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过一句话: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很多时候,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困境,其实就是因为用力过猛。
总像个陀螺一样,持续不停地转着,大脑就定然会淤塞、宕机。
只有学会休息,及时养精蓄锐,才能找到新思路,在工作中破局。
1
先讲个故事。
1911年,有两支队伍进行比赛,看谁先抵达南极。
一支队伍的领队叫斯科特,他的策略是,只要天气允许,就拼命猛走。
而另一支队伍的领队阿蒙森则与队友商定,每天只前进21公里,其余时间都用来休息整顿。
结果,斯科特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工作也是如此。
最先抵达终点的,往往不是那个日夜不歇的人。
长期透支精力,只会让人在高强度的压力中加速崩溃。
《哈佛商业评论》特约撰稿人格雷戈·麦基沃恩,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叫麦金尼斯的年轻人,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
因为刚参加工作,他想早日做出名堂,干活十分卖命。
他一周下来,加班超过30个小时,几乎从早到晚泡在公司。
同事说他是个“工作狂”,领导都对他竖大拇指。
有一次,领导临时发了个任务给他,让他做一个数据统计。
为了尽快赶出来,晚上下班后,他就待在公司加班。
熬到凌晨一两点,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他连喝两杯咖啡,强撑着继续干。
一直忙到凌晨四点,他兴奋地提交了文档。
没想到,几天后他被领导当众训斥了一顿。
原来他统计的数据出现多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弥补过错,他更加玩命地工作。
可他越来越不在状态,三天两头挨训受批评。
最终不到一年,他因为屡屡出现失误被辞退了。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穿针效应”。
人在给一根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想要集中注意力,手越是抖动得厉害,线也就更难穿进针眼当中。
工作亦如同穿针,现实中不少人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整日紧绷着神经。
然而越是用力过猛,就越容易出差错,酿成大祸。
《刻意暂停》中说:一刻不停地忙碌,只会迅速耗尽体内的能量,然后走向灭亡。职场中,不会休息的人,注定走不远。
2
20世纪,美国有一家钢铁公司曾遭遇资金危机。
因为产能跟不上,他们每年都有很多订单被竞争对手抢走。
尽管公司下令工人每天上工12小时,产量依旧不高。
迫不得已之下,公司重金咨询了近代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泰勒了解完情况后,给员工提了三点要求:
1. 强制大家每小时休息5分钟,即使并不觉得累;
2. 将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2小时减少到8.5小时;
3. 确保大家在工作时是专注的,高效的。
公司高管纷纷不解。
可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工人先前平均每天可以处理大约12吨的生铁,改革后每天却可以处理大约48吨。
对此,泰勒跟众人解释道:这就是休息的力量。
休息不是偷懒,而是让自己的身心积蓄能量。
大脑放松了,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身体松弛下来,肌肉才会灌注力量。
只有学会好好休息,人才能容光焕发,精力满满地投入任务之中。
知名软件开发工程师安德斯·海尔斯伯格就深谙这个道理。
刚工作时,他编写代码一没头绪,心里就越想尽快解决。
于是他就跟自己杠上了,虽然代码运行总出错,但偏偏不肯放下。
结果越写越烦躁,总找不到解决方案。
可后来,他每每发现自己状态不好,就立即丢开工作去公园散步,放松心情。
等再次回到案前编写程序时,反而会觉得精神百倍,思路豁然开朗。
原本始终无法优化的卡点,很快就能破解。这正应了美学家朱光潜的话:
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是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精力枯竭、思维滞涩。
在你陷入工作困境时,与其死死苦熬,不如趁早休息。
换个心境,适当放松,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休息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人的休息,其实是对身体上某些损失的弥补。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高质量休息,才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攫取到更多的财富。
那如何成为一个会休息的人呢?
其实除了身体上的休息,《人民日报》还推荐了感官、情绪等休息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快地消除疲累。
1. 感官休息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
当我们的眼耳接收的信息太多以后,脑袋会变迟钝、不灵光,就像电脑积攒了太多缓存,导致系统变卡顿。
医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感官过载”。
工作中,感官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强刺激,无形之中就会导致精神紧张,思维滞涩。
所以在休息时,要注意减轻感官的负担。
比如,在午休时,你不妨戴上眼罩,塞上耳塞,让感官在嘈杂的环境中获得一份宁静。
只有让感官得到休息,人才能耳清目明,做好工作。
2. 情绪休息
《心情词典》中说,人类拥有150多种的情绪,随时会被各种事情触发。
在繁杂的工作中,很多人不自觉就会触动各种负面情绪。
如果长期积压不良情绪,就会损耗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以至于无法开展工作。
情绪舒缓理论指出,接触自然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不良情绪。
工作闲暇时,你不妨去附近的公园里散散步、看看花草;
下班后,你更是可以观赏日落、仰望星空。
当你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它的宏大与清新,无意间就能使你的坏情绪一扫而空。
3. 社交休息
职场专家有蓝提过一个观点:
很多工作并不累,累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社交休息正是针对于此。
它并不意味着暂停一切社交活动,而是切断让你疲惫的社交,回归那些让你舒服的关系中。
在与亲人团聚,与好友谈笑时,就是在给精神进行休息。
他们身上流淌出的温暖与舒服,就会化为能量充盈你的精神。
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犹如没有刹车的汽车,极为危险。
大脑超负荷的运转,精神会崩溃;身体长时间的透支,血肉之躯会生病。
那些整天逼着自己连轴转的人,结局注定会陷入工作的僵局。
盲目赶路,不如放慢脚步,看看沿途风景;
