女低四级?这主要是因为珣妃的出身略逊于侄女,她并非赛尚阿的正室所出,而是家中侍妾所生。在清朝,嫡庶之分极为严格,因此珣妃在宫中显得较为默默无闻。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她并未卷入宫廷的风波之中。 孝哲毅皇后,这位侄女,其父崇绮在清朝史上独占鳌头,成为蒙古族唯一的状元,因此得以凭借家族荣耀登上中宫皇后的宝座。然而,她却不幸遭遇慈禧太后的排斥,仅做了两年的皇后。她唯一的依靠,同治皇帝,也离她而去。在婆婆慈禧的精神压迫下,孝哲毅皇后身心俱疲。在同治驾崩后的七十五天,她亦在绝望中离世。 光绪帝登基后,珣妃的日子变得尤为顺遂,这得益于她与慈禧太后间尚可的相处,尤其在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之际,她因此被晋升为珣贵妃。光绪帝去世后,新即位的宣统帝溥仪再次封她为皇考珣皇贵妃,并特许她入住孝哲毅皇后生前所居的储秀宫。清朝覆灭之际,溥仪更是尊称她为庄和皇贵妃。 1921年4月14日,珣妃因病离世,享寿65载,追赠谥号“恭肃皇贵妃”,同年12月,其灵柩被安葬于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 光绪遗留下的一后一妃 孝定景皇后,亦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叶赫纳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然而,光绪帝对她并无好感。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她是慈禧太后所挑选的皇后,光绪帝虽心有不甘,却无力反抗。 溥仪登基后,叶赫纳拉氏被封为隆裕太后,她亲自抚养了溥仪。到了1912年2月12日,正是隆裕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宣布了退位,而且她还在退位诏书上代溥仪签了字。可以说,是隆裕太后亲手终结了大清王朝的统治。 大清帝国覆灭之际,隆裕太后虽得以继续居住在紫禁之巅,然而她心中却充满了对历代先帝的愧疚之情,这种愧疚感使得她抑郁成疾。直至溥仪退位一年后的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终因抑郁而离世,享年46岁。在她离世后,前清小朝廷为她追赠谥号,尊称为孝定景皇后。 瑾妃,姓他他拉,乃满洲镶红旗之人,在家中排行第四,其父长叙担任户部右侍郎。在光绪十四年的选秀大典中,瑾妃与她的五妹珍妃一同被选中,晋升为光绪帝的妃嫔,并于次年正月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姐妹俩入宫初期,分别被封为瑾嫔和珍嫔。瑾嫔居住于东六宫的永和宫,而珍嫔则居于东六宫的景仁宫。瑾嫔虽不及妹妹珍嫔那般貌美聪慧,因此并未赢得光绪的青睐,她的境遇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相似,同样遭受了冷遇。 在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之际,她才得以受赐荣升为妃。然而,不久后,因妹妹珍妃违抗慈禧太后,她亦受到牵连,被贬为贵人。但令人欣慰的是,次年她便恢复了妃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翌日,慈禧太后带着宫中眷属逃离。瑾妃也加入了逃亡的队伍。然而,珍妃却在出发前,被慈禧太后以“不便携带且恐怕引起麻烦”为借口,逼迫投井自尽。 瑾妃在目睹妹妹珍妃的悲剧后,深感警醒。逃亡过程中,她刻意收敛开支,省吃俭用,将大部分积蓄用于为慈禧太后及光绪帝的皇后叶赫纳拉氏购置衣物。此举成效显著,叶赫纳拉氏常将自家的份例银子中取出十两赏赐给瑾妃,而慈禧太后亦不时以各种借口赐予瑾妃银两,数额从八十两至一千两不等。 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驾崩,瑾妃因此地位有所上升。溥仪继位之后,将瑾妃尊为瑾贵妃,并兼祧皇考之位,她依旧居住在永和宫中。溥仪退位,逊清小朝廷为了表彰她,赐予她“端康皇贵太妃”的徽号。 清朝覆灭之后,瑾妃曾努力与前朝遗老沟通,意图帮助溥仪恢复帝位,然而这一切终究化为泡影。于是,瑾妃对复辟之事彻底失望,转而在永和宫中安享晚年,日常以挥毫泼墨、丹青作画、整理盆景为乐。此外,她亦是个十足的美食爱好者,常派人前往京城附近的天福号购置酱肘子,以解馋嘴之欲。永和宫内的膳食房中,那位厨师的手艺在紫禁城内堪称一绝,而当时清朝的贵族和官员们,都对由她亲手烹制的美食赞不绝口。 1924年9月24日,瑾妃在永和宫不幸离世,享年51岁;她的遗体被安葬于光绪帝的崇陵妃园寝,追赠谥号为温靖皇贵妃。 写在最后 这些曾是清朝末代皇室的最后一批妃嫔,她们降临于一个繁华落幕的时代,随波逐流于变幻莫测的时代潮流之中,最终被卷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迎来了还算美好的结局,得以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