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十常侍就是十个人,毕竟 “十” 这个数字摆在眼前,很难不让人这么想。这种误解其实也不奇怪,很多影视、文学作品在描绘这段历史时,也都倾向于把十常侍当作十个人来展现,使得这个错误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开篇就提到 “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十常侍是十人的深刻印象。
但事实上,十常侍其实是十二个人,他们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些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可是搅弄风云的关键人物。
十常侍的真实构成
这十二位常侍,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在东汉末年的宫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张让,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年少时便进入宫廷,汉桓帝时担任小黄门,汉灵帝时,升为中常侍并被封为列侯。他可谓是十常侍中的 “领军人物”,汉灵帝甚至称他为 “阿父”,足见其受宠程度。张让不仅怂恿灵帝卖官鬻爵,还在汉宫西苑设 “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其贪婪与骄纵可见一斑。
赵忠,安平(今河北衡水)人,同样从给事中起步,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时升为中常侍并封侯。他因参与诛杀梁冀而被封为都乡侯,后来更是担任了大长秋这一重要官职,权势滔天。灵帝曾说 “赵常侍是我母”,和张让一起,成为灵帝最为宠信的宦官 。
十常侍的权力之路
凭借着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十常侍的权力之路越走越宽。汉灵帝时期,皇帝年幼,对这些常侍极为依赖和信任,这便给了十常侍干预朝政的绝佳机会 。他们利用自己能够随时接触皇帝的便利,在皇帝耳边进谗言、献媚讨好,逐渐取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
在这种信任的加持下,十常侍开始肆意干预朝政。他们先是把控了官员的选拔任用,将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 。《后汉书》记载:“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 只要给足够的钱财,就能买到相应的官职,使得朝堂之上充斥着无能之辈和趋炎附势之徒,真正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却被排挤在外。比如张让的干儿子张朔,年纪轻轻就靠着张让的权势当上了野王县令,在任上胡作非为,甚至杀害孕妇,却无人敢管 。
除了卖官鬻爵,十常侍还对朝廷的决策施加影响 。所有奏章都要先经过他们的手,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奏章进行篡改、隐瞒或拖延,使得皇帝无法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面对黄巾起义这样的重大危机时,十常侍为了自己的私利,不仅隐瞒军情,还打压主张积极平叛的官员,导致起义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东汉王朝的统治 。
他们还在经济上大肆敛财,除了卖官所得,还通过各种名目向百姓征收赋税,搞得民不聊生。毕岚负责铸钱,却铸造出质量低劣的 “四出文钱”,强行在市场上流通,使得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就这样,十常侍凭借着皇帝的宠信,一步步成为东汉末年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败。
十常侍与东汉局势
十常侍的乱政,对东汉末年的局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十常侍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使得官场腐败不堪,卖官鬻爵盛行,官员们只想着如何讨好十常侍,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是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被排斥在官场之外,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朝廷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下降。
经济上,他们大肆敛财,通过各种苛捐杂税和巧取豪夺,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十常侍还参与商业活动,与民争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经济的不稳定 。
社会矛盾也因十常侍的行为而不断激化 。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这场起义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口号,迅速席卷了中原大地,给东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却敲响了东汉王朝灭亡的丧钟,各地豪强趁机崛起,形成了割据势力,东汉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 。
在与外戚的权力斗争中,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何进作为外戚势力的代表,企图诛杀十常侍,以夺回朝政大权 。而十常侍则凭借着在宫廷中的势力和灵帝的宠信,与何进进行对抗 。双方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何进被杀,袁绍等人率兵入宫,大肆屠杀宦官,十常侍也大多死于这场政变之中 。这场政变使得东汉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混乱,也为董卓进京创造了机会 。董卓进京后,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独揽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
十常侍的最终结局
汉灵帝驾崩后,少帝刘辩即位,何进作为外戚势力的代表,掌握了朝政大权 。此时,十常侍与何进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袁绍力劝何进趁机诛杀十常侍,以绝后患 。然而,何进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忌惮十常侍在宫中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受到何太后的阻拦 。
就在何进举棋不定之时,十常侍先发制人 。他们设计将何进骗入宫中,在嘉德殿前将其斩杀 。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后,袁绍、袁术兄弟怒不可遏,立即率领士兵冲进皇宫,展开了对宦官的疯狂屠杀 。《后汉书》记载:“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 。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 。死者二千余人 。” 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皇宫内血流成河,十常侍及其党羽纷纷丧命 。
张让、段珪等少数十常侍成员,在混乱中劫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 。他们一路逃到了北邙山,试图躲避袁绍等人的追杀 。然而,他们的逃亡之路并不顺利 。卢植、闵贡等人率领追兵紧紧追赶,在黄河岸边追上了他们 。
面对绝境,张让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 。他向少帝刘辩哭诉道:“臣等死,天下乱矣 。陛下自爱!” 随后,便投河自尽 。段珪也未能逃脱,被闵贡亲手斩杀,其首级被悬于马项 。曾经权倾一时的十常侍,就这样以悲惨的结局落幕,他们的覆灭也标志着东汉宦官势力的彻底衰败 。
十常侍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它给东汉王朝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愈合 。这场内乱不仅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同归于尽,使得东汉朝廷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董卓进京创造了机会 。董卓进京后,独揽朝政大权,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割据势力,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三国时期 。
