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当你听到这些话时要小心了,它们表面看上去人畜无害,其实背后暗藏杀机—— 1、明褒暗贬型 小刘不错,技术挺强,是把好手啊。(以下省略一万字) 或者:小刘可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啊,哈哈哈哈。 如果一个人总是只夸奖你某一方面的优点(一般都是学历、技术、文笔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条件),其他方面绝口不提,潜台词就是你其他方面不行(人品、交际、为人处事、协调能力等等)。需知“能力”是包含多个方面的,只有一方面行,等同于没能力。 2、引蛇出洞型 小刘,你们科室那个小李啊,实在是不行,我看比你差远了! 或者:小刘,以你的能力,早就应该提拔了。 或者:小刘,以你的学历,在这里干真是屈才了。 装出一副古道热肠、正气凛然的样子,诱导你跟风讲其他同事的坏话,或者对单位、对领导、对自己的现状抱怨两句。这样,你的把柄就捏在人家手里,至于什么时候发射子弹,视需要而定。 3、架人上炉型 小刘,你比他们都强多了!(同事数人都在场) (向别人介绍)这是我们单位小刘,他全权负责这件事,找他就行,绝对好使! 当着众人的面过分夸大你的能力,召来同事对你的嫉恨;对外人夸大你的职权,引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事(责、权、利任何时候必须严格统一,当多大官才能办多大事),就是为了把你架在火炉上烤,坐等你出错跌跟头。 4、谆谆教导型 小刘啊,这件事应该这么做,懂了吧? 当着众人(特别是领导的面),装出一副前辈和导师的样子,指导你的都是一些非常低级、非常基本的事儿。既显得他热心,又凸显出你的无能:这点东西都不懂,还需要人教,干个P啊!偏偏你还有苦说不出,够狠吧? 最后,附上常见的语言陷阱的标准答案——请叫智哥雷锋! 小刘,你觉得小李这个人怎么样? 标准答案:挺好的啊!(多说一个字都是错!) 小刘,你昨天跟客户吃饭吃的怎么样啊?都有谁啊? 标准答案:我昨天喝失忆了,怎么回的家都不记得了。 小刘,你一个月多少钱啊? 标准答案:张姐,我工资卡都在我女朋友手里,很久没见过了。 小刘,你把小李的方案拿过来给我看看呗? 标准答案:张姐,我手头有个大活,我直接跟小李说,让他亲自给你送去,你看咋样? 小刘,x总这厮良心大大的坏。 标准答案:张姐,你等我一会,我有点闹肚子。 文章中的那些语言陷阱哪些是你常见的? 还是先分享个智哥朋友的故事: 记得在刚开春时,一位朋友特别苦恼,因为他莫名其妙被同事排挤了。 智哥这位朋友胖胖的,人很憨厚随和,爱笑又热心,事业心不强,基本上和其他同事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为什么他会被同事排挤? “不知道,几个月前部门来了一位‘新经理’,不到半个月就和全部门的人都混熟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她一样有个好人缘?” 智哥接着追问了朋友部门的近况,很快找到了朋友苦恼的根源。 “你没有和她们一起骂你们的极品老板?”我问。 他摇头。 “你没有和她们一起骂你们的挑剔客户?” 他摇头。 “你有没有和她们抱怨公司食堂难吃、公司福利少?” 他接着摇头。 “那就是你自找的了!”智哥笑着说。 智哥曾去朋友公司玩过几次,发现这家公司的工作并不累,女同事居多,为了消磨时间,她们便以“抱怨”为乐,长久不衰的话题便是“抱怨”。 我朋友对这些抱怨话题不感兴趣,但也不反感。但是他天生乐观,实在找不到需要抱怨的事情,所以听到别人抱怨时他便用“是啊”、“太过分了”等词应和,原本以为这样就能与同事保持一致,可没想到还是被排挤了! 不抱怨不传闲话的老好人竟然被排挤了。凭什么? “你的问题就是,”智哥说:“没有跟着她们一起抱怨!”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经常怨声载道、愁眉苦脸的人,很多时候特别受同事欢迎吗?”智哥说。 很简单,因为大家认为愿意与自己分享消极情绪的人才是朋友,觉得他们真诚。 而在人际交往中被认为是“真诚的人”才是受欢迎的! 朋友公司的“新经理”就是采取的这个策略,通过抱怨让大家以为她是真诚的,愿意围在她身边。而不爱抱怨的朋友反而被显得城府很深,当然就遭到大家排挤了。 智哥当时就认为这群“怨妇”之间的友谊不会长久,劝慰朋友“不要和她们同流合污,很快她们分崩离析”。 几个月后,果然像智哥说的一样,新经理只待了三个月便离开,朋友和同事们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据朋友说,因为大家看清了新经理的面目:她表面上和大家打成一片,实际上则是利用同事的信任来挑拨离间。所以当她走的时候,甚至都没人留下她的联系方式。 智哥这位朋友虽然看上去是受害者,但却避开了最常见的语言陷阱。 设置语言陷阱的人,目的很简单——引导你说出抱怨或者批评性的话,然后将你的话传出去破坏他人对你的印象。 要避开语言现象,首先需要你有好心态,不轻易抱怨,可以就能避开90%以上的陷阱。 另外,你还得长点心,能认清陷阱。当你听到“公司就是这样子,又不肯花钱又要做……”等看似语重心长的话,一定要小心了。这些话,看似心里话,实际上是坑。 你要懂得只说三分话,不要轻易暴露你的想法。比如前面那句话你就可以这样接,“唉,没办法,出来打工哪都一样”,后面再有想法都不能说了,一旦说下去,小心落人话柄。 职场上的同事能成真朋友的不超过5%,95%都是人走茶凉型。所以,把同事当闺蜜,没准你哪句话就变成了别人打击你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