只有劳逸结合,你才能以高能量的姿态,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
很多时候,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困境,其实就是因为用力过猛。
总像个陀螺一样,持续不停地转着,大脑就定然会淤塞、宕机。
只有学会休息,及时养精蓄锐,才能找到新思路,在工作中破局。
1
先讲个故事。
1911年,有两支队伍进行比赛,看谁先抵达南极。
一支队伍的领队叫斯科特,他的策略是,只要天气允许,就拼命猛走。
而另一支队伍的领队阿蒙森则与队友商定,每天只前进21公里,其余时间都用来休息整顿。
结果,斯科特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工作也是如此。
最先抵达终点的,往往不是那个日夜不歇的人。
长期透支精力,只会让人在高强度的压力中加速崩溃。
《哈佛商业评论》特约撰稿人格雷戈·麦基沃恩,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叫麦金尼斯的年轻人,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
因为刚参加工作,他想早日做出名堂,干活十分卖命。
他一周下来,加班超过30个小时,几乎从早到晚泡在公司。
同事说他是个“工作狂”,领导都对他竖大拇指。
有一次,领导临时发了个任务给他,让他做一个数据统计。
为了尽快赶出来,晚上下班后,他就待在公司加班。
熬到凌晨一两点,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他连喝两杯咖啡,强撑着继续干。
一直忙到凌晨四点,他兴奋地提交了文档。
没想到,几天后他被领导当众训斥了一顿。
原来他统计的数据出现多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弥补过错,他更加玩命地工作。
可他越来越不在状态,三天两头挨训受批评。
最终不到一年,他因为屡屡出现失误被辞退了。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穿针效应”。
人在给一根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想要集中注意力,手越是抖动得厉害,线也就更难穿进针眼当中。
工作亦如同穿针,现实中不少人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整日紧绷着神经。
然而越是用力过猛,就越容易出差错,酿成大祸。
《刻意暂停》中说:一刻不停地忙碌,只会迅速耗尽体内的能量,然后走向灭亡。职场中,不会休息的人,注定走不远。
2
20世纪,美国有一家钢铁公司曾遭遇资金危机。
因为产能跟不上,他们每年都有很多订单被竞争对手抢走。
尽管公司下令工人每天上工12小时,产量依旧不高。
迫不得已之下,公司重金咨询了近代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泰勒了解完情况后,给员工提了三点要求:
1. 强制大家每小时休息5分钟,即使并不觉得累;
2. 将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2小时减少到8.5小时;
3. 确保大家在工作时是专注的,高效的。
公司高管纷纷不解。
可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工人先前平均每天可以处理大约12吨的生铁,改革后每天却可以处理大约48吨。
对此,泰勒跟众人解释道:这就是休息的力量。
休息不是偷懒,而是让自己的身心积蓄能量。
大脑放松了,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身体松弛下来,肌肉才会灌注力量。
只有学会好好休息,人才能容光焕发,精力满满地投入任务之中。
知名软件开发工程师安德斯·海尔斯伯格就深谙这个道理。
刚工作时,他编写代码一没头绪,心里就越想尽快解决。
于是他就跟自己杠上了,虽然代码运行总出错,但偏偏不肯放下。
结果越写越烦躁,总找不到解决方案。
可后来,他每每发现自己状态不好,就立即丢开工作去公园散步,放松心情。
等再次回到案前编写程序时,反而会觉得精神百倍,思路豁然开朗。
原本始终无法优化的卡点,很快就能破解。这正应了美学家朱光潜的话:
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是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精力枯竭、思维滞涩。
在你陷入工作困境时,与其死死苦熬,不如趁早休息。
换个心境,适当放松,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休息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人的休息,其实是对身体上某些损失的弥补。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高质量休息,才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攫取到更多的财富。
那如何成为一个会休息的人呢?
其实除了身体上的休息,《人民日报》还推荐了感官、情绪等休息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快地消除疲累。
1. 感官休息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
当我们的眼耳接收的信息太多以后,脑袋会变迟钝、不灵光,就像电脑积攒了太多缓存,导致系统变卡顿。
医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感官过载”。
工作中,感官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强刺激,无形之中就会导致精神紧张,思维滞涩。
所以在休息时,要注意减轻感官的负担。
比如,在午休时,你不妨戴上眼罩,塞上耳塞,让感官在嘈杂的环境中获得一份宁静。
只有让感官得到休息,人才能耳清目明,做好工作。
2. 情绪休息
《心情词典》中说,人类拥有150多种的情绪,随时会被各种事情触发。
在繁杂的工作中,很多人不自觉就会触动各种负面情绪。
如果长期积压不良情绪,就会损耗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以至于无法开展工作。
情绪舒缓理论指出,接触自然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不良情绪。
工作闲暇时,你不妨去附近的公园里散散步、看看花草;
下班后,你更是可以观赏日落、仰望星空。
当你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它的宏大与清新,无意间就能使你的坏情绪一扫而空。
3. 社交休息
职场专家有蓝提过一个观点:
很多工作并不累,累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社交休息正是针对于此。
它并不意味着暂停一切社交活动,而是切断让你疲惫的社交,回归那些让你舒服的关系中。
在与亲人团聚,与好友谈笑时,就是在给精神进行休息。
他们身上流淌出的温暖与舒服,就会化为能量充盈你的精神。
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犹如没有刹车的汽车,极为危险。
大脑超负荷的运转,精神会崩溃;身体长时间的透支,血肉之躯会生病。
那些整天逼着自己连轴转的人,结局注定会陷入工作的僵局。
盲目赶路,不如放慢脚步,看看沿途风景;
只有劳逸结合,你才能以高能量的姿态,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