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小说
猴岛论坛
用户登录
注册账号
登录后才能发帖
0
学习&职场
【转】职场上,“高手”与“草包”思维的差异,参考对照你是哪种?
[职场之道]
【转】职场上,“高手”与“草包”思维的差异,参考对照你是哪种?
刷新数据
阅读:
260
回复:
2
1007230436
回复楼主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收藏本帖
暨风至
(派派文编)
楼主
2023-10-12
有句话说得好:
“智力是天生的,能力不是。只要开窍了,能力是可以无限提高的。”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智力上差异并不大,之所以有些人功成名就,有些人平庸一生,关键在于思维上的差距。
思维决定行为,“高手”与“草包”之间的差距,看似是行为上的不同,实则是思维上的差异。
01.关于经验积累的问题
招聘上经常能看到“有工作经验”,许多人误解为,经历就是经验,或许连招聘的人都没搞清楚这之间的差异。
经历只是经过而已,经验是通过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很像是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知识,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像单词,你知道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不知道就是一头雾水;
技能,是你以为自己知道,但不实际去做,就无法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就像骑自行车,游泳,哪怕你知道了所有的理论知识,但是不实际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没有。
经历就像是知识,你经历过就会知道,而经验是通过经历总结归纳。懂得举一反三,最终才能完全掌握。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但通过经历进行思考,总结归纳,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那才是所谓的“宝贵的经验”。
02.狡兔三窟更何况是人呢?
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用来躲避灾祸。兔子都知道预先做好多手准备,更何况是人呢?
这就像任何一家公司不会完全依赖一个客户发展,如果这个客户一旦流失,那公司也会面临着倒闭。
作为职场人为什么总是让自己有一种选择呢?如果公司倒闭,或者被辞退,自己就会陷入困境,陷入被动的局面,关键在于自己手中是否有选择权。
那些说什么领导重用与否的人,那是因为手中没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这些选择权从不取决于领导,而是看足够的利益,当你拥有创造足够多价值的时候,领导也自然也会倾向于你,哪怕不倾向又有什么关系呢?
“此处不用爷,自有用爷处,到处不用爷,爷干个体户,反正爷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权。”
“高手”永远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草包”永远把选择权放在别人手里。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能够决定你收入的高低,前途的好坏,也自然就有了操纵你生活的权力。”
所以,混迹职场,要风生水起长久不衰,必须要有多种技能,增加手中的选择权,才是从容应对生活不易的重要筹码。
03.“急”与“慢”的差异
“欲速则不达”人们只是嘴上说,却从来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网络上那些什么快速致富,快速减肥……一系列都是以“快”来定义。
毕淑敏曾说过:“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子,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
人性都是“趋易避难”的,都愿意走那条好走的路,但成功哪有那么随便?通往成功路上无论哪一条都布满了荆棘。
曾经十分不理解“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懂了,“急”是没底表现,因为这样能人们迅速安心,而“慢”不一定真的慢,而是一步一步脚印扎实的迈出每一步。
看似一马平川,实则在你看不见的远处有太多的陷阱,看似布满荆棘,实则披荆斩棘后能力、阅历都得到了提升,再回头看时,那些走捷径的人早已被甩在身后。
“高手”都明白,层层砖瓦的筑垒,才能筑造成高楼;“草包”总想着走捷径,却总是在走弯路。
04.“想”与“做”的差距
有想法是好事,但想法落不到实处不过就是“空想”罢了。就像许多人嘴上说着赚钱,心里想着赚钱,可是一回头抱着手机就放不下,总拿借口当理由,什么要劳逸结合。
能想到是一码事,能做到又是另一码事。1999年刚上大学那会儿,有同学说:“咱们集资开个网吧怎么样?”当时大家都听到了,也觉得确实不错,二十几年前网吧都要排队。
可是想到了人很多,真正做的人寥寥无几。有位同学真就这么做了,从4台电脑的网吧,一直到到毕业,发展到了300台电脑网吧。
有很多不错的想法,但能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几个?能做到的人,都变成了“高手”,能想到却没有做的人只能沦为“草包”。
逻辑思维CEO李天田曾说:人生总有左右为难的事,如果在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想到只是第一步,做到才是能出结果。高手从来都是“想到”且能做到;“草包”大多是想到了都做不到。
05.时间是唯一公平的东西
职场人应该有这样一个觉悟: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公平的,尤其是在职场上更加突出,出身、背景、关系……这些具有优势的人,自然会比普通人走得更快、更高;还有天赋、经历、环境……这些又是很难改变的东西。
要说唯一公平的那就是时间了,你一天有24小时,别人同样也是,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贫穷还是富贵,而有不同。
“高手”会把时间利用起来做有意义的事情,而“草包”只会图一时的愉快,而把时间消磨在短暂快乐之上。
就像总能看到有些人一有时间就看书提升自己,有些人好不容易遇到节假日,要么是睡得天昏地暗,要么追剧游戏,狐朋狗友聚一起吹牛逼。
利用唯一公平的时间,两者差距或许不会立刻显现,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距离越来越大,或许“高手”的先天不如“草包”,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浪费宝贵的时间?