但事实上,十常侍其实是十二个人,他们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些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可是搅弄风云的关键人物。
十常侍的真实构成
这十二位常侍,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在东汉末年的宫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张让,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年少时便进入宫廷,汉桓帝时担任小黄门,汉灵帝时,升为中常侍并被封为列侯。他可谓是十常侍中的 “领军人物”,汉灵帝甚至称他为 “阿父”,足见其受宠程度。张让不仅怂恿灵帝卖官鬻爵,还在汉宫西苑设 “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其贪婪与骄纵可见一斑。
赵忠,安平(今河北衡水)人,同样从给事中起步,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时升为中常侍并封侯。他因参与诛杀梁冀而被封为都乡侯,后来更是担任了大长秋这一重要官职,权势滔天。灵帝曾说 “赵常侍是我母”,和张让一起,成为灵帝最为宠信的宦官 。
十常侍的权力之路
凭借着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十常侍的权力之路越走越宽。汉灵帝时期,皇帝年幼,对这些常侍极为依赖和信任,这便给了十常侍干预朝政的绝佳机会 。他们利用自己能够随时接触皇帝的便利,在皇帝耳边进谗言、献媚讨好,逐渐取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
在这种信任的加持下,十常侍开始肆意干预朝政。他们先是把控了官员的选拔任用,将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 。《后汉书》记载:“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 只要给足够的钱财,就能买到相应的官职,使得朝堂之上充斥着无能之辈和趋炎附势之徒,真正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却被排挤在外。比如张让的干儿子张朔,年纪轻轻就靠着张让的权势当上了野王县令,在任上胡作非为,甚至杀害孕妇,却无人敢管 。
除了卖官鬻爵,十常侍还对朝廷的决策施加影响 。所有奏章都要先经过他们的手,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奏章进行篡改、隐瞒或拖延,使得皇帝无法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面对黄巾起义这样的重大危机时,十常侍为了自己的私利,不仅隐瞒军情,还打压主张积极平叛的官员,导致起义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东汉王朝的统治 。
他们还在经济上大肆敛财,除了卖官所得,还通过各种名目向百姓征收赋税,搞得民不聊生。毕岚负责铸钱,却铸造出质量低劣的 “四出文钱”,强行在市场上流通,使得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就这样,十常侍凭借着皇帝的宠信,一步步成为东汉末年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败。
十常侍与东汉局势
十常侍的乱政,对东汉末年的局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十常侍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使得官场腐败不堪,卖官鬻爵盛行,官员们只想着如何讨好十常侍,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是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被排斥在官场之外,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朝廷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下降。
经济上,他们大肆敛财,通过各种苛捐杂税和巧取豪夺,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十常侍还参与商业活动,与民争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经济的不稳定 。
社会矛盾也因十常侍的行为而不断激化 。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这场起义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口号,迅速席卷了中原大地,给东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却敲响了东汉王朝灭亡的丧钟,各地豪强趁机崛起,形成了割据势力,东汉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 。
在与外戚的权力斗争中,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何进作为外戚势力的代表,企图诛杀十常侍,以夺回朝政大权 。而十常侍则凭借着在宫廷中的势力和灵帝的宠信,与何进进行对抗 。双方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何进被杀,袁绍等人率兵入宫,大肆屠杀宦官,十常侍也大多死于这场政变之中 。这场政变使得东汉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混乱,也为董卓进京创造了机会 。董卓进京后,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独揽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
十常侍的最终结局
汉灵帝驾崩后,少帝刘辩即位,何进作为外戚势力的代表,掌握了朝政大权 。此时,十常侍与何进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袁绍力劝何进趁机诛杀十常侍,以绝后患 。然而,何进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忌惮十常侍在宫中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受到何太后的阻拦 。
就在何进举棋不定之时,十常侍先发制人 。他们设计将何进骗入宫中,在嘉德殿前将其斩杀 。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出后,袁绍、袁术兄弟怒不可遏,立即率领士兵冲进皇宫,展开了对宦官的疯狂屠杀 。《后汉书》记载:“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 。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 。死者二千余人 。” 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皇宫内血流成河,十常侍及其党羽纷纷丧命 。
张让、段珪等少数十常侍成员,在混乱中劫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 。他们一路逃到了北邙山,试图躲避袁绍等人的追杀 。然而,他们的逃亡之路并不顺利 。卢植、闵贡等人率领追兵紧紧追赶,在黄河岸边追上了他们 。
面对绝境,张让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 。他向少帝刘辩哭诉道:“臣等死,天下乱矣 。陛下自爱!” 随后,便投河自尽 。段珪也未能逃脱,被闵贡亲手斩杀,其首级被悬于马项 。曾经权倾一时的十常侍,就这样以悲惨的结局落幕,他们的覆灭也标志着东汉宦官势力的彻底衰败 。
十常侍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它给东汉王朝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愈合 。这场内乱不仅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同归于尽,使得东汉朝廷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董卓进京创造了机会 。董卓进京后,独揽朝政大权,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割据势力,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三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