写在最后
职场上,“高手”与“草包”人们只看到了结果,却很少看到形成差异的原因,并非智力上的差距,也不是所谓“不公平竞争”,更多的是因为有些人在以“高手”的思维做事,有些人只是用借口来代替理由,把一切都归结在“不公平”之上。
作家刘润老师曾说过: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的人改变思维。”
正如很喜欢的一句话:“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
试想一下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人成功了,许多人往往看不到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反而在想他们是不是走了哪种捷径,比如,关系、背景、溜须拍马、请客送礼……
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复杂。所以,提升思考维度,深知底层思维模式,会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面对选择时,要选择那条成长之路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在遇到选择时,本能的会选择那条最容易的路,也正因为如此,平庸的人才占据大多数。
因为那条最容易的路,不仅你能看得到,别人也看得见,所以这条路必定是拥堵的,但如果选择一条看似困难的路,不仅路上的人少,而且所有的困难都是促使自己成长的过程。
正如赵玉平老师说的那样:“本事都是在困难中增长的,毛病都是在安逸中养成的。”就像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成长也是可见的,健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获得好的身材也是可见的;美食让人心情愉悦,躺着舒服,玩游戏愉快,但不仅得不到成长,还会养成毛病。
所以,在做选择时,最佳的选择是那条能让你成长的路,而不是你认为最舒服、最容易、看似最快捷的路。成功从来没有速成,只有千锤百炼,反复雕琢才能让最终成功。
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变优秀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因为优秀而成功,不是因为成功而优秀。
面对是非时,不是非“黑”即“白”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非分明,可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黑白之间各种颜色的交织。黑白、对错不过一个线段的两头,而中间部分才是普遍现象。
许多人习惯于在黑白之间游走,却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来斥责事情应该有黑白对错,似乎对别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希望这样的行为能掩饰自己在中间地带游走事实。
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你认为没错的事情,不代表符合别人的立场。就像职场中的上下级,上级的立场不仅需要考虑个人得失,还需要考虑团队的得失,最终结果达到平衡的状态;而下级立场考虑自身的得失更多,因为他们只需要对上级负责,仅此而已。
所以,谁对谁又错呢?立场不同导致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不同,没有对错,只有最终的结果才能做出判断。
如果结果向好,那么就是“圆通”;如果结果向坏,此刻就变成了“圆滑”。
面对利益时,“以让代争”是正途
职场上“趋利避害”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你争我夺已成为常态。职场的现实是明争少见,暗斗才是常态。
为了降低争权夺利的温度,“以让代争”模式,可以争得比较斯文、柔和,对于打着理性的幌子做着情绪化的职场人来说,是一种安全获得的路径。
比如,领导交代一件事情,下属毫不推辞,立刻接受,这是执行力的体现,也是“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的表现。”但上司可能会觉得这位下属工作负荷太轻,好像是闲的没事做,专门等新差事。
同事又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深浅。”同事眼中又变成了,要么是马存心讨好上司,要么就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
如果要是适当地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是闲的没事做;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争功劳的态度,以免给领导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都不想承接的任务,稍微礼让一下便接下,否则就会有“存心让领导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刻意抬高自己身价”的行为。
“让”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安全“争”的环境,而不是争到利益了,结果还要弥补“争”的过程中带来的损失,这才是“争”的最高境界。
面对竞争时,输赢并不是最终结果
“竞争”是职场的主旋律,但面对竞争,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要么赢,要么输,其实在输赢之间还有合作。职场的现状是此消彼长,因为蛋糕就那么大,你多了必然别人就少了。
这样的考虑固然没错,但格局就小了。因为蛋糕就那么大,所以,大家都在争抢,如果说合力把蛋糕做大,哪怕还是原来的份额,获得的也会比原来得更多。
人们误以为“竞争”就一定要有输赢,事实上,击败对手只是初级水平,而高级水平是相互成就。击败对手是能力的体现,而成就对手才是实力的体现。
输赢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在相互成就中彼此都获得更多,“双赢”“多赢”才是真正“竞争”过程中的最佳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思维模式决定了行为方式,路在脚下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大多数人总是用线性的思维方式,所以脚下的路越走越窄;而那些能够多维度思考的人,总能够在相同的事情中有不同的收获。单维比长短,二维比面积,三维比体积……维度越高可能性就越多,收获也就越多,所以思维的提升,是把路越走越宽的核心。
升职加薪是每个职场人都在追求的东西,其中自身价值是升职加薪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个人价值,大多数人都在奋力向前,但如果只是单纯拼尽全力,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经常能听到有些人在抱怨“不公平”竞争,当然也有些人知道改变不了客观因素,从自身找原因,心里暗自较劲,并且告诉自己,还不够努力。
正如赵玉平老师说的那样:痛苦的经历让你长本事,比如,健身,学习等等,而舒服的事情都会让人养出毛病来,比如,美食、懒惰等。
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从自身找原因的人更容易走得更远,现实中确实如此,但也仅仅是作为一个行动派,却并非从思维发生改变。真正能决定你发展高度的,是思想维度,不妨看看自己在哪一个维度中,我们自下而上的共同探讨这六个维度。
最低维度:在客观中寻找问题
身边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人,遇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不是反思自身的问题,而是在找客观原因,似乎只有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逃避掉自身不足的问题。
比如,感慨自己运气不好,遇到的老板不好,客户难缠……总之,错都是别人的,自己没有问题。
事实上,这种人在个人成长中,永远都是那个“对”的人,所以也只能永远都在最底层,当然这类人也是最多。
第五维度:从自身找到问题
遇到问题能够从自身当中寻找问题,就已经是发生很大的进步。不会抱怨客观环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个人努力的程度。
这类人总是会告诉自己:我还不够努力。这看起来没错,但事实上,在这个维度的人,往往会把努力当做救命稻草。
当努力成为了唯一的标准时,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努力其实很容易做到,但关键是努力后的效果。比如,每天加班,每天学习,每天都锻炼,强调“痛苦”的过程却忽略了最终的结果。
如果努力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那努力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许多在这个维度的人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因为用相对无痛的努力数量,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努力反而为他们营造出一个麻木自己的舒适区。
第四维度:从效果中提升自我
从“努力的舒适区”中跳出来之后,提升效果就会成为一个更清晰的目标。努力加班是为了升职,还是加薪?努力学习是为了自我修养,还是为了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努力健身是为了塑形,还是减脂……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科学的方法,就拿最简单的健身来讲,塑形、减脂还是增强体质,塑形又是什么部位,科学的方法无疑可以更快达到既定目标。
在这个过程,许多人会很快达成自己目标,于是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寻找捷径”,只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会忽略自身的原动力,只流于表面。
第三维度:信念与价值观
在第四维度中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不断地达成效果的同时,自己的原动力也会逐渐消失,于是停留在了原地。就像“仓鼠之轮”一样,不断地达成一个个清晰的目标,回头再看,许多人还停留在原地。
这也是大多数职场人的困惑,每天起早贪黑,能力也提升了,努力也足够了,可是为什么还是不满足于当下的现状?
其实这是信念与价值观的缺失导致,过分强调表面的目标,忽略了自己的原动力,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只有信念与价值观重新构筑了思维层次时,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原动力,才会跳出“仓鼠之轮”的命运。
事实证明,选择要大于努力,付出相同的努力,在金融行业,要比在工厂中获得更多,飞行员要比汽车驾驶时获得更多……信念与价值观的重新构筑是以自身为基础,创造更大价值中获取更多,摆脱那种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在原地的命运。
第二维度:自我意识觉醒
“我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以自己身份为圆点时,无论是努力、效果、选择还是信念与价值观都会围绕这个圆点而产生。
以自我意识的觉醒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切都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服务,这就是一切努力的原动力。
如果说前面的四个维度都是在被动跟从命运的掌控,那么“自我意识觉醒”这个维度就是清晰的分界线。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现在的人都把赚钱当成了自己唯一的目标,但是当自己不再为钱忧虑的时候,比如中大奖,许多人就会逐渐迷失了自己。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个中心时,就不会迷失自我。有人会说达到不再为钱忧虑的时候再考虑,但事实上,只有围绕这个中心时,行动就会更加清晰,原动力会更足,距离达成目标也就会越近。
第一维度:责任感与使命
利他就是利己,这才是最高的维度,曾经以为这又是被人强行灌注了“毒鸡汤”,潜意识中就开始排斥。
后来逐渐发现,我们一直在接受着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反馈,就像我们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事实上,都是为了让别人看,让自己内心中得到满足。
利他就是思维层次上的一种提升,外在的只能去看,内在的是让别人去感觉到。就像职场中能打败对手不是本事,能帮助到别人才是实力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责任感与使命成为了主导思维时,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来自于这个世界给自己反馈。受到尊重,得到权力,获得利益……都是来自于利他的反馈。
承担的责任越大,相应的权力也会越大,就像冷兵器时代的草寇与官府一样,同样的武力,承担的责任不同,在老百姓中权力也会不同,拥有权力的同时,使命感也会应时而生。
做到这些的不仅是那些大人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创造价值,并且影响他人。
思维层次在哪一层,决定了发展能到哪一个高度,就像人们常说的,思维决定行为。人们都可以理解“抱怨者”无法得到更高提升的原因,那么也就不难理解,思维层次决定发展高度的理由。那么身为职场人,你的思维层次又在哪个阶段?平心而论,自己还在第三个维度中徘徊。
分享
司凌。
2023-10-13
+5 派派币
感谢分享
倒序阅读
只看楼主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莫笑我胡为2106
(家喻户晓)
沙发
2023-10-12
好好学习下,让自己成为高手,不要当草包。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发消息
举报
使用道具
加好友
引用
司凌。
(派派版主)
板凳
2023-10-13
已审核,感谢分享~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